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企业绩效评价在实际应用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2006-6-11 15:34 交通财会·崔连营 【 】【打印】【我要纠错

  [摘  要]绩效评价考核办法的实行,为投资者和经营者提供了新的评价思想,通过对经营者定量和定性的综合评价,建立一种激励和约束机制,对改善企业管理方法和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就绩效评价客观性的影响因素和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绩效评价  指标  影响因素  措施

  2002年9月24日交通部以交财发[2002]446号文印发了《交通部行业财务指标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旨在建立和完善交通行业财务指标管理体系,科学地分析交通企事业单位和行业财务状况,规范交通行业财务管理行为,也为企事业单位改进内部管理、进行科学决策、实施宏观调控等提供依据。文件下发后,单位领导和有关部门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根据文件精神,于2003年6月制定了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人事制度改革与绩效考核总体方案》,在其后两年的运行当中,又针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修改了绩效评价体系的有关指标和权重,形成了新的《企事业绩效评价办法》,作为考核评价单位经营者经营成果,制定合理分配政策的依据。现就对绩效评价工作的认识和我单位在执行过程发现的问题简述如下,以和相关行业和部门共同探讨。

  一、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为出资者、经营者提供了新的监督和考核办法。

  作为国有资本投资者,既要对其出资兴办或拥有股份的企业行使出资人管理职能,监管企业资本运营,考察和选择经营者,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但同时又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作为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要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但同时要对出资者承担资本的保值增值责任,要形成这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政企关系,就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把属于企业经营的权利放给企业,作为国有资本的所有者,应从运动员的角色转变成裁判员。站在裁判员的角度,对企业经营者的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判,但这种监督不能代替企业内部管理,应该是一种事后的、外部监管和评判,而作为裁判员最重要的是必须客观公正。为此,需要建立游戏规则和制定评判标准。建立统一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是投资者对企业实行间接管理的有效监管手段,是国内外已经证明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约束方法。对经营者来说,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考核办法的推出,也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的一个良好契机,有利于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同时绩效评价体系是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结合,对无法量化的如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发工作、科研教育工作、人才培养及劳动保护等定性指标的评价,能够保证评价工作的全面和客观。这种新的监督和考核办法的运用,在给我们带来管理方式和分配机制变化的同时,也发现有些因素影响着评价的客观性。

  二、绩效评价客观性的影响因素

  1.评价指标选择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影响

  绩效评价体系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部分,为了对所下属企业占有、使用、管理与配置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开展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效果进行科学评判,根据办法中的交通企业通用财务指标评价体系,结合我单位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了一套包括评判制度、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以及分配机制等全方位、多角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中按照财务效益状况、发展能力状况、资产运营状况和偿债能力情况四个基本框架,选择了净资产收益率、权益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产增长率、资本积累率、营业增长率、研究与发展支出比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等11项评价指标。绩效评价考核办法的建立和实施,给企业带来了观念的转变,分配机制的变化,也极大的调动了经营者和团队的积极性。但在两年的运行过程中,我们发现指标体系中缺少对现金流量的考核,为企业操纵利润,人为调整指标留下了空间,如对营业收入和利润的追求,促使了逾期应收账款的增加,恶化了企业资产质量,增加了资产损失的风险,而且,为了取得较好的评价结果,违背配比原则,结转收入而不结转相应的成本,出现了企业利润多而不能真正产生现金流入的现象,但绩效评价的结果却很理想,由于评价结果直接与经营者的薪酬相挂钩,又满足了经营者对个人利益的追求。

  2.会计信息质量对绩效考核指标的影响

  在转型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基于环境的压力、市场的催迫、财务的困难、竞争的激烈,以及经营者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加之企业的诚信基础还十分薄弱,很容易萌发舞弊的冲动,以牺牲投资者利益为代价追逐企业短期效用,加之评价体系本身也是一种激励或奖励机制,经营者为达到个人的经济或政治目的,难免会粉饰企业会计信息,如年底集中大量销售,次年初大量退货的假销售、假合同,大量的预收账款在不能合法化的情况下结转收入,大量的开发成本找出堂而皇之的理由不结转成本,这样做的结果,就像是一把双刃剑,不但调节了利润,还虚增了资产,不觉之中调节了绩效考核的多项指标。尽管评价体系中有关指标此消彼涨,相互制约,但由于权数的影响、相互制约的有限,还是能够达到人为调节指标的目的,可谓对考核指标理解深刻。另外,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从投资者来说,本身也希望自己作出的评价考核办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主观上必然会对经营者提出目标要求,如要求企业评价结果必须达到优秀等,经营者也就为了完成任务达到目标而不择手段。

  3.绩效评价信息的处理手段对绩效考核指标的影响

  绩效评价计算手段的落后,必然影响计算的准确性,增大人为因素,如一些调整分值的计算、定性分析中的不同内容,以及同一项目中不同人员给出的评价,难以形成可以计量的评价分数,加大了计算的工作量和计量评价难度;尤其是对某一评价范围内大量评价对象的批量处理,这一问题更加明显,若遇到同一评价主体不同时期的比较问题,没有现代化的评价手段更是困难。

