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上)

2006-4-7 17:7 中国农业会计·潘燕荣 【 】【打印】【我要纠错

  一、概述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财政在社会资源配置和调节方面的基础作用日趋重要,财政职能也被赋予了新的要求和内涵:

  1.加大财政保障力度,解决财政支出“越位”和“缺位”的矛盾,以满足公共支出需要;

  2.提高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充分运用预算、税收、国债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国民经济实现稳定增长;

  3.提高财政调节社会分配能力,实现财政资金在分配领域的效率和公平。

  我国农业事业单位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各项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农业事业单位投入少、底子薄。国家财力有限,需要增加经费的单位很多,需要和可能的矛盾很大。突出重点、择优支持是不同国家共同遵守的原则。国家必须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农业投资政策,从实际出发,有区别、有层次、有重点地安排不同农业事业单位的工作,协调各种资源和力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完成如此庞大而复杂的任务,必须对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综合状况进行全面而又充分的评价,制定合乎国情和符合实际、正确的投资政策。

  指标是评价的尺度,影响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综合状况的指标很多,每个指标只能描述某一方面的属性,要对农业事业单位的财务综合状况进行评价,仅仅测算几个简单的财务比率显然不能得出科学的评价结果,这就需要把多种指标综合起来组成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在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综合状况评价中,到底以什么作为评价单位财务指标优劣的参照物呢?这就要求有一个标准财务评价指标,通过比较,才能揭示出单位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改善管理,提高单位的财务综合能力。因此,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综合评价必须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有关财政支出评价

  我国的财政支出评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率先进行该项工作的部门有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审计署等综合管理部门,以及交通部、铁道部、水利部等行业管理部门。此外,卫生部、建设部和农业部等单位也根据本部门工作实际,对相关项目开展了一些评价工作。

  我国财政支出评价工作由于起步晚,缺乏系统性研究,尚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财政改革的客观需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统一的法律保障;

  (2)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

  (3)缺乏科学、规范、合理的方法指标体系;

  (4)评价内容不完整;

  (5)评价结果约束乏力;

  (6)评价工作缺乏持续能力。

  国外财政支出效益评价始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新政时期。60年代后,财政支出评价方法体系逐步成熟和完善,并在欧美主要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被广泛运用,成为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促进财政投资科学化,增强财政支出效果的关键手段。美国大体经历了项目评价、政府经常性支出评价、部门绩效评估等3个发展阶段。评价内容主要包括:

  (1)过程评价;

  (2)经济效益评价;

  (3)影响评价;

  (4)持续性评价。

  英国、瑞典、德国和澳大利亚是开展财政支出评价较早和较好的国家。国外实施财政支出评价的经验主要有:

  (1)建立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法律体系;

  (2)建立严密的财政支出评价工作体系;

  (3)探索先进的财政支出评价方法。

  2.有关企业财务评价

  改革开放以前,国内对企业的评价称为考核,且只侧重对工业经济的运行效果进行考核。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开始重视和研究企业评价问题。1993年施行的《企业财务通则》,第43条规定用8个指标来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初步建立了我国财务评价指标体系。1995年财政部公布了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增加到40个,从投资者、债权人及企业对社会贡献等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1997年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公布新的工业经济效益考核体系,使国内对企业评价的研究进入高峰期。

  国内主要是从财务效益、资产安全、资产流动和发展能力等内容进行评价,指标体系以财务性指标为基础。目前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包括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32个指标。其中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以定量的企业财务性指标为基础,评议指标以定性的非财务性指标为基础。国内企业评价已逐步过渡到以“财务指标为中心”的评价体系,但现有的财务评价体系却未能对企业财务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环境要求,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缺陷:

  (1)缺乏严格的预算基础;

  (2)部分指标过时;

  (3)确定指标的方法不科学,选择标准不明确;

  (4)财务指标缺少有关财务风险和发展能力指标;

  (5)指标比重分配不合理;

  (6)指标考核监督不到位;

  (7)评价角度单一化,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8)评价主体错位,评价结果应用性不强;

  (9)评价内容前瞻性不够,时代特征体现不足。

  在国外,企业评价一种是以社会中介机构为主体,以社会所有类型企业为评价对象的社会评价;另一种是以政府部门为主体,以国有(公营)企业为对象的政府评价。

  社会评价主要是信用评价,由社会中介机构完成。信用评价历史较长的是美国,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政府评价主要是对国有(公营)企业的效绩评价。国外对国有企业的评价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较早对国有企业实施评价的是法国,进入80年代其他国家也陆续开展这项工作。

  综上,财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很多(尤其是企业),但对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不多,再加上农业事业单位所处行业和单位性质的特殊性,不可能照搬其他行业的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和标准值,而且现有指标体系没有反映单位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本和核心竞争力等前瞻性指标,所以对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非常必要。

