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面临“寒冬”
作为吉林省工业户思维谋划农业的结果,农产品加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黑土地上,并成为支撑全省经济发展三大支柱之一,一度解决了困扰吉林省多年的“卖粮难”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粮食价格的有效支撑。然而,最近记者到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去采访时发现,一些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几乎摇摇欲坠,面临赔本赚吆喝的境地,甚至有的企业称如无有效扶持,将面临停产威胁。
国内外市场上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及经济危机的影响,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需求不旺,价格大幅度下滑。而在产品价格下降的同时,国家托市收购玉米一定程度上抬高了玉米收购价格,增加了企业原料成本。由此,导致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陷入亏损,整个行业陷入政策、市场的双重困境难以自拔,已经走在崩溃的边缘。有关专家建议,在不利形势下,一方面企业自身应努力寻求新出路,同时国家在政策层面也应保护产业的生存,保护农产品加工行业就等于保护农民利益。
2008年全行业亏损已是不争事实
2008年下半年,特别是进入9月份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实体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玉米深加工行业更是雪上加霜,所有产品价格显著回落、市场销路不畅、资金回笼周期延长。可以说,玉米深加工行业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寒冬”,根据目前走势,玉米深加工产品市场销售价格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明显改观,如果没有外力支持企业难以渡过难关。
吉林省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各企业普遍认为,金融危机的影响难以抗拒,但政策性托市收购玉米的作用值得商榷。他们认为,表面上国家在粮价上保护了农民利益,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很多中间环节从中攫取利益,农民真正受益幅度有限,同时,政策性收购托起玉米价格,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加工企业经营状况雪上加霜。
吉林吉安新能源集团目前玉米年加工能力已经达到300万吨,主要产品有酒精、冰醋酸、乙酸乙酯、丁醇、丙酮等。吉林吉安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任公文说:“我们现在产品价格不断下降,以公司主产品丁醇为例,已经从7月份最高点每吨17000元下降到最低点5400元,酒精从每吨5100元下降到4000元,再加上煤电油运的紧张,玉米原料一直早高位运行。”
任公文说,国家政策性托市收玉米,要拿出几部分钱,一是价格,二是保管,三是运输,四是给接收部门补贴。一吨玉米1500元运到南方就得1700元以上,而美国玉米到岸价才每吨1400元左右,一吨粮食国家要补贴七八百元。他说:“与其这样,倒不如鼓励玉米深加工行业,如一吨玉米补贴150元,不仅能同样发挥拉高粮价作用,还能把玉米深加工行业保存下来。”
在吉林省松原市,两家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比邻而居,吉林吉安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的西侧就是华润赛力事达玉米工业有限公司,赛力事达总经理刘军望着窗外的玉米收储现场说:“两家的卖粮队伍都很短,而且前来卖粮的车辆多数是粮库退回来的,主要是因为霉变超标。”
“我们面临双重危机,一是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二是行业本身的危机。我国玉米深加工企业利润大幅度下降,以我们企业为例,2008年1-7月盈利1500万元至1700万元,从8月份开始每月亏损300万元至700万元不等,下半年共亏损3000万元,正常来说我们企业的一年利润也就是3000万元,这一反一正就是6000万元。2008年全行业亏损已经是不争事实。”刘军说。
“国家很多政策对企业来说都比较超前,比如劳动权益方面来说,每年企业要增加近1500万元的成本支出,而且守法企业增加成本,违法企业减少成本。国家应该看一看到底农民得到多少利益,粮食收储企业要求2%的霉变率,但是只有近30%的农民的粮食能够达标,霉变后农民卖粮比较费劲,整个玉米市场价格每吨在1200元至1500元之间,其中很多利益被中间环节拿走了。”刘军说。
刘军认为,国家的托市政策保护了中间环节,在农民没有得到足够的利益的同时,也挤垮了玉米深加工企业,今后这批粮食的处理成了难题,中原地区的玉米没有托市,收购的玉米按照目前的价位在市场中找不到出路,2009年再丰收怎么办,能不能再形成一批陈化粮,拖来拖去国家最后还要买单。莫不如补贴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玉米通过转化消耗,这样一来不仅救活了企业,也让农民得到了利益,国家甚至还节省了烘干费用的补贴。
