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务课程:会计课程税务课程免费试听招生方案 初当会计岗位认知会计基础财务报表会计电算化

综合辅导:会计实务行业会计管理会计审计业务 初当出纳岗位认知现金管理报销核算图表学会计

首页>会计信息>会计继续教育> 正文

机构扁平化后的会计核算体制改革

2002-12-19 9:45 金融会计·陶恒喜 【 】【打印】【我要纠错
  近年来,中国建设银行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机构重组改革,在中心城市实行“二级分行——营业网点”的二级架构扁平化管理模式,旨在减少管理层次、缩短管理半径、提升综合竞争能力。这种扁平化改革自实施以来,以集中集约为特点,二级分行对财务、信贷、后勤、保卫、人事等工作实行了集中统一管理,取消了城区支行的管理职能,加大了直接经营力度,收到了明显效果。从会计核算体制上来看,二级分行普遍成立了会计核算中心、稽核中心、事后监督中心、清算中心、出纳中心,减轻了城区支行和营业网点的核算管理压力,会计核算改革已呈现出集中管理的趋势。近日,结合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数据集中系统(CBS)的顺利上线,建行襄樊市分行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集中管理,将城区62个支行(处)统一在分行设置一个会计核算主体,从而继机构扁平化、经营扁平化后又缩小了核管管理半径,在核算扁平化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一、中心城市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主体改革的背景和条件

  1.中心城市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主体的分散设置与扁平化管理不相适应。会计核算主体的确定是会计核算的一个基本前提,建设银行原有会计核算主体的最小单位是一线营业的经营网点,基本上是存在营业机构就存在对应的会计核算主体。在手工操作环境或原城市综合网络系统支撑业务运行时,一个营业网点哪怕是一个业务量最小的储蓄网点,都会有自身的账务核算,因而都是会计核算的主体单位。虽然因为支行管理层次的存在,网点的会计核算主体地位有所淡化,但就会计核算主体组成来看,二级分行至少有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储蓄所)三级会计核算主体,在总账设置上也往往按网点设置,每级核算主体都有自己的明细账、总账和相关报表工作,逐级汇总形成上级行的相关报表。目前,这种核算的分散化与中心城市行机构扁平化集中管理是脱节的。以建行襄樊市分行为例,该分行城区有62个支行、分理处,原会计主体是按网点分业务类别(如会计、储蓄、公积金、信用卡等)设置的,这样仅城区就形成131个会计核算主体,每个主体自成体系。核算的分散化明显带来会计管理的弱化,区域会计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人为增加了交换层次(如主体之间的系统内往来),从而增加了会计人员的重复劳动(如账务清分与核对),还增加了财力资源浪费(如账务打印成本)。除此之外,主体分散还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和准确性降低,账务管理检查难度加大,与减少管理层次的扁平化改革相违背。应该说,会计核算改革已经滞后于机构扁平化的改革。

  2.新数据集中系统(CBS)的上线为会计核算主体改革提供了科技平台。2002年6月,建行湖北省分行对城市综合网络系统和A机系统进行整合,开发了数据集中系统(CBS)并在全省切换上线成功。新数据集中系统以县级支行为最小核算主体,实行了全省的数据集中,这也是金融电子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新综合柜面业务系统下,核算主体内的所辖网点均可视为核算主体会计柜台的延伸,通俗地说均可视为核算主体会计柜台的组成部分,从而可以减轻前台营业人员的操作压力。从理论上讲,在数据集中系统下,会计核算主体可以无限集中,可以是二级分行、省分行(区域中心)甚至是总行,但会计核算主体的确定必然要考虑内部有效管理即管理半径和幅度、管理成本(如集中稽核的凭证传递成本)等问题,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结合扁平化改革的实际,按区域集中设置会计核算主体是较为现实的和理想的选择,具体到中心城市,就是实行以二级分行作为城区所辖支行、网点统一的会计核算主体的会计核算体制改革。

