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全球性加息风潮的影响

2006-10-23 16:14 《新理财》·梅新育 【 】【打印】【我要纠错

  全球利率走势终于彻底扭转了。2001年以来,西方主要中央银行为刺激经济而全面实行低利率:2001年3月,日本银行恢复零利率政策;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降息13次,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下跌到1%,是195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欧洲中央银行也长期维持超低利率。2004年6月,美联储启动了新一轮加息周期,但在1年左右时间里,联储颇有形单影只之感,几乎没有什么别的主要中央银行追随他的脚步而加息。现在不一样了,几乎全世界所有的主要中央银行都在提高利率:从2004年6月到今年6月2日,美联储已经17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上升到了5.25%;日本银行于今年3月9日取消了“定量宽松”货币政策,7月14日又正式解除零利率政策,将隔夜基准利率从接近于零提高到0.25%.2006年7月,全世界有15家中央银行提高了利率;8月1日至8月7日,欧洲、澳大利亚、丹麦、南非和英国5家主要中央银行提高了利率,其中欧洲中央银行是近8个月中第4次加息,基准利率提高到了3%;8月10日,韩国中央银行将基准利率提高25个基点,这是该行去年10月启动本轮紧缩周期以来的第5次加息,基准利率达到了2001年9月以来的最高点。

  全球性加息风潮之所以出现,无非是因为本轮经济景气已经接近巅峰,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流动性过剩,需要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加以调控而已。近几年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日本经济较快增长,基本消除了经济中的剩余生产能力,经济无通胀增长的空间缩小。在美国,据联储统计,近几年工业生产和产能利用率直线上升。2004年和2005年美国工业生产指数分别为104.7和108.2(2002年=100),2006年一季度为110.8,5、6月份分别为112.1和113.2;2004年和2005年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8.6%和80.0%,2006年一季度为81.1%,5、6月份的最新数字分别达到81.8%和82.4%.2005年日本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也达到了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基本恢复到泡沫经济破灭之前1980-1989年的平均水平。前几年的低利率政策又使剩余货币供应超出了实质经济部门增长的需要。特别是由于全球经济失衡,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储蓄额比1999年增加了约1万亿美元,乃至更多。流动性泛滥,资产价格首当其冲,商品市场价格也未能幸免,能源价格高涨,更给通货膨胀火上浇油。在这种情况下,主要中央银行普遍加息已经是势在必行。

  全球性加息潮已成事实,需要探讨的是它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特别是目前美国等一些国家经济出现放缓迹象,房地产市场降温明显,不少人担心加息可能重创经济,以至于联储也于8月8日宣布暂停加息。从总体来看,即使在基准利率已经达到前期所确定的5%-5.5%中性目标且出现经济放缓迹象的美国,通货膨胀压力也仍然存在,甚至有加大之势。与2005年同期相比,今年1至6月份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分别上涨4.0%、3.6%、3.4%、3.5%、4.2%和4.3%,远高于近年来的平均涨幅;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分别上涨5.6%、3.9%、3.5%、4.0%、4.5%和4.9%,涨幅仍然高于消费者价格指数,表明企业原材料价格和生产成本上升压力较大。正因为如此,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8月8日虽然宣布维持联邦基金利率5.25%不变,但同时又在声明中表示美国经济仍然存在通胀风险。因此,即使联储也仍然有可能继续加息1~2次以遏制通货膨胀压力,更不用说经济增长正在加速的日本和欧元区了。

  同时,目前世界经济基本面仍然较好,还能够经得起加息的紧缩性影响。无论是持续上涨的油价冲击,还是地缘政治冲突和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世界经济抵御这些外部冲击的能力都明显增强了。在影响最大的能源价格上涨方面,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开发使用日益广泛、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提高……,这些因素已经显著降低了全球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1973年,发达国家创造1个单位GDP需要1单位石油,现在只需要0.407个单位石油了。与此同时,尽管多哈回合无限期中止,但近年的双边、区域、多边经济协调机制的进步仍然大大改善了各国协调经济政策、共同抵御经济波动的能力。仅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个领域,目前就已经有超过97%的WTO成员参加了各类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从主要经济体来看,无论是美、欧、日三大经济体,还是中国这个新兴的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其经济增长短期内都不至于发生根本性转折。虽然经济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个人消费支出、企业投资等仍将保证美国经济维持一定增速。欧元区、日本经济则正在加速。由于投资、出口活跃,以及德国经济逐步步入正常发展轨道,欧元区经济今年第一季度明显改善,表现出较强的复苏态势。今年第一季度GDP环比增长0.6%,同比增长2.0%,比2005年全年1.3%的增长率有明显提高。日本经济本轮经济复苏更是强劲,已经创造了二战之后延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增长期,企业利润增长、居民收入增长、社会保障基金收益猛增、信贷规模明显扩张、通货紧缩结束………,从2006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来看,日本经济运行已经基本正常化。在中国,经济也更有可能实现软着陆,而不是猛然收缩。

