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为何新一轮宏观调控效果不佳

2006-11-2 14:52 《新财经》·易宪容 【 】【打印】【我要纠错

  经济基础与市场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旧有工具调控现有经济,效果自然难以理想从2003年央行调升存款准备金率开始,国内这一轮宏观调控已经进行了几年,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与上一轮(1992~1996年)宏观调控相比,效果更不显著。是什么原因造成宏观调控失效?可以从上一次宏观调控情况进行分析。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而导致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银行信贷过热及物价持续快速上涨。当时盛行开发区热、圈地热,商业银行绕过规模贷款违规拆借,自办公司等用于圈地、炒地,到1993年达到顶点。1993年下半年,经济过热导致高通货膨胀,国家开始实行适度从紧政策,地产业成为首要调控目标。国家采取严格收紧银行信贷的方式收紧银根,规定房地产公司不得上市融资。正因为采取这种方式,使得房地产投资立即减少,1997年到谷底,房地产投资出现了负增长。以政府行政为主导的宏观调控取得成效。

  上一次宏观调控之所以效果显著,既与当时的经济环境有关,也与政府采取的宏观调控工具与手段有关。在当时,尽管国内经济开始走上市场,但是刚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转轨,市场的成分与比例都十分有限。比如,银行信贷市场起主导作用的是政府对信贷规则的严格管制。因此,当经济一出现过热,政府完全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把过热的经济调整过来。比如,为了遏制一些地方的房地产过热,政府直接采取压缩银行贷款的办法收紧房地产投资,从而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这种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所产生的后果也是不可低估的。比如海南的房地产市场,1993年宏观调控后一片狼藉,烂尾楼无数。直到现在,那里的房地产市场也没有恢复过来。

  新一轮的经济过热,基本上也是房地产扩张驱动的。在这一轮的房地产扩张中,先是1998年以来,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扩大内需,政府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双管齐下,从而为这一轮的房地产过热埋下伏笔。再加上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冲击,银行新的金融工具启用,政府GDP的业绩追逐,以此带动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带动了与房地产相关的几十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在这一轮经济过热中,房地产是所有经济过热的驱动力。它既有经济增长实体面的成长,也有宏观面因素(政策扩张及大量外资流入)、制度面因素(金融工具创新、居民投资渠道单一及地方政府行为扭曲),以及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背景下信贷规模扩张等。种种合力让国内房地产市场得到迅速繁荣与发展,从而带动国内经济增长过热。

  新一轮经济过热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市场环境与市场基础、市场的利益主体、资金流入方式与工具都与以往有很大差别。因此,中央政府面对新一轮的经济过热,总是希望一方面能够遏制经济过快增长,遏制房地产投资过热及房价快速上涨,另一方面又希望出台的政策对快速增长的经济冲击不要过大。

  几年来,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看上去是“有保有压”,试图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达到政府的预想,特别是希望使用更多的行政方式来调控。表面上是宏观调控,实际上却走上以往政府对经济干预的计划老路。这就是目前宏观调控效果不显著的根本所在。中国整个经济基础与市场体制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果中央政府不能够走出旧有思维方式与观念,仅凭借以往经验,希望以旧有工具调控现有经济,其效果自然达不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