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纺织业整合洞开机会之门

2006-4-7 20:13 新财经·刘宏刚 【 】【打印】【我要纠错

  当严酷的外部环境带来转型之痛的时候,也同样带来了发展之机。中国纺织业现在不需要再凝视着被关上的那扇门,并对此过分地遗憾。因为,另一扇机会之门已经打开

  “人民币升值10%以上,纺织行业将出现整体性的亏损”。在经历了2005年这一被业界称为“纺织行业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年”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开始发出这样的“盛世危言”。

  置行业于危境的还有已经被赋予了政治性含义的贸易摩擦,在2005年不到11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中,有1000亿是由纺织业带来的,中国纺织业的‘块头’决定了它必然会被放到国际经济交往的风口浪尖上。

  “在人民币升值、贸易摩擦等负面因素的影响下,纺织行业未来几年将呈现出一个不断整合重组和优胜劣汰的局面”,在接受《新财经》采访时,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中心主任孙淮滨,语调不紧不慢,却充满着对行业发展的关切。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从行业的角度看就是要大力加强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创新”,孙淮滨说,这主要体现在产业布局的结构性调整、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整合以及企业和渠道资源的融合等方面。

  西进运动

  “到西部去,西部是一片广阔天地”,纺织企业们仿佛是得到了谁的一声号令,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瞄准了西部,中国纺织业的又一次产业转移拉开了序幕。

  作为国家在西部的定点服装基地,重庆在这场刚刚开始然而声势浩大的“西进运动”中收获颇丰:先是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将旗下的上海三毛股份有限公司36.1%股份以国资划转方式,零置换给了重庆轻纺控股集团;今年4月,山东如意集团投资40亿在三峡库区万州建立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紧密纺基地主体厂也将竣工;而到年底,雅戈尔西部公司在重庆投产的15万套西服也将下线……

  重庆仅仅是一个缩影,事实上,这场“西进运动”已经波及到了江西、安徽、陕西乃至更为遥远的新疆等广大的中西部地区。

  “这样的迁移类似于改革初期国外纺织业向中国的转移,主要是出于比较成本的考虑”,孙淮滨说,“从区域的发展来看,整个产业的主体在东部,其生产、加工、出口和效益主要是在浙江、山东、江苏等几个主要的东部省份实现。但随着沿海地区原料、人工、土地资源的紧张以及当地对环保要求的提高,这些工厂和企业的比较效益就会有所下降,为了维持其比较成本优势,向中西部的转移就成了一种必然”。

  向西部的大规模产业转移对中西部有无承接这种转移的体制、环境以及其他各类资源条件提出了挑战。孙淮滨说,中部的一些省份如江西、安徽、河南等除了要充分利用好国家中部崛起的大政方针外,还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包括加强工业园区的建设、环境的改善和政策的制定等多个方面,这样,产业转移才能实现,纺织业在空间上、布局上的资源整合才能成为现实。

  现在这种产业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孙淮滨说,“从投资方面就可以看出,目前中西部省份在纺织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上有了很明显的加速,有些省份在增长速度上甚至已经超过了东部”。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转移不是把过剩的、落后的设备转移到中西部去,而是一种产业升级的转移。比如,山东如意集团在重庆投资的紧密纺基地就是代表着纺织业、特别是棉纺织行业最高的技术水平,孙淮滨说,这样的投资是实行产业升级的投资,它将会对我国完成纺织业的结构调整,从纺织大国变成纺织强国,产生巨大影响,应该大力地予以鼓励。

  集群战略

  “但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孙淮滨强调说,“无论是如今的‘纺织大国’还是期待中的‘纺织强国’,作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经济体,我们的未来绝不不可能建立在依赖外国的基础上,中国纺织业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这一事实并不应成为我们忽视内需的理由”。

  “投资者要对纺织行业有信心,中国纺织业主要的发展潜力还是在内需上”,孙淮滨说,“我国拥有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并以每年1500万的速度在增加,本身就拥有世界最大的内需市场,这才是纺织行业持续发展的最大依托”。

