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模式又到蜕变时刻
上海在长达17年的时间里,经济一直以两位数的增长领先全国。1989年,上海人均GDP还是5000多元人民币,到了2008年,这一数字变成了73124元人民币,突破了“一万美元大关”。但上海来不及分享这一突破所带来的喜悦。今年上半年,上海经济以5.6%的增长,落后于全国7.1%的平均水平。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逼迫上海不得不尽快突破传统增长模式,寻求新的增长之道。
上海现在是中国内地的金融中心,金融产业集聚是上海经济增长中的一个特殊因子。在1991年以前,上海与全国一样,都是以实体经济为发展对象,那时的上海并不具备多少优势。但在上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时,上海提出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口号,由此,上海经济增长才开始步入黄金时期。事实上,众多研究也表明,上海金融产业的发展与其经济增长之间,呈现相当强的正相关关系。1997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上海经济增长迅即作出了趋慢的反应。今天,上海金融业的国际化程度与10年前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之下,上海经济增长放缓,应该是意料中的事。
从历史的角度回望,事实上,上海的经济增长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1978 年到2008 年,上海经济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至1991 年间,GDP 波动明显,年均增长7.43%,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的9.04%;以浦东开发为契机的1992 年至1997 年间,是上海的高速增长期,GDP年均增长率为13.97%,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暴发之后,上海经济增速有所缓和,直到2004后,才再次进入较为明显的快速增长期。2004 年当年,上海GDP 同比增长13.6%,2007年,增长13.3%。应该说,在这一阶段,上海的经济增长动力,更多来源于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高速扩张。
这些年来,上海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从就业的角度来看,却出现了不同步的现象。研究表明,除上世纪80年 代以外,上海高速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就业的“黄金时期”,甚至,就业规模一度萎缩。这种现象和趋势,不仅在第三产业,甚至发生在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虽然说,科技水平的提高会给就业带来挤出效应,但如果造成经济增长和失业并存的局面,就该认真反思了。
在新一轮的宏观调控中,鼓励能更多地带动就业岗位的产业和部门的发展,应该是上海乃至全国都应该关注的重点。真正有价值的经济增长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更应体现在质量的。关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不仅包括经济运行质量,如城市化率、科技进步贡献率、工业增加值率等,还应该包括居民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质量的评价,如就业、收入、贫富差距、消费品质以及工业废水达标率、绿化覆盖率等。毫无疑问,这其中的许多指标,对于GDP而言,不但没有促进作用,反而存在“逆效应”。
这些年来,上海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统计表明,这与上海经济增长的走势相比,并不协调。现在,“上海GDP落后全国”,与其说是一次挑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何尝不是一个新的机遇。
上一篇: 十大举措将助推浙江省块状经济转型升级
下一篇: 上半年沪小企业贷款增长20%
初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资产评估师 | 指南 | 动态 | 大纲 | 试题 | 复习 |
中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高级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试题 | 评审 | 复习 |
注册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会计基础知识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
税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大纲 | 复习 | ACCA考试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