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方锅炉”的“爆炸”,到“银广夏”的“倾覆”;从“黎明”的“黑暗”到“猴王”的“树倒猢狲散”,会计造假的恶性案件时有发生,大有前仆后继之势。调查表明,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有舞弊行为,财务报表信息严重失真。人们不禁会问:会计造假为何屡禁不止?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诱因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股东、债权人和经营者之间构成最重要的委托代理关系。股东委托经营者代表他们管理自己的企业,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但股东和经营者的目标是不一致的。股东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而经营者的目标是追求最大合理效用,包括报酬、增加闲暇时间和避免风险等。经营者与股东目标的背离现实有可能导致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出现损害股东权益的行为。
就国有企业而言,特定的委托代理关系及产权主体的缺位,形成了企业的内部人控制,导致国有企业内部人掌握较大的控制权。一是经营者利用其对企业的控制权,对企业经营不负责任,从中渔利,肆意挥霍企业资金,侵吞国有资产。二是经营者利用与投资者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人为操纵财务信息,使财务信息严重失真,在财务制度不健全和财务约束软化的前提下,使反映在账上的企业利润有可能是“算”出来的,难以真实反映企业经营业绩。
我国国有企业在进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企业治理结构被简单理解为法人治理结构,尚存在一定缺陷。一是部分国有企业改制后股东大会形同虚设。董事会成员大多由原企业的厂长、书记等组成,来自公司管理部门的内部董事占多数,即使有外部董事,也多由上级任命。作为投资人利益的代表,董事会对经营者的约束主要有经济、行政两种手段。但在我国国有企业中,董事会在经济上无权决定经营者的收入水平,在行政上不能真正决定总经理的人选,因而难以形成董事会对经营层的硬约束。我国国有企业改制后的监事会成员,也大多由原单位的干部担任。由于习惯的上下级关系,也难以对经营者起到很好的制衡作用。另一个缺陷是法人治理结构高度的一元化治理模式。我国国有企业改制后,许多企业在选择治理结构时,为避免董事长和总经理之间的矛盾,都选择了董事长和总经理一肩担的一元治理结构,把管理权过分地集中在内部人手中,进一步弱化了对企业内部决策的监督。
国有企业缺乏必要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防止经营者背离股东目标,通常有两个办法:一是监督;二是激励。通过监督行为,可以减少经营者违背股东意愿的行为,但不能解决全部问题。通过合理设计激励机制,让管理层分享企业利润,可以鼓励他们采取符合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缓解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众所周知,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既受制于技术规范,又受制于企业治理结构。以一个权责不分、制衡无效的法人机构,对一个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经济主体,其财务报告很难达到真实公允的目标。会计信息失真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二、社会中介监督弱化客观上放纵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企业治理结构的缺陷只是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能,会计造假能否成功还有赖于社会中介机构的鉴证。但在目前我国转型经济环境下,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很难发挥。尽管中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必须经股东大会批准,在内部人控制普遍存在的情况下,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的真正权力掌握在管理层手中。每份审计报告,都是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讨价还价的结果,失去独立性的注册会计师被迫在获取收益与承担风险的夹缝中生存。从ST郑百文到银广夏,从ST猴王到黎明股份,一个个会计造假个案的暴露,受到谴责,倒下的是一个个会计师事务所。因为是他们放弃操守,没有履行审计责任,对查出的重大问题不适当披露,才使那些市场上的“垃圾”随风飞扬,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和市场经济的秩序。
三、造假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助长了会计信息失真
企业会计造假几乎不消耗物质成本,只需要玩弄数字游戏,空手套白狼,便可将一堆“垃圾”包装成闪闪发光的“金子”。如黎明股份,1999年1月上市当期虚增资产8996万元,虚增主营业务收入1.5亿元,虚增利润8679万元。除常规的少计成本、费用递延等操纵手段外,90%以上交易或事项都是通过虚开产品销售发票,对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手段人为凭空捏造的。利用增值税抵扣制度,对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既虚增了收入利润又不增加税负。可见其造假的物质成本很低。
企业造假的成本主要包括:行政成本、民事成本和刑事成本。行政成本包括停业、整顿、解散、吊销证照等带来的直接损失、对单位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罚款等;民事成本包括因会计造假行为给国家、社会、个人造成的财产或其他损失的民事赔偿支出;刑事成本指对单位和个人的刑事处分和罚金。而会计造假的收益包括谋取的不正当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只要收益大于成本,企业就存在会计信息造假的动机和需求。
由于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督手段落后,监管人员不足,会计造假被发现的几率很小,即使发现,被追究的代价也很小,而会计造假的预期收益惊人。因此,会计造假成了许多企业包括上市公司粉饰经营业绩、侵蚀股东权益、侵害国有资产的惯用伎俩。
- 发表评论
-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