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保会计网校--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会计资讯

会计移动班
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重庆60年璧山县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009-10-07 16:13 来源:重庆农业农村信息网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时至今年,新中国已经成立了60周年。这60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但璧山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县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农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农业生产条件极大改善

  建国前,璧山县农业生产条件相当落后,水利设施项目屈指可数。1949年,全县总蓄水量为1248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占田面积的12.2%。没有电力,更无机械化设备,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十分脆弱,只有靠天吃饭。60年来,璧山县历届政府十分重视安天下产业—农业生产,特别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08年,全县共有水库88座、山平塘2641口、石河堰226道、引水渠71处,引蓄水量达到10682万平方米;灌站388处,装机容量1.45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达1.75万公顷,占全县田面积的94.24%,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水利化。农业机械从无到有,电力提灌、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基本实现机械化。到2008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9.27万千瓦,拥有拖拉机521台、耕整机2376台、水稻插秧机38台、稻麦联合收割机27台、机动脱粒机4257台、农产品加工动力机械4407台、畜牧养殖机械1612台、渔业机械2560台。全县151个行政村全部通电,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电气化,2008年末,全县农村用电量达到53726万度。

  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农业总产值成倍增长

  1949年以前,常规稻亩产只有100公斤左右,而目前达到500公斤以上;2008年粮食总产量180336吨,为1949年的2.07倍;人均粮食由237公斤增加到290公斤;到2008年,出栏肥猪276171头,为1949年的7.27倍;家禽出栏2404万羽,为1990年的19.87倍(家禽直到1990才有统计);肉类总产达52454吨,为1949年的19.72倍;水产品达10303吨,为1949年的108.45倍;水果和蔬菜创历史新高(2005年前蔬菜产量未统计),分别达到10711吨、337982吨。

  解放初期,璧山县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全县经济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194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仅有9409万元,其中农、林、牧、渔业分别为7387、662、1330、30万元,分别占78.51%、7.04%、14.14%、0.31%。全县生产总值仅有8360万元,人均生产总值为156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发展加快,特别是直辖10年来,从中央到地方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璧山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狠抓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效益。1952年,农业总产值超过10000万元,达到11685万元。2000年,农业总产值超过50000万元,达到50516万元,到2008年现价总产值达到154992万元,为1949年农业总产值的16.47倍;农、林、牧、渔、服务业分别为66807、2393、78061、6362、1369万元,分别占43.10%、1.54%、50.36%、 4.10%、0.88%。全县2008年GDP达到1134928万元,为1949年的97.44倍,为直辖时(1996年)的4.93倍。目前人均GDP已达到21786元,直辖10年来每年以 13.2 %的速度递增。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好,地区优势产业日渐突出

  解放初期,璧山县农业产业化结构很单一,是典型的“粮猪”二元型经济结构,农业结构极不合理,根本没有基地建设和优势产业。近年来,璧山县高度重视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截止2008年,该县有龙头企业72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7家,规模养殖户近2000家,全县共有专业合作社94家,入社会员达1.1万户,全县共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9个,无公害农产品20个,绿色食品4个,市级名牌农产品10个。龙头企业的出现和专业合作社以及基地的产生,在全县起了很大的辐射作用,让璧山县优势产业日渐突出,为全县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璧山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蔬菜、水果、禽兔、花卉苗木,这四大产业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初步形成了以青杠、丁家、正兴为重点的花卉产业带和以丁家、璧城、大路、七塘、八塘为重点的蔬菜产业带以及优质伏淡季水果、禽兔产业在全县整体推进的格局。2008年末,全县四大支柱产业现价总产值达到92850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0%。其中:蔬菜、水果、禽兔、花卉苗木分别为27609、10139、50307、4795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7.81%、6.54%、32.46%、3.09%。

  四、农业科技得到普遍应用,农业生产技术含量显著增加

  1978年,璧山县粮食作物平均单产仅有232公斤,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平均单产仅有280公斤。改革开放后,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和人才培训。30年来,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和普及,逐步推广以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为代表的良种种植,杂糯间作、旱育抛秧栽培综合技术,玉米肥球育苗单株定向移栽技术,大棚蔬菜、农膜早育、反季节蔬菜栽培管理综合技术,改造低产、劣质果树高位嫁接技术,优质水果的引进,科学饲养生猪、肉禽、蛋禽综合技术等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据2006年第二次农业普查显示:全县有获得县及县以上农业技术资格证书的农业技术人员1155人,其中:中高级346人。2008年全县水稻平均单产已达到543公斤,目前最高单产已超过550公斤。

  五、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生活环境更加优越

  解放初期,璧山县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十分低下,没有条件搞建设,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全县从2006年开始实施新农村建设工作。3年来,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千村推进、百村示范”的战略部署,全县各级各部门统一思想,密切配合,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全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一是全面完成了151个新农村建设村级规划,2008年该县被评为全国小康成长型百佳县;二是狠抓水利建设工程,全县共完成各类水利工程项目4995处;三是逐步解决群众出行和生产不便的问题,改造农村公路路面80公里、路基120公里,新修村民便道420公里;四是改扩建场镇供水工程6处,完成25个村的农村人饮工程,解决了4.4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五是积极实施“一池三改”工程,完成农村改厕1784户,改水3000人,新建沼气池3210口。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10.3万亩,土地流转率提高到24%。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使全县人民生活条件有了大幅度提高。

  六、惠农扶农政策逾趋完善,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璧山县以人为本,以百姓为重,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采取“多予少取”的办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扶农政策。一是不断增加农村教育投入。解放前人们没有地方读书,也读不起书。解放60周年来,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近5年来累计投入教育资金10570.3万元,教育设施一应俱全。特别是2006年起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免费提供了教科书,每个学生每一学期减少了200多元学费,“上不起学”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二是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8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农民已达到411773人,参保率达89%,很好解决了农民“看病贵”的问题。三是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开。2008年全县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对象有9543人,发放保障金达811.4万元,做到了应保尽保,切实保障了农村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四是几千年沿袭下来的农业税得以减免。平均每个农户每年减轻负担100元,且种粮有了补贴,退耕还林有补助,养殖大户也有补助金或奖金,老百姓搞好种养业的信心更足了。

责任编辑:暖阳
正保会计网校名师高清课程免费试听
相关资讯:
热点专题:
 初级会计职称指南动态查分试题复习 资产评估师指南动态大纲试题复习
 中级会计职称指南动态查分试题复习 高级会计师指南动态试题评审复习
 注册会计师指南动态查分试题复习 会计基础知识指南动态政策试题复习
 税务师指南动态查分大纲复习 ACCA考试指南动态政策 试题复习

听过来人谈会计面试的九大经验

  对刚踏入社会的应届生来说,面试是陌生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在不知道将要面临什么问题的情况下……[全文]

中级会计职称妈妈级考生经验分享

中级通过考生经验分享

我们同事都是在网校听课学习,很自然的我就选择了网校……[全文]

大学生职业规划移动学习完整体系
网校活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