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凯雷徐工并购案中,向文波扮演了搅局角色,他的背后是中国人的民族情结。这种情结被放大,以至于外资的声音被淹没。其实,作为并购一方,他们的想法至关重要
凯雷并购徐工,情节跌宕起伏。通过博客,三一总经理向文波的声音已经为人熟知。但向文波言之种种,在不少人看来有值得商榷之处。记者采访了若干人士,他们多数是活跃在中国境内的外资投行负责人,他们的说法给徐工并购案带来另一种声音。
向文波:三一愿意出4亿美元收购徐工
外资方:出价不是唯一标准
向文波的主要观点是:凯雷的方案不是最优的,除了摩根大通的出价比凯雷高出10亿元人民币,三一愿意出更高的价位——4亿美元收购徐工股权。
竞价高是否一定是最优方案?
新西兰卡尼基迪国际投资集团投资经理张先生认为,“各竞标方案之间没有太强的可比性。谁可以胜出更多取决于招标方的心态,看供需双方的契合程度。招标方最需要什么?竞标方能提供什么?不见得谁的出价高,谁就胜出。徐工应该不会只根据出价高低作选择,会考虑多方面因素,比如可能利用的国际市场网络等。”
北京凯森博瑞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同样赞成不以出价高低论英雄,“招标方有很多考虑,比如相关产业衔接、市场对接、产品延续性以及竞标者的经营能力等。从资本运作角度来说,凯雷更有优势。徐工目前只在国内上市,还没有在境外上市。如果凯雷收购徐工,无疑对境外上市有好处。”
凯雷附加承诺能够兑现?
凯雷参与徐工改制附加了若干承诺,如“直接投资40亿元,引进发动机等四个项目,2010年四个项目达125亿元销售额;将凯雷控股的企业投资引进徐州等”。凯雷能够以较低的出价胜出,与其附加承诺关系甚大。
不过,向文波对凯雷是否兑现承诺深表怀疑,他认为“徐工并购案是一场欺骗政府的游戏”。
与向文波观点不同,卡尼基迪的张先生认为,“附加的约定对凯雷和徐工都存在风险,这种风险是双方面的,不止在徐工一边。凯雷和徐工之间存在着一场博弈,徐工承担的是信息不对称风险,凯雷承担的是得到的实惠和付出成本之间权衡比较的风险。如果凯雷经过权衡,认为得到的实惠低于付出成本,才可能不实现承诺。”
向文波:国有资产流失了
外资方:着眼企业发展不是坏事
根据凯雷陈述,凯雷投入的现金中,除了用于员工身份置换、资产管理公司回购股份以及解决其他历史遗留问题所需外,其余作为增资扩股,用于徐工机械的下一步发展。
在向文波眼里,凯雷的方案算计得十分精细,“果如其言,政府拿了20亿元解决遗留问题后,实际一分钱未得,其他10亿元硬生生地被人从口袋里拿出来,又注入到了徐工机械,放回了凯雷的口袋。”而向文波为三一提出的收购方案是4亿美元全归政府,政府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惠。
细究之下,这其实牵涉到国有资产出售后的资金使用问题。凯雷收购方案的精明之处在于,提前和徐州市政府敲定了国有资产出售的资金用途。有观点认为,如果这笔钱在并购企业内部循环,企业员工也将分享到企业发展带来的收益。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周治伟对记者表示:“如果将巨额资金投入当地市场,会实实在在地给当地带来内需上的促进。”
卡尼基迪的张先生认为,“徐工引资改制是一个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权衡的问题,徐工目前的出发点更多地考虑了长远利益,这也是正常的。有的企业家能看到这一点,有的企业家就看不到。”
向文波:徐工不卖给三一是歧视民企
外资方:实业公司不是徐工需要的
向文波把三一竞标失败归因为对民企的歧视,“徐工改制对民企的歧视是直截了当的,可以说没有任何掩饰。”而外资方并没有聚焦在此。
经过招投标筛选后,徐工曾锁定美国国际投资集团、摩根大通亚洲投资基金、凯雷亚洲投资公司等为候选投资者,其均为外国财务投资者。全球最大机械制造商卡特彼勒也没能进入最后一轮的角逐。
对此,投资界人士推断,实业公司控股徐工也许无法保证徐工品牌的完整,无论是卡特彼勒还是三一控股徐工,都可能存在这个问题,而这正是徐工最不愿意看到的。品牌的消失已经成为国企改制中揪心的痛。
“全球最大机械制造商卡特彼勒如果收购徐工,它的品牌效应比徐工强,它肯定不会埋没自己品牌而光大徐工,徐工很可能完全沦为贴牌生产的企业。三一如果收购徐工,三一有自己的品牌,徐工也是中国的名牌,双方谈判的最好结果可能只是双品牌。”一位投资界人士如此分析。
向文波:招标程序存在严重问题
外资方:指责没有根据
向文波在博客中指出徐工招标程序的两大问题:“谁能解释财务顾问摩根大通的关联企业参与竞标是否合规?”“那个无声无息,得分为零的,据说一心放弃但又入围三甲的第三家是否有些怪异?甚至是否压根就是托儿?”
