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金川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民受益
“我们村现在修了水泥路,盖了大瓦房,政府还给各家各户通了水、电,日子是越过越舒心了!”站在自家门前,51岁的金川区双湾镇古城村村民俞廷才指着面貌一新的村庄说。
环境好了,是村民对旧村改造最满意的一点。走进古城村,一条水泥大道将村庄与不远处的下双公路连接在一起,方便了农民出行;村道两旁,一幢幢灰墙青瓦的院落拔地而起,前庭后院的结构既美观又实用;各家各户门前,白杨树绿意盎然,各色花卉五彩缤纷,给人一种清爽雅致的感觉。
旧村改造,让农民做主“前庭小康房,后院果菜园,做饭用沼气,厕所贴瓷砖,卫星传电视,洗澡太阳能!”古城村村民张大鹏形象地总结了他和邻居们新房的特点。
双湾镇人大主席团主席曾昭武说:“以前,我们也想动员农民盖两层小楼的样板房,可农民的积极性就是调动不起来。后来,镇上请专家考察,制定出几套方案,由村民成立了规划小组,让农民自己决定盖什么样的房。再由政府出资进行水、电、路、渠建设。政府的角色转变到以服务为主,农民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主角。现在,农民不仅配合我们,还给政府出谋划策,工作好搞多了。”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当然好,可花钱多不实用,不适合农民。我们选了平房,前院可以种点瓜菜;后院能搞养殖放杂物,美观又实用。”村主任张树新说。
农民从旧村改造中得到了真正的实惠。近年来,金川区将新增财力的80%向农村倾斜,仅2007年就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通村公路建设,区政府还以每户5万元的标准投入配套设施建设。在古城村,每户还可获得3000元至15000元不等的住房补贴,旧的宅基地由政府规划复垦后,还给农民,作为他们的自留地。
盘活土地,农民致富不再难
宁远堡镇下辖14个行政村中有西坡等4个村包围着城区,4个城中村的农民尽管已经很少务农,但仍然视土地为他们最后的保障。很多农民已经在城市务工多年,但宁愿租住城市房屋也不同意城中村改造。针对农民的顾虑,宁远堡镇采取了土地换房产、土地换店面的办法,在西坡村兴建了天庆家园集中安居小区。按照每亩土地置换24平方米住宅和30平方米经营性资产的标准供城中4个村村民置换土地,同时给搬迁户划拨330平方米荒滩,作为他们放置农具、杂物之用。对城郊山湾等6个村的村民,由农民自愿按每平方米886元的成本价集资购房。经过一番置换,农民既可获得房产又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城中村改造工作的瓶颈被突破了。目前,安居小区一期6栋住宅楼已经封顶,即将交付使用,500多户村民将喜迁新居。
宁远堡镇人均耕地不到两亩,村民仅靠务农根本无法致富。镇上采取了土地合理流转的办法,把土地集中在种植大户手中,富余村民不仅有了土地转包的收入,还可经商、务工,土地的效益显现了出来。今天的宁远堡人城里有住房,农村有用房,收入有保障。全镇75%的农村青壮年选择了进城经商、务工,餐饮、房屋租赁、农产品批发、加工、建筑、运输等已成为当地农民新的收入来源。
服务与保障,向城市看齐
农村与城市最大的差距在于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这是城乡一体化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为此,金川区将工作延伸到改善农村公共服务领域。金川区将几个村的小学合并为中心小学,设在规划设置的中心村内。通过整合,学校师资力量得到加强,政府财力也可以集中投放,学校硬件设施上了一个台阶。
农村的医疗条件也得到改善。双湾镇天生炕村卫生所所长鲜开旭说:“我这里不仅可以进行急救和常见疾病的治疗与预防、接种疫苗,还配备了救护车。”对农民来说,看病难已不成问题,由于推行农村合作医疗,看病贵也得到了解决。目前,全区农民参合率已达到99%。
社会保障问题也在逐步解决。以宁远堡镇为例,由政府从土地收益中补贴30%,集体和农户自筹70%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全镇年满16岁的农民全部参加养老保险,60岁以上的农民则可按月领取养老金。
上一篇: 甘肃在保增长中破解就业难题
初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资产评估师 | 指南 | 动态 | 大纲 | 试题 | 复习 |
中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高级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试题 | 评审 | 复习 |
注册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会计基础知识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
税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大纲 | 复习 | ACCA考试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