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澄迈强化现代农业积极融入国际旅游岛
金江的傍晚很美。
夕阳的余晖把两岸的田畴染上了一层红晕。田野里流淌着金色的波浪,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清香,就连那奔流的江水也醉得分外荡漾……
历史上,这里的千重稻浪滋养出了一个粮丰畜旺的“鱼米之乡”,如今,现代农业的无穷魅力正在这片热土上尽情绽放。
工业化走在全省前列的澄迈,农业的发展同样让人刮目相看。
把农业作为解放思想的第一站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赋予海南六大战略定位,其中之一就是将海南建设成为“我国热带现代农业基地”。
作为全国农业百强县、海南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在澄迈融入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进程中,既是重要依托,也肩负着特殊担当。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如何看待一、二、三次产业在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关系,在干部群众中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有人甚至认为“农业低效、利微,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边缘产业”。
在产业取舍之间,澄迈的决策层保持着一种定力。
“农业是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最为基础的母体产业,是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澄迈县委书记杨思涛说,“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农业的基础地位没有改变。”他认为,一些同志对农业存在的模糊认识,关键是思想没有从传统农业靠天靠地吃饭的旧框框中解放出来,没有看到现代农业的巨大发展空间,没有看到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日趋紧密、互惠共赢的利益关系。“以传统农业的思维谋求发展,不可能走上富裕道路。”他说,“建设国际旅游岛,解放思想是先导,而在澄迈,农业就是解放思想的第一站。”
今年1月,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一个重大生态旅游项目便开始在澄迈紧锣密鼓地规划着,该县将在福山镇建设全省首个咖啡文化风情镇,目标定位为海南国际旅游岛体制科技创新试验区之一、海南休闲旅游产业示范区。
乡村绿野,择荫小憩,品醇香咖啡,尝精美小点,赏如画美景——徜徉在被称为“海南的大咖啡厅”的澄迈福山镇,人们不会想到,在1980年代,由于缺少咖啡深加工企业及市场销路,福山农民种植的咖啡豆无人收购,最后只能伤心地将其砍掉当作柴火。
1990年代,福山农民徐秀义运用当地传统的咖啡焙炒工艺对咖啡豆进行深加工,短短几年凭借其优质独特的品质打出了福山咖啡的声誉。2003年,毗邻西线高速路的“侯臣咖啡”又将休闲、商务娱乐、垂钓等元素与咖啡有机融合在一起,加上其优美的田园风光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吸引着澄迈乃至周边市县及岛外游客前来消费。近年来,首届咖啡文化笔会、首届福山咖啡文化节相继在这里举行,以“喝咖啡”为主打内容的“海口澄迈一日游”吸引了众多游客。
从一粒咖啡豆聚变出一个特色品牌,继而衍生出一条旅游产业链——正是凭借着一次次解放思想,农业资源成为澄迈旅游发展的第一资源。目前仅咖啡旅游产业一项收入,就使澄迈县近3年的旅游总收入保持30%的递增。
“福山咖啡”虽发端于农村,却崛起于加工业,繁荣于旅游业,在农业再生产的基础之上挖掘和整合现代农业的工业原料功能、观光休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生态维护功能、就业增收功能,跳出农业发展农业,实现了一、二、三次产业的融合,展现了现代农业的巨大魅力。
“福山咖啡”犹如一本解放思想的“活教材”,它让澄迈人认识到,农业并不是“低效、利微”的代名词,建设国际旅游岛,基础支撑在农业,巨大潜力在农村。一、二、三次产业,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不应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应是兴衰与共的协调发展。
从传统农业的旧框框中解放思想,让澄迈人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树立起了在新形势下发展热带现代农业的信心。澄迈提出了“三县一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三县”即:生态现代化建设县、新型工业县、休闲旅游县,“一地”即热带高效农业示范基地。这一战略定位,进一步提升了现代农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地位,激发起广大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去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34.68亿元,同比增长10.9%;农民人均纯收入5244元,增长9.4%。在受金融危机影响工业税收减少1.62亿元的情况下,由于热带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的拉动,去年全县全口径财政总收入仍比上年增加3.07亿元, GDP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用抓现代工业的理念抓农业
