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瑞银看好中国经济

2006-6-30 14:19 《新财经》·陈丽青编译  【 】【打印】【我要纠错

  全球视野下的资产配置凸显了中国日益重要的投资价值,而关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走向更是引发了各大外资银行浓厚的兴趣。

  未来中国经济走势是如摩根士丹利所言将是一个伟大的转折,还是如瑞银集团所谓仍将沿着原有的轨道前行?这需要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去判定。然而,有一点却是两大外资投行共同的观点,那就是随着刺激国内消费政策的实施,中国国内需求正在逐渐趋于旺盛,未来的投资机会即可能来自于此。

  中国政府发布工作报告、“两会”闭幕、“十一五”规划的发布,所有这些都在影响着中国重大政策的制定,围绕这些,国内外舆论也出现了种种猜测和判断。针对近期舆论盛行的八大观点,瑞银集团一一进行了剖析,并指出这些观点言过其实。

  舆论一:中国发展长期战略正在发生历史性改变在近期关于中国国内的报道中,没有人会不提这样一件事:中国不仅在追求量的增长,更要求有质的提高。中国政府已经改变了以往危险的做法——不计成本地追求经济增长,而是开始强调效率,比如说环境问题、社会公平以及控制产能过剩等。

  瑞银:政策没有新内容我们不否认中国政府开始追求经济发展质量上的提高,也不否认政府在采取措施让过热的行业退出市场。然而,中国上述政策的调整既不是新的,也不是历史性的,更不是长期性的。中国调整的是短期发展战略,正如中国政府此前一贯所做的那样。

  在中国以往的发展阶段中,我们可以找到与现阶段类似的政策调整:在经济疲软的时候,政府就开始刺激经济增长,为信贷、投资开方便之门;当经济出现两位数增长时,政府就开始控制产能,强调效率和环境问题。现阶段政府采取政策和上世纪80年代末相比,没有什么新的内容,和上世纪90年代末也很类似,比如缩减供应,掀起购并大潮等。

  实际上,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发展战略是中国政府主导型经济在逐渐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私有经济出现快速增长,大型国有企业在私有化。相关政策将更趋稳定,中国经济对政府宏观调控的依赖性将逐渐减弱。

  舆论二:改革面临保守派的威胁“两会”期间爆出的最大消息就是《物权法》的立法被延期,不少立法官员和学者要求降低国有资产的转让程度。同时,由于来自国内的反对,中国政府开始放慢对外商投资的批准,对国有资产遭到廉价出售的呼声也给于更多的关注。近期的消息表明,中国改革正处在放缓的境地,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逐步消失。

  瑞银:危言耸听现阶段的中国并不是处在改革的开始阶段,也不是处在最敏感、最痛苦的时期,相反,漫长、敏感、痛苦的市场化阶段已经开始接近尾声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国有企业只控制了国内1/3的经济,这些部门由于有政府的支持以及垄断优势,在市场经济中傲视新贵。即使与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发达国家比较,外商在中国大陆直接投资的环境也是相当宽松的。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政府关闭了成千上万的亏损国有企业,促使国有企业改革。自2001年中国同意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政府正式承诺要进一步开放,并在谨慎地兑现自己的承诺。同时,中国的宪法承认私有财产,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相关立法也在磕磕绊绊中完善。所有这些都使得中国私有经济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保持高达两位数的增长。

  以上这些变化都是在反对声中取得的。应该说现在的氛围比以前宽松,但这并不等于说政府在一些具体细节的态度上没有倒退。不过,不管怎么说,以上这些变化谈不上会让中国经济增长丧失动力。

  舆论三:政府当局正在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控制不少报道反映出一个迹象:政府当局正在严肃对待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事项。

  瑞银:没这回事说中国政府正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实在让人惊讶。有关数据显示,2002年重工业投资过热,2004年初政府对新上马项目进行了控制,这种过热现象急剧下降,而到了2005年,重工业投资增长率回调,接近总支出的增长率。

