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市财政收入完成1837.3亿元 平均增幅连续十四年超过20%
2008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837.3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全市财政收入平均增幅连续14年保持在20%以上。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下滑等因素影响,我市财政收入呈现明显的前高后低走势,财政收入形势十分严峻。为确保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我市一方面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为财政增收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财税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大力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也是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的重要原因。
在大力组织财政收入的同时,积极调整财政投入方向和结构,确保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一是投入资金232亿元,专项用于落实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二是借助奥运良机,加快推进首都城市建设。投入资金223亿元,支持轨道交通建设和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保障公交公益性票价政策有效实施,改善市民出行环境。三是投入“三农”资金171.2亿元,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有效落实,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四是积极筹集资金30.7亿元,支持做好抗震救灾对口支援各项工作,保障为灾民建设过渡安置房任务顺利完成和各援建项目按期开工。五是支持完善首都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低保等社会保障待遇标准,投入资金13.7亿元,为56.27万城乡60岁以上无保障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200元补助。在全面落实“一老一小”大病医疗保险政策的基础上,将劳动年龄段内城镇无业居民纳入大病医疗保险范围,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养老、医疗保障以及就业、社区卫生服务城乡全覆盖。六是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七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确保水、电、气、热供应正常,对城乡低收入群体和高校困难学生给予临时生活补助,有效缓解物价上涨对市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面对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在压缩公用经费7.4亿元,筹集更多资金保障惠民政策有效落实的同时,积极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一是完善市与区县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通过增加区县财力,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进一步提升区县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能力。二是创新财政投入机制。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采取担保、贴息、补助等多种方式,支持农业、中小企业等领域投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创业投资及风险投资引导机制,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果,引导和扩大社会投资,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三是建立预算管理新机制。我市设立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从2008年起,年度财政收入超收部分,除按法律、法规和财政体制规定增加的支出,以及解决历史债务、特殊一次性等必要支出外,一律转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在以后年度经过预算安排使用,努力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提升应对风险与挑战的能力。
初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资产评估师 | 指南 | 动态 | 大纲 | 试题 | 复习 |
中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高级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试题 | 评审 | 复习 |
注册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会计基础知识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
税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大纲 | 复习 | ACCA考试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