实务课程:会计课程税务课程免费试听招生方案 初当会计岗位认知会计基础财务报表会计电算化

综合辅导:会计实务行业会计管理会计审计业务 初当出纳岗位认知现金管理报销核算图表学会计

首页>会计信息>会计继续教育> 正文

论具体会计准则产生的动因及社会效应

2003-12-19 10:20 《财会月刊》潘煜双 【 】【打印】【我要纠错
    会计准则制定的过程,是会计业务创新的过程,也是各方面经济利益相互权衡的过程。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具体会计准则,有必要对其产生的动因、社会效应以及相关问题作一分析。

    一、具体会计准则产生的动因

    会计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会计发展与变革的动力在于会计与经济活动之间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集中表现为经济体制对会计的客观要求。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首先考虑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应性,这对明确企业的产权关系,引导社会资金合理流动,保证平等竞争,规范各行业会计工作将起良好的作用。会计准则产生的动因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关因素有以下两方面1.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环境对会计准则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迅速提高,原有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已经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会计进行改革。因此,会计准则的制订和完善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二是经济基础环境对会计的影响。经济基础环境包括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组织形式、所有制形式、经营方式等等。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尽管经济模式及所有制成分有了较大变化,但国有经济成分毕竟仍占主导地位。所以,会计提供的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这实际上体现了我国目前经济基础环境对会计的影响。三是上层建筑对会计准则的影响。政治法律因素对于会计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在不同的国家,其法律对会计准则制定影响的力度是不一样的。例如美国、英国等是授权给民间会计职业团体制定和颁布会计准则。而法国、德国等是政府直接参与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我国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直接组织制定和颁布的,因此,体现出较多的法律强制性和权威性。

    2.企业产权制度的变化。在两权合一的情况下,企业所有者既是企业的投资者,也是企业的经营者。因此,企业会计职能主要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必得的信息,这时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是合一的。但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所有者不再直接从事企业经营,但由于自身利益所在,必然关心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成为企业财务信息的主要用户。同样道理,债权人也成为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而企业经营者则主要履行提供财务信息的职责。从使用者的角度看,会计准则是对会计信息提供者行为的规范,以便众多用户能够理解他们所需的会计信息。从提供者的角度看,会计准则又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规范,以约束其会计信息的无限要求,并解决双方口径不统一的问题。因此,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都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二、具体会计准则产生的社会效应

    会计准则作为我国会计改革的核心,是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它具有两重性质:一是会计准则以其技术性的规范化形式,首先成为客观约束机制,使会计实务处理达到科学、合理、内在一致,这是会计准则的自然属性。二是会计准则具有直接、间接的“经济后果”,这是由会计准则的社会属性决定的。所谓经济后果,是指会计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及相关方面的利益。由此可以看出,具体会计准则的颁布可以产生以下社会效应:

    1.有利于国家转变政府职能,加速经济结构的调整。具体会计准则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灵活性,体现企业在会计政策、会计方法、会计估计等方面有较大的选择余地。这有利于实行宏观调控,进行间接管理,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人担心具体会计准则的一些规定(如允许企业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进行重估,据以确定折旧和摊销额,以及缩短递延资产的摊销期等)可能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人。从短期看这些担心不无道理,但从长期看,国家对眼前利益作出某些退让,不仅对企业而且对国家都有很大的好处。尤其在目前企业进行改制、资本重组时,这些规定无疑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将对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与长远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具体会计准则颁布实施后,企业能以独立经营者的身份从本身的长远利益出发,作出有利的选择,这样自然会引起资本转向、人员流动,使国家资源的配置渐趋合理。

    2.有利于企业组织生产与经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具体会计准则的规定都是从企业稳健经营的角度提出的,如可以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重估,使资产耗费能足额得到补偿,可以改变过去虚盈实亏的现象,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再如缩短递延资产的摊销期限;对长期工程合同可预计损失,并将其计入当期损益;对长期无效投资,也可以预计投资损失进入当期损益;存货可以采用历史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处理;坏帐损失计提的比例,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参考历史资料自行确定;在债务重整过程中,因应收帐款无法收回而造成的损失,可记入当期损益等,这些都是为了能反映出企业真正的经济实力,都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3.有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获取可靠的会计信息,减少投资风险。即投资者可根据企业的实际能力及经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作追加投资或是资本转向的决策;债权人可在了解企业真实偿债能力的基础上,确定其贷款投放量。

    4.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现行的具体会计准则包括共同性业务会计准则、特殊业务会计准则、特殊行业会计准则、会计报告会计准则等,适用于不同企业,覆盖所有业务。这一全面性特点使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及进行会计估计方面有较大的灵活性。固定资产折旧都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会计人员要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根据企业实际请况作出适当的选择,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以适应客观环境的需要。

    会计估计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成果,因而会计估计受到会计人员的普遍关注。由于这两方面灵活性的存在,虽为会计核算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但也给会计人员提供了营私舞弊的机会。因此,具体会计准则颁布实施后,必须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5.具体会计准则增加了审计风险和成本。由于具体会计准则中规定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业务处理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审计人员在审查中要凭借职业判断能力,对被审单位的会计处理是否合法、合规,是否符合会计准则进行判断,这无疑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将影响到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业务素质的提高及审计人员资格审定等一系列问题,审计的风险加大了,审计过程中大量的调查取证使审计成本有增无减。

    三、具体会计准则制定与实施需解决的问题

    1.正视具体会计准则的完善与发展。现实环境对具体会计准则的要求:一是近几年来,股份制的迅速发展以及股份合作制的崛起,与此相关的会计业务处理以及会计信息披露都需要加以规范。例如,股份合作制提出了职工分配的双重性问题,一方面按所有者的身份参与按资分配,一方面按劳动者的身份参与按劳分配,会计如何才能更好地反映这一现实,有待于具体会计准则作出回答。二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国有企业要按公司化进行改组,产权关系会发生变化。如何体现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也是具体会计准则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三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新的经济业务层出不穷,破产、兼并、拍卖、联营以及股份合作等都是我们过去所没有的。这些业务的会计处理必须用具体会计准则进行规范。四是会计信息质量不高是长期存在的老问题。人员素质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提高。而严密的会计准则体系约束,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可靠。五是随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会计信息使用者也日趋复杂,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考虑各方面的需要。

    2.处理好具体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具体会计准则推行后,行业会计制度是否继续存在,众说不一。从已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来看,都是准则与指南两部分。准则部分提出原则性的要求,比较概括,原则性强;指南部分则对准则加以详细解释,且有举例说明,操作性强,比较实用。因此,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比较好地实现了准则与制度、原则性与可操作性的结合。具体会计准则要完全取代现行行业会计制度,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是专业概念的定义、会计方法的阐述以及会计核算业务和报告事项的具体规定,必须体现中国会计界对其研究的成果,具有权威性。二是必须详细说明若干可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的适用性,便于作出正确的选择,具有可操作性。三是必须能被大家所认可和接受,成为会计界约束会计行为的共同要求,具有公认性。四是有关方面必须相互配合和补充,共同构成一套完整而又可操作的规范体系,具有协调性。五是必须有既定的模式,便于使用者理解与应用,具有规范性。经过短暂的过渡,具体会计准则是完全可以取代行业会计制度的。

    行业会计制度取消后,各会计主体只需按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的要求,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来规范会计工作即可。各会计主体会计制度与具体会计准则的关系应该是:会计制度是会计工作的具体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称,具体会计准则是制定会计制度的基础和依据,会计制度是具体会计准则的直接体现,是对会计业务的具体操作所制定的详细规程。它们互相配合,共同规范具体的会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