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技园区出台相关政策吸引风险投资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借此适时引入市场机制、营造良性的风险资本市场氛围。政策实施后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对中关村整体资金缺口而言,也只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作为管理者,仅仅关注自己的孩子——研发企业获得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要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优先培育发展更有市场前景的科研项目,保证投资者的利益,才能让风险投资由投石问路转而长期驻扎。
高科技研发,需要“人才”和“钱财”的支持。资金已经成为中关村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风险投资正成为高科技研发的下一个支撑
今年初,中关村科技园区推出了《中关村科技园区创业投资企业风险补贴暂行办法》、《中关村创业投资发展中心跟进投资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吸引风险投资,实施已经半年多,截至记者发稿,政府已经跟投了21家企业,投入资金三四千万人民币,引导社会资金达1.7亿人民币。近日,《新财经》记者采访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夏颖奇,他说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开发的支撑,也成为中关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之一。
为高科技研发寻找支撑
《新财经》:中关村科技园区被称为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作为一个创业园区,其核心特点是什么?
夏颖奇:中关村科技园区,可谓中国高新技术的研发主场,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高科技研发,伴生高风险,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投资一百万、一千万,可能获取几千万或者上亿元的回报,也可能打水漂、什么都不剩。
做高科技研发,需要“人才”和“钱财”的支持。就目前而言,中关村的人才形势比较好,有自己培养的、国外招进的、包括部分海归,人才密集度在全国是最高的。而“钱财”却成为制约园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研发需要资金支持,而且在研发过程中需要不断投入。
《新财经》:资金短缺的问题逐渐显现,成为中关村进一步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园区政府已经意识到并开始制定相关政策吸引风险投资。那么,风险投资对于解决中关村的资金问题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夏颖奇:不少公司起步时,根本拿不到银行贷款。因为银行是非常保守的金融,对项目的评审、贷款的发放,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而且需要抵押。做高科技研发,没有房地产支撑、没有可口可乐的秘方、也没有类似同仁堂的品牌,有的只是专利技术。而这些不能给银行任何保证,所以,只能靠风险投资,靠投资家们的眼光。因而,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开发的支撑,也成为中关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之一。
对于研发企业而言,理想的资金来源模式是自有资金与风险投资相结合。风险资本投资时一般考虑这样几个因素:创业团队的教育背景和专业技术储备;市场行情以及竞争对手的情况等。
政策核心在于营造市场
《新财经》:今年初,中关村科技园区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吸引风险投资政策,这些政策的核心体现在哪些方面?施行半年多来成果如何?
夏颖奇:我们对风险投资公司不设限,无论本地的、外地的、本国的、外国的,一视同仁。经过评估和资格认定,和管委会签订合作伙伴协议的风险投资公司,政策方面主要有以下一些促进手段:
1、按比例跟投。风险投资每投一笔,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额度,按照协议,政府作相应比例的跟进投资。从而降低投资人风险,增强投资人信心。
2、风险补贴。按照投资商投入额的10%,给予投资商风险补贴,补贴的上限是100万人民币。补贴不限量,一个投资商可以投资多家企业,投资几家,补贴几笔。
3、股权代管。政府的跟投资金、股份在政府名下,但不派人员进驻企业,把股权交给投资人代管,增强投资商对企业的影响力。
4、给予代管报酬。获取分红时,政府会拿出收益的25%~50%交给投资人,作为代管回报,提高投资人的回收比例。
5、低价出售原始股。投资人投资的目的显然不在于分红,而是希望有朝一日,企业被高价收购或者上市,获得资金回流和投资收益。上市前夕,投资人可以按事先协议约定的低价位购买政府持有的原始股,获得最大收益。
政策推出半年多来,市场活跃程度较以前明显增强。到目前为止,政府已经跟投了21家企业,投入资金三四千万人民币,引导社会资金达1.7亿人民币。
《新财经》:听您的介绍,政府的投资似乎不寻求利润回报。那么,政府投资行为的目的何在?
夏颖奇:坦率说,我们制定相关政策,目的不是为了风险投资家,而是为了园区的企业;我们不在乎风险投资人赚多少钱,关键是企业拿到钱能够把研发搞起来,对国家创新有贡献。
政府的目的在于培育市场、活跃市场,期望通过少量的政府资金形成风险投资机制,营造良好的、巨大的风险投资市场。我们在项目上跟投、补贴、低价出售或者让利,是为了鼓励投资人积极性。如果直接补贴企业,涉及面小而且可能流不到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通过市场杠杆来调节,政府的资金就成为催化剂,促成投资市场的良性反应。
中关村与硅谷 差距50年
《新财经》:中关村素有“中国的硅谷”之称,对此您怎么认为?您怎么看待两者之间的异同?
夏颖奇:我始终不用而且也不同意称中关村为“中国的硅谷”。因为中关村跟硅谷不能比,要落后得多,小得多。当然,两者之间存在类似的地方,就发展模式而言,中关村是国内最像硅谷的一个高科技区域:围绕大学产生了高科技研发企业群,促成校内外技术直接转移,教授、专家、研究员和企业之间的良性互通,这与日本、台湾模式不一样,与上海的张江也不一样。但是,硅谷的历史、潜能以及高科技水平是中关村无法企及的。
要清醒地看到中关村在世界的位置。一个惠普去年年产值约900亿美元,整个中关村17000多家企业,就业人员70万,年产值加起来还不到600亿美元。再比如韩国的LG,从业人员35万,年产值 600亿美元。一个LG创造的产值相当于中关村17000多家企业,人员一个顶两个。技术的差距显而易见。中关村缺少超大型的、航空母舰型企业,小舢板特别多,这些企业的成长需要过程。政府要扶持,人才和钱财必须同时跟上。
《新财经》:差距是不争的事实,对于中关村的理想发展状态,您个人有怎样的期望?
夏颖奇:中关村正处于自建立二十多年来最好时期:创业最活跃,国际化程度最高,市场化理念最好,诚信守法、企业人才数量最大,创造财富最大。1999年,创造产值860亿元,2005年底达4800亿元,今年到目前已达5000多亿元,增长速度在20%以上。强劲的经济活力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我们的优势,会吸引大量中外资金的流入。
我个人希望,50年吧!争取再过50年,我们能跟硅谷称兄道弟、不相上下。也许有人怀疑,实地考察后就知道了,硅谷的每一个公司都是巨无霸,知己知彼才不容易狂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