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国内机构备战QDII

2006-7-5 14:35 新财经·王晓慧 彭化英 【 】【打印】【我要纠错

  香港金融市场十分发达,并具有内地资金进出门户的天然优势,理所当然地成为各方资本试水QDII新政的第一站。在香港业界紧锣密鼓地研究相关金融产品的同时,他们更渴望看到QDII相关细则尽快出台

  央行一纸“5号公告”推出外汇新政,基金公司、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从此有了投资海外市场的通道。在此番放行中占有重要市场地位的香港,也迎来新的机遇,而国际投行更是笑逐颜开。

  其实,早在2002年底QFII推出不久,证监会就曾力推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由于当时涉及外汇管制问题,此事因此搁浅。如今政策已出,保监会、银监会、外管局等相关机构正在“亲密”接触,积极为QDII起航做政策指引。

  业内人士透露,保险公司投资海外的额度可能确定在其总资产的15%,对此,外管局的态度非常积极,并持肯定态度。外管局可能会允许投资者海外的资本金和收益直接汇入国内账户,不用强行结汇,若如此这将是很大的调整。

  资金充裕寻出路

  一直关注QDII动向的新华资产管理公司高级研究员程继明向记者介绍,QDII早已是箭在弦上,之所以这个时候推出,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整个国内资本市场的资金非常充裕。预计2006年的增量资金供给将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其中,境外资金(不考虑战略投资者)约300亿元,境内增量资金约700亿元,存量资金放大100亿元,保险与社保资金等合计450亿元。资本市场出现“流动性泛滥”现象,过剩的资金急需寻找出口。

  目前各大银行对大额协议存款持消极态度。这主要是因为资金充裕所致。

  自3月末开始,各大银行开始排斥保险公司的存款,银行间存款利率已经低于国债利率。

  记者从银行方面获悉,5年期国债利率大约为2.8%,大大低于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协议存款利率。也就是说,如果银行将保险公司的协议存款用于投资相同期限的国债,将亏损0.2%~0.7%的利息差。其实,早在去年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就开始相继停止了对保险公司的协议存款。“银行现在根本不缺钱,缺的是好的项目贷款。”一位银行人士对记者说。

  程继明表示:“目前,各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迅速,但投资渠道仍十分狭窄,使得保险公司寻求新的投资渠道问题再度提上日程。”

  由于国内可供选择的投资渠道太少,品种也非常单一。保险公司目前主要投资固定收益产品和货币市场工具。在大额协议存款受阻情况下,债券就成为投资替代品,这几乎是唯一的投资渠道。2006年上半年,固定收益产品市场比较低迷,而海外市场这块业务的形势却很好,收益高于国内同类产品,对保险公司很有吸引力。

  境外政府经常发行一些评级较高且风险较低的债券,回报率也非常高。比如香港金管局推出的外汇基金票据等,这一类投资品种基本上没有风险,是保险公司投资视野中的目标之一。

  当前,全球的资本市场形势一片大好,资本在全球进行配置已是国际趋势。

  各路机构筹备忙

  据记者了解,机构投资者普遍看好QDII制度。但到记者发稿时,QDII业务的操作细则仍未出台,各金融机构进一步开展业务的方向还不清晰。记者走访的几家金融机构均处于产品的策划与筹备阶段,尚未有更大举动。

  北京银行资金交易中心姬先生向记者介绍,该行正在申办QDII牌照。他说:“产品设计已开始考虑,但由于银行不能投资有价证券,因此,产品类型主要是国外债券。具体以什么形式来做还不确定,这要看自己的资金应用和渠道优势了。”至于盈利点,姬先生认为QDII类似基金产品,“我行和其他银行进行沟通后,感觉QDII产品可能和基金产品的盈利模式比较相似,也就是以收取管理费为主,在其他方面不会有盈利点。”

  广发银行则表示:“由于没有自己的基金,也就难以取得QDII资格。我行只有基金代销资格,还没有组建属于自己的基金。”

  在国内与国际两个资本市场的对接中,外资银行充当的是托管行角色。记者从花旗银行获悉,他们已经开始为一些保险公司进行资产托管,具体佣金比例是协商的结果,不便透露。同时,花旗正在进行资源整合,并已着手设计针对本行客户的理财产品,只等QDII开闸放水。

  至于QDII目标市场选择,花旗银行人士认为初期会选择香港。“毕竟,香港的人文环境和内地比较接近,香港也比较看好这次机会。市场已把利好消息反应到了证券价格上,恒生指数目前已经很高,这时候再进去会有一定的风险。如果从风险角度考虑,美国市场的风险相对较小,并且容量大,相对稳定。另外,日本、欧洲、新加坡等国投资渠道也是很畅通的。”

  新华保险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经过几个月的接触,已经选定了一家外资银行作为托管行。同时,新华保险与国外成熟机构的接触开始增多,可能会考虑让战略投资者作为自己在海外的内线,目标可能是澳大利亚某家公司,该澳大利亚公司同时参与QFII业务。”而谈到目标市场,该人士十分肯定地告诉记者会选择香港市场。“目前,作为QDII试点的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平安人寿等三家保险公司都在香港上市,对香港的投资政策和环境比较熟悉。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之后,我们最终的目标市场还是美国,进入美国市场大概在下半年。”

  也有专家对QDII以美国为目标市场表示怀疑:“人民币没有升值之前,已有众多资金流入美国市场,市场收益率已经比较低了。”

  QDII涉足海外的机遇与风险

  程继明告诉记者,“对机构投资者而言,最大的风险是汇率风险。目前,人民币兑美元已经‘破8’,升值压力很大。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海外投资存在较大的汇率风险。我国目前尚缺乏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这是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假设现在人民币兑美元为8∶1,我们将400亿美元进行海外投资,预计三年投资回报率为10%,投资收益4亿美元,折算成人民币为32亿元。但如果三年后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则无法锁定预期32亿人民币的收益,甚至出现亏损。”

  虽然存在一定风险,但程继明依然对QDII充满信心:“QDII发出了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信号,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发展趋势日渐清晰。尽管初期在QDII的投资品种上仍有较大限制,但我们坚信,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时机的成熟以及配套措施的完善,投资限制放宽指日可待。”

  某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高层对《新财经》表示,QDII开闸的确拓宽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但保险资金利用金融衍生品来规避风险仍受到管制,保险公司也会因此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考验。保险公司目前缺乏汇率风险对冲工具,在汇率风险无法预测时,他们更愿意将注意力放在国内市场上。

  他还补充道:“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相结合,是整个资本市场的新动向。当然,投资领域的放开要一步一步进行,不可一蹴而就。”

  目前,QDII尚处于初级阶段,在相关细则还未正式出台情况下,针对QDII所做的产品设计也无法完全成熟,更多的相关机构其实是在等待。尽管如此,香港方面正在为QDII暗中发力。未来的香港将是QDII最大受益方。

  香港金融市场十分发达,并具有内地资金进出门户的天然优势,理所当然成为各方资本试水QDII新政的第一站。在香港业界紧锣密鼓研究相关金融产品的同时,他们更渴望看到QDII相关细则尽快出台。一位香港投行人士向记者透露,香港业界对细则非常看重。汇丰银行也表示,会考虑在香港及内地发行人民币债券及各方面金融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