  二、集中设置会计核算主体条件下会计核算组织层次的划分

  建行襄樊市分行将城区62个支行(分理处)合并为一个会计核算主体,产生一本账,共同形成一个会计核算单位,目前已成为建行湖北省分行系统最大的会计核算主体。该分行将会计核算组织明确划分为三个层次:

  1.营业前台。市区62个支行(分理处)作为营业前台,主要负责为外部客户提供柜面服务,并作为会计核算主体的前端,完成对外结算、会计要素录入等柜面工作。

  2.营业后台。市分行会计部账务中心和出纳中心构成营业后台,通过集中出纳、集中票据交换、集中电子汇划、集中金库管理、集中重要单证调拨等业务对前台提供会计、出纳服务,保障前台正常营业。

  3.管理后台。将市分行原运行中心、核算中心、会计稽核中心、储蓄事后监督中心整合为业务运行核算稽核中心,构成会计核算管理后台,主要负责市区核算主体账务组织及会计业务监督管理,同时保障全市营业机构运行正常。

  三、会计核算主体改革的现实意义

  中心城市行集中设置会计核算主体不仅符合建设银行总行核算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即提高核算层次、缩小核算管理半径的设想),也是适应机构扁平化管理的积极调整。可以说是“二级分行——网点”二级架构管理体系的进一步深化,从形式上、实质上完善了扁平化管理的制度保障,有利于提高基层行经营管理水平和整体市场竞争能力,其积极作用表现在: 

  1.优化了业务流程。二级分行扁平化管理实质上是组织再造的机构改革,伴随而来的必然需要业务(管理)流程再造的配合和支撑。二级分行作为单一会计核算主体实质上是现阶段在新数据集中系统环境下的流程重组。这种核算主体改革带来了结算方式的变化,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减少了中间核算层次和环节,主体内取消了系统内往来。在一个核算主体条件下,由于城区各支行(分理处)只相当于核算主体的一个单一会计柜台(延伸),共同形成一个核算主体(二级分行),办理结算、电汇、同城等各种业务在核算主体内可瞬间到账。因而,原网点与支行之间的内部往来账务、支行与分行之间的存放系统内往来账务,现在只在一个主体内划转、接收(相当于通存通兑),从而大大减少了清算业务量。如建行襄樊市分行城区日均业务量达到5万笔,其中约三分之一为通存通兑业务(后台往来业务),集中设置会计主体后,原城区各主体之间的系统内往来账务清分、对账、划转相当于三分之一的工作量取消,减少了大量账务处理劳动量。与此同时,各个支行(网点)柜台只管前台会计要素录入,不再负责会计核算、事后监督等管理工作,也取消了总账、明细账等账务管理,会计账务统一由二级分行核算主体集中处理,运行管理职能进一步上收,减少了前台业务人员的工作量。集中设置会计核算主体,还便利了客户服务,节约了成本开支。这一点主要表现在网点撤并的客户账问题上。原体制下网点撤并,必须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更换存折服务,现体制下原存折仍可继续使用,减少了成本浪费和给客户带来的不便。业务流程的优化相应表现在与财务核算管理体制的匹配上,现阶段,二级分行统一推行报账制,财务核算已实现了集中管理,因此,将核算主体定位为二级分行适应了建行现行财务核算与管理体制。

  2.提高了管理效能。一个核算主体突出的特点是实现了账务集中,即一本账的账务一体化特点。在原核算体制下,财务报表由各支行编制,网点需要将各项财务数据上报或上划到支行、支行再将数据上划到二级分行,通过层层上划,一个核算单位的数据不能直观地在一本账中反映。这种特点决定了数据传递的低效,也是国有银行数据统计效率低和准确性差的体制根源。一个核算主体还有助于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以网点为主体进行核算时,因为理解偏差以及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导致核算质量的差异,核算集中到市分行后,可以强化对核算的统一管理,提高核算质量。因此,会计核算主体定位二级分行保证了账务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不仅有利于减少报表统计工作(劳动量和人员),而且能为二级分行经营管理决策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新体制还促成了会计管理的几个明显集中,如二级分行城区下辖单位取消了人行往来开户,实现了集中交换、集中电子汇划、集中资金管理、集中出纳管理,从而提升集约化经营的整体水平。