五六年间新印的名片换了一茬又一茬,今年40多岁的澄迈永发镇农民许泉显得颇为“时髦”。
从最初的瓜菜运销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市场对接,再到建成直销港澳农产品的专业企业,名片见证了许泉的事业轨迹,也见证了澄迈农业近年的变化。
如今,他的名片上面又多了个网址--“澄迈果菜网”。“任何人只要登录澄迈果菜网,就能了解到我们的瓜菜啥时用了什么农药肥料等全部信息。”许泉说。
“澄迈果菜追溯信息系统”,是澄迈在瓜菜生产基地推行的新型管理方法。在罗浮洋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这里生产的蔬菜实行统一种苗、统一用药、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统一包装,种植、施肥、采收、出口都有记录,产品的包装统一在标签上登记基地代码、地址、姓名和电话,可通过电话、网络进行防伪查询。这样就相当于给农产品打上了“身份证”,做到瓜菜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产品可召回。
严格统一的生产管理、标准化的作业流程,让这个农业基地更像一个矗立于田野之上的企业,这里的农民更像一群在车间上班的工人。
植入工业管理方式,为生产出优质安全的无公害农产品提供了保障。目前,全县像罗浮洋这样的基地一共有11个,总面积为16.5万亩。全县有无公害产地认证58个,无公害产品认证25个。澄迈县先后获评“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中国果菜无公害科技示范县”、“富硒农产品示范县”称号。
绿色品质成为澄迈瓜菜出口的“通行证”。2009年全县冬季瓜菜种植17万亩,产量42万吨,出岛40.2万吨,其中出口中亚5国6万吨,港澳7万吨。
农业标准化生产,凸显的是一个发展“新思维”--用抓现代工业的理念抓农业。
“用抓现代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就是在农业发展中导入和借鉴现代工业的先进理念,让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融入到社会化的大生产之中,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曾在大型国企工作、主抓过工业园区的杨思涛在谋划现代农业发展时有着一种特有的“工业气派”。
在新思维引领下,澄迈农业发展战略作出重大调整,提出农业“三化”“四县”的目标,“三化”是指标准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四县”是指农业生态现代化示范县、农业无公害科技示范县、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和有标识可追溯农产品示范县。
像工业企业抓市场、抓品牌那样“经营”农产品,让澄迈人尝到了甜头。
站在自家的90亩福橙前,澄迈县福山镇75岁的果农王开东喜笑颜开。他和大儿子从七年前在澄迈县试种福橙时,每市斤福橙才卖到五六毛钱,而去年福橙的田头收购价已高达每市斤6元以上。王开东说,按现在果树挂果的情况,今年收入可达百万元。
福橙价格的迅速窜升,得益于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先树品牌后做产业”。
2006年底,当福橙在全县种植面积仅有800亩的时候,澄迈一反做大种植再逐步扩大宣传的传统,采取先打出牌子来,然后以牌子作为支点来寻求机会和发展。一轮“名声先导”,全方位“轰炸”的品牌营销战高调打响。短短几年内,澄迈福橙名声雀起,先后被评为“中国最具特色产品奖”,被选定为国宴果品和“中国国家女子举重队专用果品”,并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澄迈福橙”商标。去年11月,福橙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和国家农业部质量检测中心评为“中国十大名橙”。巨大的品牌效应使客商趋之若鹜,形成福橙供不应求的局面。目前全县种植福橙的有300多户,种植面积2万多亩,总产值已达到5亿多元。福橙成了当地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成了农民致富的“摇钱树”。澄迈县也被授予“中国福橙之乡”。
除了福橙,澄迈和牛、澄迈白莲鹅、无核荔枝、万昌苦丁茶、新吴鸭……一个个品质好、受市场青睐的特色农产品,成为“澄迈名片”。其中“澄迈和牛”是我省目前唯一用澳大利亚和牛冻精与本地母黄牛杂交改良项目。澄迈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和牛繁种基地,计划在两年内使养殖规模扩大到5000头以上,最终可将和牛的价格由国际市场上的每市斤800多元降到每市斤100元,让普通百姓都吃得起优质的和牛肉。
对市场的追求,让澄迈农民改变传统农业分散经营、自给自足的经营方式,联合起来,像工业企业一样,建立起农民自己的“企业制度”。
桥头镇沙土村的甘薯以甜度高、口感好著称,产量比普通地瓜亩产高1500斤左右,以前村民虽也想种,但仅靠农民单门小户的操作,甘薯标准化种植和市场销路都难以解决。2008年,在镇政府的组织下,以沙土村为核心的20多个自然村682户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为入社农户提供统一的种苗、农药、肥料,解决甘薯标准化生产的问题;为缺少资金的农户提供担保,从银行获取小额贷款,同时帮助农民打开销路。如今的“沙土地瓜”已成为市场上的热销农产品。
