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自主创新的主体是大企业

2006-4-7 21:32 新财经·刘伟 【 】【打印】【我要纠错

  从产业组织上看,只有大企业才能够具有较有力和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如何提高大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是主要的市场主体,因而,企业不仅仅应该是资源配置的微观主体,而且应该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所谓自主创新,是指企业层面的自主创新,不是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当然,从企业个体来说,并不是单个企业所需的所有技术都由各自自主研制开发,部分技术甚至全部技术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获得,但从整体来说,技术创新必须由企业部门来组织。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验表明,技术创新体系中企业部门的确是自主创新主体,《2003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显示,企业部门是科研经费的供给主体。美国科研经费来源于企业部门的占全部科研经费的66.2%,来源于政府的占28.7%,来源于其他占5.1%;日本分别为73%、18.5%、8.5%;德国为66%、31.5%、2.5%.企业部门也是科研经费的使用主体,在科研经费使用上,美国企业部门占72.9%,科研机构占7.6%,大学占14.9%;日本分别为73.7%、9.5%、14.5%;德国分别为70%、13.5%、16.5%.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不仅直接决定着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而且对由企业构成的各个产业及其国民经济整体的升级起基础性作用。通过企业的自主创新不仅使创新项目直接面向企业及其市场需求,而且所取得的成果可以直接实现产业化。

  我国以内资为主的相当部分高新技术企业,之所以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一是受企业规模局限,难以形成有规模的研发队伍;二是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弱,企业的发展前景不明朗,缺乏长期研发动力;三是资金不足,难以满足核心技术研发的持续资金投入的需要。

  从产业组织上看,只有大企业、或者说是达到了竞争性市场所要求的规模经济基础上的企业,才能够具有较有力和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因为:(1)只有大企业才具有技术创新所要求的融资能力,中小企业不仅承担高风险的技术创新项目融资困难,而且维持一般的再生产所需要的融资也相对困难,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仅发生在我国现阶段,而且是世界普遍性的问题,而持久的技术创新必须有强有力的融资能力。(2)只有大企业,或者说在市场上占有相当份额的企业,才可能把高风险的技术创新的成本分散化,即在单位产品销售中分摊很少份额的研发费用比例,现在世界上20个创新型国家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的比例平均在2%以上(我国2004年为1.35%),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比例,重要的微观原因是体制性地分散了风险。在创新能力较强的社会,通常企业投入研发的费用相当于其市场销售额的10%左右,而我国目前最高的如海尔等也只能达到8%~10%左右,大多数企业达不到国际通常标准。(3)只有在大企业,或者说综合实力强的企业才可能使技术创新摆脱产品生命周期的限制,大企业才可能具有较强的反产品生命周期的能力。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往往与某产品的生命周期高度重合,甚至可以反过来。

  那么,中小企业在技术自主创新过程中具有怎样的作用?(1)中小企业具有更为迅速地将某些相对独立的技术创新成果产品化的功能,尤其是某些社会联系和技术联系并不十分复杂的技术创新,将其迅速地产品化,往往大企业有其滞后性,无论是从决策上还是从规模效益上,大企业总是存在一些不经济的方面,而中小企业恰恰有这方面的优势,这也是为何许多中小企业的生产周期与某一技术创新形成的产品周期联系密切的重要原因。在技术进步速度日益提高的现代经济社会,这种由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产品创新,进而由新产品带来的新的中小企业生长的速度越来越快,国际上通常中小企业寿命为3~5年左右,我国则只有2~3年左右。(2)中小企业具有更为迅速地将某些技术创新成果社会推广化的功能,尤其是在市场体制较为完备,知识(技术)产权保护较为充分,同时,获得技术专利的经济成本、技术壁垒和交易费用的阻力又是可以承受的条件下,通过授权制造的途径,中小企业能够成为技术创新产品生产扩大和推广的重要力量。这里的关键在于专利市场的完备,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充分,以及企业在经济上和技术上获得授权的可行性。(3)中小企业具有更为系统地将技术创新在产业组织上专业化的功能。也就是说,尽管大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但围绕核心技术创新所实施的产业链及专业化配套,如果由大企业本身直接来完成,则可能不经济,而通过全社会,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分工体系,主要是中小企业加入产业分工链,则可能更有效益,同时也可能更为专业化。

  综上所述,核心技术的持续创新能力动力主要在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主要作用并非是核心技术能力的创新。因而如何培育大企业、如何提高大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