  3.强化了内部控制。首先,实现了会计稽核与核算管理的有机统一。过去二级分行会计稽核(包括储蓄事后监督)也进行了集中,但这种监督很大程度上只是事后的对凭证的一种简单监督处理,在二级分行作为一个核算主体后则实现了稽核监督与账务控制的同步,特别是能有效增强对重点科目的及时监控能力,从而实现了由操作型稽核向管理型稽核的转变,明显增强了会计稽核监督与风险防范能力。其次,在数据集中系统下,会计核算主体能强化计算机授权控制。主体通过自动授权模块完成对操作的交易控制,并且标准数据维护如利率、中间业务收费控制、钱箱实物控管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有效控制,防范了人工操作风险。如在人工控制下,原经营单位对中间业务收费执行有很大弹性,为争取客户甚至免除应收的手续费,但在CBS系统下不完成收费,交易便无法进行,从而强化了交易控制。第三,可以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在多个核算主体时,由于数据集中在支行,未完成账务一体化,客观上为支行账务变更提供了可能。统一会计核算主体以后,数据集中上移,数据管理半径缩小,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传递。

  4.有利于业务拓展。会计核算集中到二级分行,进一步剥离了城区支行(分理处)的管理职能。对柜台操作人员来说,无须再进行账务处理,只是前台单一的会计要素录入及现金收付等工作,变成纯粹的服务客户的机构,可腾出大量的精力用于提高服务质量,做好以客户为中心的优质服务工作。从深层次上来说,也为全面减员增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支行(分理处)来说,由于会计核算管理职能的取消,亦可以专注于市场营销拓展的经营工作。核算集中后二级分行明显体现了经营与管理职能的合理分工,城区支行(分理处)真正成为以经营职能为主的金融连锁店,二级分行兼顾直接经营与管理职能,有利于培育以特色服务、特色产品的品牌网点,如定位以票据贴现、再贴现、转贴现为主的票据银行、汽车银行等等,真正实现高效管理、特色经营的有机结合,完成从机构扁平化、经营扁平化到管理扁平化的彻底转变。

  四、会计核算主体改革的保障措施

  1.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增强科技应用保障能力。随着建设银行的科技进步,数据集中系统应运而生,从而为提高核算层次、缩短核算管理半径提供了现实可能,推进了核算集中的改革。从建行襄樊市分行数据集中系统运行来看,尚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是不能充分满足账务查询需要,城区虽然共同形成一个核算主体,主体账务查询较为方便,但具体到支行、网点等经营单位则无法取到完整的数据信息,不利于二级分行对单个经营单位的财务收支监控,同时也不能满足经营单位日常经营决策的需要。因此,在核算集中到二级分行的同时,还必须重视科技开发应用的跟进服务,满足模拟核算、分类(机构)统计、综合考核取数等需要,设计分类统计模块,使之体现数据资源共享的优势。

  2.加强内部控制,构筑完善的内控体系。二级分行作为城区单一核算主体后,稽核监督职能相应上移到二级分行,因此二级分行还要相应加大会计督导检查力度,建立有效的内控防线。建行襄樊市分行一方面加大了检查频率,一方面在营业前台明确设定综合管理员岗位,负责前台稽核监督,前移了风险关口。二级分行有必要结合实际,对会计内控制度进行完善,采取切实措施探索会计事后监督与事中监督、现场监督与非现场监督、事后监督与会计督导有机结合的监控体系,进一步增强会计风险防范能力。

  3.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会计队伍素质。新旧体制的转换,新系统的应用不仅只是带来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行、处需要不断加强会计核算业务技能培训,持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以强化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