如今,全县已成立了79家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户1.5万户。成立于2000年的澄迈县果菜运销协会是全省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手连着全县5万多农户种植的16万多亩冬季瓜菜,一手连着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在全国21个省市建立销售点300多个,瓜果菜运销量占全县90%以上,保证农民的瓜果菜全部销售。被农民喻为“政府的功臣、农民的财神”。
在澄迈,工业与农业形成良性互动,农业产业链条在不断拉长。全省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出口农产品保鲜加工产业链(海南惠民农产品出口配送有限公司为龙头)2009年开始运转,成为全省优质瓜菜水果输港与出口的龙头。海南瑞今农业产业化有限公司100万头肉联厂主体工程今年3月在澄迈开工,瑞今黑猪繁育基地也在澄迈金江镇开工建设,将为生猪产业走特色、高附加值道路打下坚实基础。
把握反哺“三农”的最佳时机
常言道:“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在澄迈,每10万人中有31.3个百岁以上老人,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澄迈因此被称为“中国长寿之乡”。
“我一辈子没有给公家干过活,没想到也领到了政府发放的500元‘长寿补贴’。”104岁高龄的老人陈阿婆激动地说。近年来,澄迈根据不同年龄段按60元、200元、500元不等的标准给全县1万多名8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长寿补贴。
在澄迈农村,老人不仅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生病也不再发愁。30多万农民参加新农合,覆盖全县的“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四大体系”已基本建立。该县率先在全省实现所有行政村有卫生室的目标,并打造了“3公里半径”便民就医条件,实现了“小病不出村,轻病不出乡,一般疾病不出县”的目标。
澄迈的长寿现象是个人因素、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相互作用的结果。全面的社会保障系统的建立、公共福利的不断完善,使澄迈县群众的生存和生活环境、生活品质得到极大改善和提升,这是造就“长寿之乡”的重要因素。
“处理好强县与富民的关系,让农民分享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成果,事关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目标和根基,也是一条重要的政治原则。”杨思涛说,“去年,澄迈全县生产总值77.81亿元,同比增长16.2%,全口径财政收入13.7亿元,同比增长28.8%,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根据发达地区的经验,此时正是反哺农业、农村、农民最佳时机,也具备了基础和条件。”
去年,澄迈把新增财力全部用于改善民生,全年投入民生项目资金7.13亿元,出台了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年规划,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如今全县90多个村安装上了POS机,财政惠民补贴资金实现发放“一卡通”,农民查余额、领补贴、卖东西、转账不用出村,客商到村里采购农产品也不用带现金,刷卡就可以,既方便又快捷。这是澄迈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缩影。
从2007年开始,澄迈县全面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从小学至中专生、职业中学生、高中生全部免交学杂费,并享受“三免三补”政策,为此,县政府每年投入800万元。近年来,澄迈县投入4700多万元改造中小学危房6.9万平方米,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
金江水波荡漾,两岸绿畦接天。
在希望的田野上,澄迈人的脚步是如此的坚定扎实,如此的雄健有力!
上一篇: 万宁市实施城乡低保核查工作
下一篇: 六大工程专项支撑海南“信息智能岛”建设
初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资产评估师 | 指南 | 动态 | 大纲 | 试题 | 复习 |
中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高级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试题 | 评审 | 复习 |
注册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会计基础知识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
税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大纲 | 复习 | ACCA考试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