摩根大通的关联企业参加竞标究竟是否合理?
“摩根大通参与竞标无可厚非。如果它在充当了这次并购的财务顾问后,发现了徐工的价值,从而参加竞标,说明其是经过慎重权衡的,其操作是规范的。相反,如果对徐工没有充分了解就参加竞标则是盲目的。三一在知道凯雷、摩根竞标方案的底牌后,再报出4亿美元的竞标方案,是不是也在破坏商业规则呢?既然如此,向文波也大可不必指责摩根大通参与竞标不合规。”凯森博瑞负责人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向文波博客所指的“无声无息”、“入围三甲”的企业可以被理解为美国国际投资集团,记者联系到其中国区项目代表李贵祥。他告诉记者,“国有企业基础比较牢靠,外资进入后,通过注入资金,重新包装后,企业很容易就有活力,基本上3~5年就可以活过来。对于徐工改制项目,美国国际投资集团是有意参股的。”
根据向文波在博客上所言,“徐工改制刚开始的方案是多家参股”,这和徐工最初的要求是吻合的,入围三甲,既不“怪异”,也不见得“就是托儿”。
向文波:凯雷控股徐工,威胁国家经济安全
外资方:民族情结被扩大了
向文波认为,“装备制造业是为其他行业提供母机和装备的产业,在某种意义上,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直接决定了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现代化水平。装备制造业肩负强国之梦,要放到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
原西门子亚太投资合伙人李柯对向文波的说法表示不理解,他一脸困惑地告诉记者:“电信、银行可以说是国家的重要行业,但机械设备行业还谈不上影响国家安全。如果徐工被凯雷收购,而不是三一,可能在中国人的感情上有点别扭。实际上,这是中国走向国际化必然出现的现象。”李柯认为,收购必然会对个别企业带来负面影响,但外资进入会对整个行业带来好处,消费者可以得到实惠。
卡尼基迪的张先生认为,“国内的装备技术比较落后,必须通过引进外资来引进技术,通过自己搞科研来提高技术,有资金上的问题,也有时间上的问题。”至于凯雷控股徐工会形成外资垄断的说法,他认为多少有点夸张,“就这个案例来说,还不至于。但是,如果外资控股的趋势在这个行业蔓延下去,就不好说了”。
李贵祥觉得民族情结被放大了,他举了个例子:“日本的公司曾在美国购买大量的房地产,美国人很紧张,惊呼:日本人想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房价并没有被炒得多高。相反,赶上美国经济萧条,日本人购买的房地产一样缩水。”李贵祥认为,国家安全不是外资收购机械设备企业就可以威胁的。“
记者手记
在徐工收购案被“叫停”以后,近期洛轴和山东天润曲轴的并购案也被“叫停”。向文波的博客风波影响了相关部门、企业和个别人士,从而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尽管外资方与向文波的部分观点相抵触,但相关人士还是坦承:“有不同的声音是好事,谁也不敢保证向文波的某些观点不会在若干年后成为现实。”
在凯雷并购徐工的案例中,记者听到最多的声音是“只要徐工认为合适就行”,你情我愿,这是市场化规则最通俗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