  “诸如‘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出口依存度高达53%’之类的判断是拿海关统计数字和国家统计局规模以上企业的销售产值进行比较而得出的,很多规模以下的企业都没有在统计口径内”,孙淮滨说,“事实上,去年全行业的销售产值是3.3万亿,和出口的金额一除,也就30%左右,70%要依赖于内需,而且后者的增长还很快”。

  行业分析人士也指出,从2004年开始,纺织行业内销增长已明显超过出口增长。而且,从国内的市场来看,仍然存在着多层次的需求,这也就决定了各种类型的企业存在的必要性和足够的成长空间。因此,孙淮滨表示,“从行业集中度上看,往上发展需要寻求规模经济的优势,往下就会比较灵活一些”。

  但是,和需求的巨大潜力相对应的是产能的持续扩大,2005年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了35.5%,在行业投资增速持续超过消费增速的情况下,行业供求的压力依然存在,对中小企业们来说,它们并不能够放弃寻求竞争优势的努力而高枕无忧。

  竞争优势的建立,除了要依赖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以在同一地区集中了大批生产同类产品或相关产品的企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的培育也不失为一种解决之道。对此,孙淮滨表示,产业集群具有特殊的活力和竞争力,它能够通过外部效应的发挥将企业规模进行有效的放大,同时,通过内部的分工协作,其管理费用和经营成本也要比单个企业低得多。

  “要推动产业的升级,就必须要把产业集群的工作做好”,孙淮滨说,“我们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总共进行了104个特色城镇产业基地的试点工作,这些产业集群占行业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一方面具有充分的活力,同时又是中小企业的聚集地,作为行业协会,我们正通过构筑一个公共化的服务体系来推动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

  资本亮剑

  除了空间布局上的闪展腾挪和市场探求上的左冲右突之外,结构性的调整还将通过更为紧密的方式表现出来,那就是资本力量的发挥。

  “这个行业的变化将不仅体现在新增资产上,还将体现在资产的重组和整合上”,孙淮滨说,“一个品牌的建立过程,往往是其他很多品牌倒下去的过程,竞争性行业这种重组将会很多,进入、退出也会很频繁,这是正常的现象”。

  “当然,重组的进程和激烈程度也会因各个子行业的特点而有所不同”,孙淮滨说,化纤、棉纺这两个行业变化快,竞争比较激烈,出现洗牌的机会就更大,一些企业会因竞争力的丧失而退出,有些企业则会利用此机会进行资本的购并“。

  “资本的购并不应局限在单一的生产环节中”,孙淮滨说,“现在的竞争更多地是一个供应链与另一个供应链的竞争,而不再是一个单企,一个工厂之间的竞争,因此,如果能够通过资源的重构打通上下游的产业链,整合的效益才能得到更大的实现”。

  “一些企业就是这么做的,比如有些企业到新疆种棉花,到黑龙江种麻,就是和上游的原料产地进行资本层面的结合”,孙淮滨说,“当然,这是我们目前还比较薄弱的方面,还没形成一个大的气候”。

  整合除了体现在纺织企业之间,还将体现在纺织企业和流通企业之间的合作上。对此,孙淮滨说,“纺织产品价值的实现最终还是要通过市场,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和包括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在内的各类商业机构建立资源整合关系,而资本层面的结合将是实现这种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

  作为一种充分竞争的行业,纺织产业的整合将更多地是企业寻求自身竞争优势的市场行为;而作为一个极富战略性的产业,政府在其中将要发挥的作用也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比如,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于3月初发布的《2005年纺织业投资分析及对策建议》就曾提到要“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实行优胜劣汰,推动形成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因此,纺织企业间是否会出现政府撮合的“政策婚姻”也未可期。

  但是,可以期待的是,“在未来的一系列整合并购过程中,行业的分化将会不可避免地来临”,孙淮滨说,“一些企业会受惠于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奠定自己在行业中的龙头地位;一部分则有着被收购的潜质,通过企业间的并购实现自身的价值;还有一些企业则会在严峻的形势中难以为继,最终黯然退出”。

  变动意味着机会。当严酷的外部环境为纺织行业带来转型之痛的时候,也同样带来了发展之机。因此,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不要长时间地凝视着被关上的那扇门,并且对此过分地遗憾,因为,另一扇机会之门已经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