中粮生化能源(榆树)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伟认为,国家托市收玉米保护农民利益,初衷是好的,但并未达到理想效果,而且依靠政策手段拉高粮价,让粮食加工企业几乎陷入绝境,已经走在崩溃的边缘。他说:“这不是个别企业的问题,而是所有以玉米为原料的加工企业的共同处境,是整个产业面临的巨大考验。”
赔钱赚吆喝亏不起的时候就只能破产了
中粮生化能源(榆树)有限公司年产玉米淀粉40万吨,可从2008年10月份开始,每生产一吨淀粉就亏损200元至350元。王伟说,虽然企业在不间断收玉米,但实际开工率不足80%,而且玉米库存量比去年同期缩减一半以上,主要就是因为亏损,流动资金不足。
王伟说,国家在东北托市收玉米拉高粮价,东北玉米和中原地区玉米价格倒挂,由于他们企业的玉米淀粉主要销往珠三角地区,价格差距对企业销售市场冲击很大。从2008年10月份开始,淀粉价格每个月下降50元至100元,4季度总共亏损超2000万元。他说:“本来销售就赔钱,玉米原料价格还上升,两头都受挤,很多小企业已经挺不住,如果继续亏下去,我们这种企业最多也就维持两个月。”
王伟介绍说,他们企业目前主要生产玉米淀粉,出口数量很少,基本走国内市场。“近几个月,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淀粉市场形势急剧恶化,价格下滑,目前全省淀粉行业整体开工率还不足50%。”他说:“玉米淀粉和玉米比价1:1.4是企业经营底线,可目前连1:1.2都不到,实际就是亏损经营,我们这么大企业还不敢停产,一旦停产涉及各方面损失更大。”据他介绍,现在玉米淀粉价格已经低于干玉米价格,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市场形势会继续恶化。
吉林省最大的肉鸡加工企业——吉林德大有限公司主打国际市场,如今也在金融危机肆虐下艰难度日。公司常务副总裁陈玉和说,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订单数量明显减少,产品市场价格持续走低。2008年1-9月份鸡肉平均价格每吨9395元,到10月份就跌到了8000元,11月份以后7500元,按照这个价格计算,每年影响企业效益1.5亿元。据他介绍,2008年上半年,德大公司的订单做都做不过来,可现在想做都没有订单。
陈玉和分析说,目前影响企业经营的因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玉米、豆粨、煤炭等原材料价格上涨,每年影响企业效益200万元至300万元;每个劳动力价格比去年平均上涨100元以上,企业经营成本增加1000万元以上;人民币升值,德大公司90%以上鸡肉产品都是出口,过去的汇率是8.28%,现在最低达到6.68%,每年影响企业效益8000万元以上。
根据吉林省农委统计,受国际金融危机及三聚氰胺对养殖业的影响,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业普遍出现亏损,酒精深加工大约每加工1吨酒精亏损200元,每加工一吨淀粉亏损200元至350元,目前较大深加工企业大多处于半停产状态,实际开工率不足70%,截至2008年12月18日,全省深加工企业收购玉米仅177万吨。
“我们企业职工已经3个月没有发工资了,如果没有有效的应对措施,能坚持到3月份就不错了,因为已经赔不起了。”吉林吉安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任公文认为,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行业正面临全线崩溃,当前没有停机,一方面是企业上半年赚了点,不想在当前形势下大批裁员增加政府负担,更重要的是冬季停机将对设备造成毁灭性影响。
任公文认为,如果国家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吉林省整个玉米深加工行业将面临灭顶之灾,像大成集团或有国家背景的企业有可能不灭亡,吉林省的玉米深加工行业几乎都熬不过2009年上半年,加工一吨玉米亏损150元至200元,高的要亏损300元,现在加工企业动辄就是加工百万吨,而且多数是民营企业,谁能这样亏损呀,亏到最后就要走向倒闭,把股东和银行的钱都亏了。
依靠企业独木难支重振雄风尚需内外兼修
吉林省一些专家和企业界人士认为,在全球性金融危机背景下,吉林农产品加工产业要恢复发展不仅需要企业自身努力,也需要国家从相关政策上及时给予扶持,“内力”与“外力”结合共同推动农产品加工行业回暖。
目前吉林省一些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的一个共同举措就是努力让企业朝精深加工方向转变,壮大企业自身实力,迎接金融危机的挑战。陈玉和介绍说,迎接金融危机挑战,他们主要采取以下5方面措施:首先就是在做强主业的同时,努力让企业朝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增加产品附加值,从根本上扭转市场需求不旺的形势。他说:“让企业产品朝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延伸了产业链条,实际上等于开发了新的市场阵地,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王伟介绍说,他们目前正在计划建设二期工程,主要目的就是实现玉米深加工,在淀粉的基础上,生产聚乳酸,可以广泛应用于医药、纺织等方面。他说:“努力改变单一生产淀粉初加工产品局面,让企业朝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是企业从长远发展应对金融危机的必由之路。”