  (三)研究意义

  1.决策参考

  为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特别是农业主管部门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下一年度财政预算编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提供信息支持,减少支出过程中的“人为”或“人情”因素,提高公共支出与使用情况透明度,从而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以利于充分发挥农业事业单位在发展农业经济方面的潜力和作用。

  2.摸清现状

  为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了解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综合状况,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对农业事业单位实行分类管理、择优支持提供科学依据,以利于提高农业管理部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推进管理的科学化进程,改变过去单纯凭经验进行管理的工作方式。同时,通过对单位财务综合评价,了解单位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合理,预算执行是否符合规定要求,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偏差,保证预算圆满实现。

  3.明确发展重点

  有利于各单位正确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能力和优势、问题和不足,寻找差距,以便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明确发展的重点,不断改善自身管理,提高效率,充分发挥农业事业单位的优势,以便更好地完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任务。

  4.积累资料

  为今后对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深入研究积累资料和数据。

  (四)研究的假设条件

  1.单位收入都是通过合法、合规途径取得,没有寻租行为。所谓寻租是指人们凭借政府保护进行的寻求财富转移而造成浪费资源的活动。一个人在寻租,说明了这个人在某事上进行了投资,被投资的事项实际上没有提高、甚至降低了生产率,但确实给投资者带来了一种特殊地位或垄断权利而提高了投资者的收入。

  2.单位的支出不存在浪费和违法、违规行为。

  3.单位的财务综合能力符合一致性准则。所谓一致性准则是假设不同技术或知识被农民采用后所产生的效果(生产单位产品节省的成本)是相同的。研究资源在产品间的分配,是农业研究政策和研究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理论上判断资源在产品间的分配是否合理常采用一致性准则,比如常说的“中国以7%的土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这句话就是以一致性准则为出发点。一致性准则要求资源的分配应该根据各类产品的产值在总产值中所占的份额来确定。

  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一)指标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计既要考虑到评价研究的任务,也要符合客观现象本身的特点、性质及其运动规律。要注意指标的代表性及体系的完整性,要求指标之间不重复、不遗漏,指标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

  2.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在设计中要注意指标的口径和方法具有动态可比性,并在空间范围内也可比。

  3.可操作性原则。设计评价指标,既要考虑评价研究的目的和需要,也要照顾到客观条件的可能性。要使所有指标使用的数据均可从现有的财务资料和会计核算数据中获得,以这些可验证的资料为基础。

  4.统一性原则。评价指标设计要注意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业务核算的联系和统一的原则。

  5.尊重历史惯例原则。在长期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经济统计以及经营管理过程中,已经形成一些理论和实践证明能够对特定内容予以反映的若干指标,综合评价指标设置借鉴了这些历史经验。如对财务绩效评价采用了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对财务风险状况评价采用了资产负债率、总收支比率等指标,对发展能力状况评价采用了净资产增长率等指标。

  (二)综合评价指标

  1.基本指标

  (1)财务运行绩效状况

  ①人均收入。指在职职工全年人均获取的各项收入,表明每个职工分摊的总收入额。这一指标从平均量上说明职工的事业发展能力、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不同类型的单位,可能在人均获取收入上有差别,但同类型的单位具有可比性。

  ②公用经费占总支出比重。表明在单位全部经费支出中用于事业发展部分的比例,该项指标越高说明单位用于事业发展的支出越大。由于各单位职能及业务性质不同,公用经费支出水平有较大差异,但同类型单位具有可比性,该项比重提高是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的体现。计算公式:公用经费占总支出的比重=公用经费支出总额/单位支出总额

  ③资产保值增值率。是指单位年末净资产扣除客观增减因素后同年初净资产的比率。表示单位当年净资产在企业自身努力下的实际增减变动情况。该项指标反映了单位净资产的保全性和增长性,指标越高,表明单位的权益增长越快,债权人债务越有保障,单位的发展后劲越强。

  计算公式: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年末净资产/年初净资产×100%(净资产=固定基金+事业基金+专用基金中的修购基金)

  ④自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反映了单位组织收入的规模和效益。表明单位对国家的依赖程度、单位自我筹措资金的能力以及努力程度。指标越大,说明单位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越强。计算公式:自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自筹收入/收入总额

  ⑤固定资产增长率。该项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单位的资产增长速度。资金规模相当的单位,资产的年增长率高,说明开展业务的硬件条件有较好改善,财务支出结构较优、效果好,有利于单位的长期发展。

  计算公式:固定资产年增长率=(本年固定资产总额—上年固定资产总额)/上年固定资产总额×100%

  (2)财务综合实力

  ①总收入(不含基建经费)。反映了单位在一年之内所获的全部经费之和(不含基建经费),揭示了单位在年度内多渠道筹措经费的能力和成果,体现了单位所拥有的综合经济实力,表明单位各项事业发展的能力和后劲,具体包括国家拨款和单位创收两部分。国家拨款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等。单位创收包括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等部分。

