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明确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
固定资产是企业实物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以下特点:使用期限超过1年(或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的物质形态不变;使用寿命是有限的(土地除外);持有目的是为了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而不是转卖。
固定资产项目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列示有:固定资产的原价,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固定资产净额5个部分。对该项目的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取得方式
固定资产的取得方式主要包括:外购,自建,投资者投入,融资租赁,经营租赁,企业合并,债务重组等。我们之所以关注固定资产的取得方式,是因为取得方式不同,反映了企业不同的财务状况。
(一)用货币资金、存货以及短期借款方式购买、自建固定资产,会影响企业的营运资金额(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即减少流动资产,或增加流动负债。在企业营运资本有限的情况下,这种购建方式会削弱企业资金的流动性,使资金周转不畅。
(二)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租赁》的有关规定,会增加企业的长期应付款和流动负债(1年内支付部分),增大产权比率,改变资本结构,可能降低企业的举债能力。此外,财务分析人员应注意,对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企业是否按规定计提了折旧,是否存在应提未提虚增利润的现象。
(三)经营租入固定资产,虽然企业不需要计提折旧,但生产期的租赁费用往往较高,财务分析人员应关注经营租赁费用对企业利润影响大小,如发现异常,需作进一步分析。
(四)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按规定是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入账,主要是双方协议约定或评估确认价值。财务分析人员应注意投资各方确认价值的合理性,是否存在较大偏差。如有异常,应考虑予以适当调整。
二、固定资产结构
固定资产按照经济用途和使用情况,可以分为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租出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不需用固定资产、未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土地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无需对外披露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企业外部的财务分析人员也就无法了解企业固定资产的结构和变动情况,所以,这部分分析工作主要是由企业内部财务人员进行的。
企业固定资产结构的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包括各类生产设备,在全部资产中所占比重较大,而且增加速度较快。而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如职工宿舍、幼儿园、餐厅等,应保持较为稳定的结构百分比,甚至稳中有降,总之其增加不应超过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的增长速度。对未使用和不需用的固定资产,其结构百分比的变动情况是内部财务分析人员应当关注的。这表明企业对未使用和不需用固定资产存在情况应及时查明原因,妥善处置。现实生活中,许多企业由于效率低下,大量的不需用固定资产得不到及时处理,长期挂账,加之不定期盘点,资产的真实价值与账面价值严重脱节,致使企业包袱沉重,会计信息失真。
对固定资产结构的了解,通常根据固定资产明细表。因只有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才能为企业带来利益,所以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合理筹划各类固定资产的比例结构,尽量采用先进生产技术设备,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
三、固定资产增减变动
固定资产净额的增减变动,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1)固定资产原值的变动;(2)固定资产折旧额的变动;(3)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变动。
固定资产原值和折旧额的增减变动主要是由于企业当期增加或减少了固定资产所致。财务分析人员所要关注的,是企业固定资产增加或减少的内容,以及增减的各项金额占固定资产增加或减少额的百分比。
例如,某企业本期固定资产增加1000万元,其中:以前年度的在建工程项目(系新厂房)本期完工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转入后导致的固定资产增加额,占本期固定资产总增加额的30%,购入新设备价值650万元,占固定资产总增加额的65%,相应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增长100万元,这些表明,企业固定资产的增加主要是为了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生产能力。
固定资产的管理利用情况反映企业管理当局对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和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企业本期固定资产的减少部分是财务分析者同样应当关注的。当期固定资产的减少可能是由以下原因所致:(1)出售转让固定资产;(2)投资转出固定资产;(3)清理报废固定资产;(4)固定资产盘亏或毁损;(5)发生非常损失;(6)其他。财务分析人员需要关注的是,企业对于不良资产的处理方式,是通过出售转让、投资转出还是报废清理,或是根本置之不理,长期挂账。被处理的资产占不良资产的比重有多大。固定资产盘亏或毁损的原因何在,是正常的生产折耗还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发生非常损失部分的比例大不大,企业是不是可以避免。这些情况都可以反映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对其经常、适时地进行分析,能帮助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堵塞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