  4.非财务指标的影响

  目前我单位对非财务指标的定性评价,是采用各职能部门对经营者评分的方法,这些部门主要是经营开发、科研教育、人事、行政事务以及综合办公室等,各部门制定考核项目和考核内容,并给出相应的标准分值和扣分因素,年终进行综合评分,再按照绩效考核办法中给出的各部门权重,计算调整后的分值,调整后的分值与非财务指标总权重的乘积就是非财务指标的最终得分。在这两年的评价过程中,对定性评价部分的权重由25%提高到了30%,这样做的结果无非是提高了绩效评价的最终得分,因为定性指标的评价尽管给出了扣分因素和应扣分数,毕竟还存在着人为因素,何况各部门分数的给出并不是专家团的集体评议,而是由各职能部门的领导直接主观分析判断给出的分数,给人为调整留下了空间,影响了最终评价的客观性。

  三、发挥绩效评价在监督和考核中的作用的具体措施

  1.谨慎选择评价指标,标准值和权重应经过反复测算后确定。

  在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确定上,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国家或有关部门下发的评价规则和行业评价标准,既要满足投资者的考核要求,又要考虑到经营者经营管理的需要。应将被评价公司的数据带入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反复测试,确定标准值和权数,在指标计算过程中还要考虑客观因素的剔除等。从减少企业操纵利润的空间上考虑,可以引入现金净流量的概念,现金流量比利润更能说明企业的收益质量,因为企业的利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确认的,而现金流量指标是按收付实现制的原则来设立的。在选择现金净流量时应采用经营现金净流量指标,因为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只是一种短期行为或偶然行为,一个企业不能靠处置资产或投资的运气过日子,所以在选择偿债能力分析指标时,可以考虑增加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如增加现金流动负债务比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年末流动负债)或现金债务比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负债总额)。因为根据资产负债表确定的流动比率虽然也能反映流动性和偿债能力,但有很大的局限性。作为流动资产主要成分的存货并不能很快转变为可偿债的现金,而且存货用成本计量不能反映变现净值,流动资产中的待摊费用也不能转变为现金,即使有大量的流动资产,但现金支付能力却不一定很强,真正能用于偿还债务的是现金流量。现金流量和债务的比率,可以更好地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另外,还可以增加“获取现金能力分析”的有关指标,获取现金的能力可通过经营现金净流入和投入资源的比值来反映,投入资源可以是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净资产等。如,营业现金比率(经营现金净流入/主营业务收入)、全部资产现金收回率(经营现金净流入/全部资产)或净资产现金收回率(经营现金净流入/期末净资产)等,这些比率越大,说明收入或资产、净资产产生现金的能力越强,收益的质量越高。获取现金能力有关指标的建立,能够引起企业对现金流量的重视,有利于挤干企业利润中不能变现部分的水分。

  2.加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

  由于绩效评价指标的数据取自会计报表,会计报表的质量直接影响评价指标的质量,也既影响经营者的分配,所以应加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当前,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已成为困扰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等各方的突出问题,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制度性失真,技术性失真,也有体制和人员素质的原因等,也与会计信息生成中的指导思想和操作行为以及人们对待会计信息的态度和会计信息作用的发挥程度有关。会计信息失真局面的改变既需要政府、社会、单位的共同努力,也需要会计人员的行业自律。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我们能做的只能是从眼前做起,从自身做起。第一,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管体系。企业的管理体制存在缺陷,不利于会计监督的开展,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能够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而且能够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通过岗位分工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重大事项的集体决策审批控制等,避免主管臆断,减少风险。第二,实行财务信息定期报告制度,使投资者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掌握企业的发展动态。第三,加强预算管理,监督企业预算的编制、审批与执行,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3.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完善绩效评价审计体系,积极推进内部审计工作的现代化。

  内部会计监督是经济活动最基础最直接的监督,实行内部审计制度是内部监督的基本方式,是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执行的保障。现代企业、公司所面临的决策风险、财务风险等越来越大,对经营者的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要做到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应建立和完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积极开展绩效审计的探索和实践,在不断的摸索和尝试中创立符合实际需要的绩效评价指标,逐步形成较为合理、完善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来约束和管理企业。在审计方式上,在使用传统审计技术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引进现代计算机技术,实现内部审计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完善和推广使用审计软件,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同时通过审计软件的运用,将公司的财务数据导入审计系统中进行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公司的整体状况,通过对财务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问题,提高管理水平。

  4.对绩效评价信息的采用现代化的处理手段,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

  在绩效评价指标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过程中,采用高效、经济、便捷的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实现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的科学化。

  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绩效评价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为评价工作的应用推广提供了便利条件。应积极探索绩效评价计算机技术处理的程序化,实现财务会计软件和评价体系的结合统一,使之能够自动抽取数据,自行评价计分。同时生成各种评价结果或不同时期的评价结果的各种图象和表格,保障财务指标分析的及时高效,提高财务指标的管理水平和应用效果。

  5.定性分析的总权重应适中,避免过多的人为调节因素,避免各部门领导一支笔打分的方式,使评价工作流于形式。定性评价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及评议指标,可采用各职能部门集体评议的方式,让每个人都有表决权,对有些项目,还可以采取单位网络或办公平台上民意测评的方式,给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差的定性评价,做到广泛征求意见,尽量公证。也可以采用绩效评价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实施具有普遍意义的问卷调查,收集到充分的资料,有效地进行定性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