  中国重大的投资紧缩并不是发生在工业领域,主要发生在建筑业和其他与地产有关的基础产业。有关数据显示,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银行就不再对建筑业、房地产融资提供更多的支持,直到2005年底才开始恢复。

  中国并没有削减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相反正在走出这个趋势。可以确信,今年需求的增长还是朝积极方向发展。

  舆论四:四年经济过热后经济开始疲软由于产能过剩,投资需求萎缩,利润将开始调低。由于分析家们预期牛市即将到来,这种观点逐渐变弱,不过,最近又有抬头。

  瑞银:产能过剩的说法言过其实中国国内需求正在趋于旺盛,而不是在减弱。事实上,产能过剩的说法也言过其实。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有数据支持的。最近六个月,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和工业原料的进口量在上升,重工业出口增长变慢,基本不再增长。制造品的存货在2004年出现大幅度增加后,2005年一整年,存货减少。国内钢铁和原材料的价格停止下跌,轻工产品的利润在最近两个季度开始上升。近期有关研究表明,重工业品的利润已经跌到底部。

  一句话,中国的宏观数据表明,未来十二个月里中国的供求状况会朝良好的方向发展。

  舆论五:政府更关注低收入人群近两年,中国预算支出模式出现了重大变化。从2004年开始,政府开始免除农业税,增加给农民补贴,资助收入不足的地方政府,同时增加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

  温家宝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继续增加对农民的资助,继续增加农村医疗、教育方面的支出。与上世纪90年代末相比,政府大大提高了对低收入人群的关注度。那时,农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水平下降,而政府似乎对此无暇顾及。

  瑞银:根本原因是政府变得有钱了以上观点反映了什么问题呢?新一届中国政府确实更加关注社会问题,也更加关注大众的需要。

  其实,中国政府几任领导班子都很关注收入分配问题。只是,根本上的不同之处在于现在中国政府更有钱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政府的财政收入仅占GDP的10%多一点,在支付城市的开支后,就没有余力做别的了。而现在,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已达到了20%,同时,这一比重还在上升,有了财力的支持,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自然更充满自信。

  舆论六:很多分析家指出,中国将进行大量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

  瑞银:农村投资力度尚待观察分析家们的说法没有依据。政府确实宣布了要对农村建设进行大量投资。2005年下半年,建筑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确实大幅度攀升,但大多数的投资发生在城市,也就是一度受到限制的城市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又复苏了。

  我们并不是说中国不会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进行投资,政府会投资,不过,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投资要主要集中在道路、电力和通讯方面。在以后的若干年,中国政府在农村的投资力度到底有多大还需要拭目以待。

  舆论七:城市化政策不具有可持续性城市化问题正在变成一个热门话题,现在有两种观点:一是快速的城市化要结束了,因为农村劳动力的短缺使得流向大城市的劳动力减少;还有一种观点正好相反,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使得城市的基础设施超负荷。

  不管是哪一种观点,都认同一点:中国正在忽略内地城市、三级和四级城市的发展,大量的资源给了上海、北京、天津和广州,这样的发展道路正在变得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瑞银:言过其实瑞银并不赞成上述观点。据中国政府官方估计农村移民总人数将达到1亿~1.1亿,这么多的移民到底有多少集中在中国的五大城市?最高的估计是1400万人,占到总数的10%,其余90%生活在其他的中小城市。而且,大城市的数量正在迅速增加,1994~2004年,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数量翻了一倍,而中国总人口的数量增长了8%.地区性的人口统计只是显示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增长率与内陆不发达省份相比具有很大差异,而在我们看来,大陆的城市化进程不是集中在少数的超级大城市,而是跨区域的,这种城市化是建立在区域内发展以及跨省流动之上的。因此,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要比舆论批评的更具有可持续性。

  舆论八:人行今年会紧缩银根

  瑞银:人行不会紧缩银根人行今年可能会对资金流动性加紧控制,但这和紧缩银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