  有鉴于此,从总体而言,当前的全球性加息风潮主要效果还是正面的,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特别是大宗原料和资产市场的价格泡沫,有助于减少泛滥成灾的流动性,而不至于对世界经济增长产生过于强烈的紧缩作用。由于我国经济增长对进口能源、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依赖程度正在迅速提高,全球性加息风潮的上述效应将有助于减轻我国进口能源、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压力,特别是减轻我国资源密集型行业成本上升压力,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流动性的减少,更有助于有秩序冷却我国业已泡沫四溅的资产市场,避免经济翻车。与此同时,今年以来,我国货币供应和贷款增长较快,货币流动性继续有所增强,同时价格涨幅普遍出现反弹。在近期全球主要国家纷纷升息控制流动性过剩和应对通胀压力的背景下,有利于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为货币政策提供更大空间。成本推动型CPI上涨虽然不宜立即紧缩货币政策,但是如果货币信贷增长过快和价格上涨的传导持续较长时间,所积聚的对CPI的压力将开始加强,这也是各国目前连续加息的考虑因素。如果CPI持续走高,按照保持物价稳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上调利率将成为必须采取的政策措施。

  与此同时,我们不能轻视世界经济调整负担的分担问题,特别是资本流动方向可能逆转的风险,因为历史已经多次证明,发达国家经济调整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往往是超出他们承受能力的冲击,特别是资本流动方向逆转的冲击。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私人资本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角,并对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国际资本流动方向变动对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也趋向上升。1982年爆发债务危机后,发展中国家私人资本流入几乎戛然而止,私人资本净流入从1981年高峰时期的近490亿美元一路下降,1982年为190亿美元,1983年为90亿美元,1984年净流出50亿美元。正是在私人资本大规模撤出的过程中,20世纪80年代成为西半球重债发展中国家“失去的十年”。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资本市场都经历了新兴市场资本流动方向的迅速逆转。

  私人资本流动形态演变的趋势进一步提高了其波动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兴市场经济体相继卷入国际资本流动证券化浪潮,并从80年代末起掀起了新的高潮。随着证券化和金融创新深入发展,各类衍生工具层出不穷,投资者奉行的交易策略日趋积极,国际游资的流动性日益提高,资本流动对各国经济政策差异的反应日益灵敏。1992年,1.7个百分点的利差才能引起套利资本流动,目前只需大约0.7个百分点就能引起类似效果。

  私人资本流动的流量和流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熟市场基准状况,即使在银行信贷而不是组合投资作为对发展中国家主要投资方式的时期也是如此。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展中国家爆发债务危机,在很大程度上便是由于美国联储奉行强硬紧缩货币政策的“沃尔克冲击”点燃了导火索。日本大藏省曾经作过计算,认为如果当时美国的利率下降1个百分点,拉丁美洲债务负担每年就能减少40亿美元。当跨境组合投资在20世纪90年代蓬勃兴起时,国际资本流动对利率的敏感性进一步上升。由于西方机构投资者通常将新兴市场投资视为边际投资,当主流投资组合收益率不高时,可以用新兴市场投资来加以补充。因此,新兴市场组合投资对国际利率的变动更加敏感,西方母国利率变动可能导致资本流量和方向的重大变化。一旦母国利率提高,新兴市场组合投资就可能大规模回流。20世纪90年代初新兴市场组合投资迅速增长与当时主要西方国家的低利率有关;1994年美国联储连续提高利率,1993年12月12日至1994年12月28日期间,联邦基金利率增长263个基点,导致新兴市场组合投资回流,也难辞触发当年年底墨西哥危机之咎。

  在当前西方国家普遍加息、西方利率全面超过发展中国家利率的情况下,上述历史未必没有可能重演。特别是日本2001年3月恢复零利率政策后,廉价日本资金大量流向海外市场,从两个方面激励了投资:

  一方面,来自日本和其他东亚经济体的大规模资本流入抑制了美国长期利率,以至于美国近两年出现了长期利率没有随短期利率同步上升的“长期利率之谜”,降低了美国投资者的融资成本;

  另一方面,日本的超低利率也为美国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创造了实施结转交易策略的机会,他们从日本借入低息资金,然后投向其它高回报市场。在利率提高的情况下,海外收购者的廉价资金供给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某些海外投资者未必不存在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今年5月以来,印度等其他新兴市场股市在连续数年大幅度上涨之后普遍大幅度下跌,外资基金纷纷抽回资金,就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今年以来,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账面统计数据确实也一直有些疲软,新批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数、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双双下降。今年1-7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2772家,同比下降7.6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27.07亿美元,同比下降1.16%.7月份当月,这种下降趋势更加明显:当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022家,同比下降12.1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2.79亿美元,同比下降5.49%.好在上述变动很大程度上来自其他因素,我们不必过度紧张,但一些发展中国家可能难免受到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