专家认为,企业自身努力的同时,还需要国家从相关政策上予以扶持。一是玉米深加工行业的待遇问题。由于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玉米深加工行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吉林省作为玉米主产区有别于其他省份,应该区别对待重点扶持。虽然说个别企业存在资源利用低、能耗高、环境污染重等问题,从整个行业来看,是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屏障。换句话说,如果玉米深加工企业发展不景气,就会出现新一轮农民卖粮难的问题。针对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能否享受饲料行业的税收政策。目前,所有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在生产主产品的同时,还会生产大量的副产品。以吉安新能源集团为例,生产1吨酒精就会生产0.895吨的副产品(29.5%蛋白、22%胚芽、38%纤维),因此能否取消酒精消费税,同时在增值税方面参照饲料行业给予减免;
二是粮食收购主体的确定问题。玉米深加工企业已经成为国家粮食收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由于国家出台粮食托市政策,粮食收储部门对粮食等级、水分的标准要求比较严格,松原地区托市收购退车率高达60%以上。而就松原地区来说,等级外及高水分玉米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以上。玉米深加工企业生产主要是湿法,对玉米的质量要求标准及水分不是很高,低等级、高水分的玉米主要被玉米深加工企业消化。但玉米价格的高位运行,给玉米深加工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成本压力。以吉林吉安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如果玉米原料收购成本按照每吨1485元计算,生产一吨酒精亏损1236元,吨玉米亏损390元;生产一吨总溶剂亏损3128元,吨玉米亏损669元,这是按照新粮计算的,如果再加上保管费、烘干费等,每吨玉米还将产生95元的费用(不包括银行利息),亏损会更为严重。如果按照国家出台的粮食托市收购价格计算,企业更加难以承受。所以深加工企业作为粮食收购主体之一,国家在制定托市收购政策扶持方面,能否考虑予以一定的补贴。
三是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问题。自2006年国家取消酒精出口退税后,酒精出口受阻,国内酒精市场竞争激烈。为鼓励出口,刺激经济增长,能否在出口退税方面给予照顾。
华润赛力事达玉米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军认为,吉林省目前玉米深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已经达到600万吨左右,国家托市收购数量在800万吨左右。当前情况是托了800万吨,毁了600万吨,没有深加工企业的转化增值,600万吨玉米在农民手里依然是个问题,保护农民利益不仅仅是把粮食收上去那样简单,还有后续的考虑,需要国家认真调研。加工和送到粮库都是出路,要想保护农民利益两者都不能偏废。
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吉林省的农业地位在全国举足轻重,全省玉米人均占有量、商品量、调出量等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但曾几何时,吉林省的粮食“卖不了、储不下、运不走、补不起”,“卖粮难”的怪圈让很多农民挣扎在贫困线的边缘。2008年吉林省粮食产量达到284亿公斤,比历史最高年份增产12亿公斤,然而过去困扰吉林20多年的“卖粮难”已经成为历史。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可以给吉林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新气象。比如,玉米加工产业集群的形成必然会形成竞争,有力地支撑了玉米价格不断上涨,让长年低位徘徊的玉米价格得到了恢复性的上涨,而玉米价格上涨最先得利的就是种粮农民。
因此,吉林省干部群众及企业家认为,国家保护农民利益,不能忽视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巨大作用,保护这些企业的健康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保护农民利益。给粮食一个出路,也给了企业一个机会,更重要的是让当前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好局面持续下去。
上一篇: 沈阳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成立
下一篇: 安徽农村低保今年将再次提高标准和扩大面积
初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资产评估师 | 指南 | 动态 | 大纲 | 试题 | 复习 |
中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高级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试题 | 评审 | 复习 |
注册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会计基础知识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
税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大纲 | 复习 | ACCA考试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