  ②非财政收入总额(创收收入总额)。反映单位面向社会组织收入的能力。主要包括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以及捐赠、利息等其他收入。农业部部分单位因受职能所限,不具备创收条件,如各海区渔政局等执法单位。

  ③年末资产总额。是指单位拥有各项资产价值的总和,反映了单位的事业发展条件和规模。因国家投入力度不同等因素,各单位的资产总额水平差距较大。

  ④年末净资产总额。指单位全部净资产的价值总和,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经营结余及未完项目收支差额。该指标直接反映单位的发展条件和规模。

  (3)单位财务风险状况

  农业事业单位在日常业务活动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要求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必须研究风险,加强风险防范,以保证财产的安全,为此设置以下指标进行评价。

  ①资产负债率。是单位资产总额与负债总额的比例。计算公式如下: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这一指标反映事业单位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举借债务来筹集的,也反映单位利用各类债权人提供的资金开展业务活动的能力,及其偿还债务的能力。事业单位应将此指标控制在一个较合理的水平,审时度势,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②自有资金余额占年末存款比重。自有资金余额占年末存款比重是单位年末全部货币存量与年末自有资金的比例。计算公式如下:

  自有资金余额占年末存款的比重=(年末事业基金—投资基金+专用基金)/(年末银行存款+年末现金)

  其中:自有资金余额是单位事业基金中一般基金和专用基金之和,不包括对外投资形成的投资基金。

  这一指标反映事业单位在年末全部货币资金中有多少来自于单位自有资金余额,主要表明单位货币资金中通过分配积累或提取形成的净资产数量,即单位可随时支配使用的净资产。指标越大表明单位可自由支配的自有资金越多,财务风险越小,经营越稳定;反之则越少,财务风险越大。

  ③总收支比例。是事业单位全年总收入和总支出的比例。计算公式如下:

  总收支比例=总支出/总收入×100%

  这一指标反映事业单位当年全部收入有多少用于当年的支出。该比例越小说明单位收入中被耗用的越少,则单位留下的积累越多,财务风险越小,经营也越稳健;反之该比例越大,收入中被耗用的越多,则单位留下的积累越少,财务风险越大。如该比例大于100%,则说明事业单位当年入不敷出,出现亏损,已经动用以前年度的结余。

  ④潜在支付能力。指事业单位年末货币资金与应收款之和(即速动资产)减去年末各类应付及应缴款(即负债)后的差额与月平均支出的比例,计算公式如下:

  潜在支付能力=(年末现金存量+年末银行存款+年末借出款—年末借入款—年末应缴财政专户—年末应交税金)/全年月均支出额

  其中:全年月均支出额=全年支出总额/12

  这一指标反映事业单位年末速动资产在偿还负债后可供正常支付的周转月数,反映单位在特定条件下维持周转的能力。该指标越大,表明潜在支付能力越强,财务风险越小;反之则潜在支付能力越弱,财务风险越大。

  (4)单位发展潜力

  事业单位在日常业务活动中需要不断夯实基础,扩大积累,增强发展潜力,实现有效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上述目标,在财务管理中需要十分注重单位发展潜力的评价,为此设置以下评价指标。

  ①收入增长率。指本年收入与上年收入相比的增加额与上年收入总额的比例。计算公式如下:

  收入增长率=(本年收入总额—上年收入总额)/上年收入总额×100%

  这一指标反映事业单位当年与上年相比收入的增长情况,该指标为正数则与上年相比创收能力在提高,反之如为负数则与上年相比创收能力下降。

  ②非财政收入增长率。指事业单位本年非财政收入与上年非财政收入相比的增加额与上年非财政收入总额的比例。计算公式如下:

  非财政收入增长率=(本年非财政收入—上年非财政收入)/上年非财政收入总额×100%

  这一指标反映扣除财政补助收入和预算外收入返还后,单位来自于其他方面收入的增长情况。该指标为正数非财政收入呈现增长,自我创收能力较上年增强,反之则呈现萎缩。

  ③资产增长率。指年末资产总额与年初资产总额相比增长额与年初资产总额的比例。计算公式如下:

  资产增长率=(年末资产总额—年初资产总额)/年初资产总额×100%

  这一指标反映年末与年初相比资产的增长速度,也反映单位资产规模的变化趋势。该指标为正数,表明资产在不断增加,增长率越高说明单位资产规模有较大增长,效果较好,有利于单位的长期发展;反之指标若为负数则资产规模缩小。

  ④净资产增长率。指年末净资产与年初净资产相比增长额与年初净资产的比例。计算公式如下:

  净资产增长率=(年末净资产总额—年初净资产总额)/年初净资产总额×100%

  这一指标反映事业单位年末与年初相比净资产的增长速度,也反映单位净资产规模的变化趋势。该指标为正数则净资产规模扩大,指标越高说明发展潜力越好;反之则在缩小。(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中国农科院、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部财务司、农业部财会服务中心

  (责任编辑:广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