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农村教育培训市场商机诱人

2006-6-29 19:59 《新财经》·王大树 【 】【打印】【我要纠错

  只有培养和造就出亿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顺利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而这不仅意味着中央政府的巨大财政支持,更意味在一个巨大的农村教育培训市场的诞生

  新农村建设对新型农民提出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九字要求。以人为本,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整体能力和素质。

  目前,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的主要问题是“缺知”带来“少技”,进而引起贫穷,导致落后。在这个链条上,“缺知”既是初始环节,也是打断落后链条的关键,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才能提高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收入。

  我国农业几十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在人均耕地面积小而粮食价格又低的条件下,即使是种粮能手也很难成为挣钱高手。所以,农业发展还必须从多种经营上找出路。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因地制宜地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做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只有“生产发展”,才能“生活宽裕”,而提高农民素质是有效途径。

  中央和地方财政应该增加投入,加大“阳光工程”实施力度,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需要,搞好农民转业转岗培训工作,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建立农民档案,摸清当地农村劳动力的情况,了解和掌握本地区培训资源的基本情况;参照国家“阳光工程”实施办法,择优认定和建设一批劳动力培训机构,整合社会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抓好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基地建设;采取开放的政策和措施,动员社会各界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捐资助学,鼓励各种经济成分投资于农业中专学校、农村职业高中,以对流动就业的青年农民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培训机构要紧跟市场变化和用工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培训方向;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扩大对流动人口职业培训的公共财政支出;各级财政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科目,加大对农民参加培训的补贴力度,并对相关培训机构和职业中介机构提供多种优惠政策。

  没有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文明建设就没有依靠,也就失去了目的和意义。农村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是农民,没有新型的农民不可能建成新农村,农村经济建设同广大农民群众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对经济行为的自觉意识有直接关系。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的丰富程度和精神领域的需求水平是相辅相成的,农民素质越高,生活越富裕,追求的精神境界越高,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就越旺盛。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首先要反哺农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反哺要哺在提高农民的素质上,要哺在农民的教育上,包括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提供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有文化”是“懂技术”和“会经营”的前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实际上主要还是由农民自己负担的,在全部投入中,乡镇一级的负担高达78%左右,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不仅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给广大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从根本上说,教育的发展需要国家投入。要加快公共财政支持义务教育的步伐,不断改善中央财政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的补助环节和支持方式,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对县级、尤其是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教师工资和教学公用经费。政府应该转变投资理念,把教育当做一种重要的战略投资——人力资源投资。在以前教育连年“欠账”的情况下,政府教育投入的增长速度应该高于GDP的增长。近年来,积极的财政政策正在“淡出”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可以把节省下来的建设国债变成教育国债。为了还教育欠账,可以设想,每年新增的财政收入全部用于基础教育和师资教育,直到预算内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4%.

  王大树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