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央行的忧虑

2006-7-27 13:28 《首席财务官》·任若恩 【 】【打印】【我要纠错

  为了缓解通胀压力,央行已采取了货币紧缩的政策。对于这些政策的效果和下一步的动作,还需等待相关的经济数据。

  央行已经明确表示了对目前经济中所存在问题的忧虑,忧虑的焦点是上半年商业银行发放了过多的贷款。另外,5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1.4%,这个同比增长率应该说并没有特别不寻常之处,但消除季节波动之后所计算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5月份环比增长0.4%,这样高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环比增长率是过去10个月的高点,如果在未来一段时期持续这样高的环比增长,将会出现一个较高的价格同比增长速度, 这一可能出现的价格上升趋势也是央行特别关注的。

  但在5月份以前,价格水平一直比较平稳,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因此5月份所出现的价格指数环比大幅度上升的现象到底是一个异常现象还是价格实质上升的现象,对我们判断未来价格的走势比较关键。对此获得进一步的判断还需要6月份的数据。 这也使我们易于理解为什么周小川行长6月26日在瑞士巴塞尔谈到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时,特别表示在制订货币政策前将密切关注经济数据。

  央行针对商业银行贷款过多的问题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首先是央行和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减少贷款的警告,这一点对国有和国有控股的大型商业银行应该有一定的效果。其次是央行在5月份和6月份所发行的定向央行票据,显示了央行直接收取商业银行贷款能力的意图。然后是经国务院批准,央行决定从2006年7月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按照央行的计算这次调高存款准备金比率0.5%,大约将一次性冻结流动性1500亿元。加上央行在5月份和6月份所发的定向央行票据2000亿元,总额有3500亿元流动性被冻结。就这个数字本身与整个银行体系中的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相比较还不是特别严重的问题,也不会给总体的流动性产生过份实质性的影响。但由于央行一系列货币紧缩的动作,5月份的商业银行贷款增长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减缓,再加上一段时间内货币政策所产生的货币紧缩的乘数效应,以及央行,银监会所施加的收缩贷款的压力,应该对可能上涨的价格构成了一定的向下压力。因此上述周小川行长关注经济数据的说法也表明,央行对已经出台的货币政策对价格的紧缩效应十分关注。

  如果新的经济数据要求央行再次采取货币紧缩的动作,可能有的选择包括上调利率,其中包括各种可能的选择,既可能是存款利率的上调,也可能是贷款和存款利率同时上调。因此我们除了要对这些货币紧缩政策出台的可能性加以评估外,还需要估计利率上升对消费和投资可能带来的效应。在这方面今年以来海内外的金融机构已经有许多讨论。但也还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的说明。

  按照教科书的标准说法,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三种,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和贴现率。这里所说的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利率。在美国联邦储备系统还要调整的另一个利率是联邦基准利率,这个利率是商业银行一类的存款机构之间的隔夜拆借利率。货币政策的理论认为,联邦基准利率的变化将会导致一些短期利率的变化,汇率的变化,长期利率的变化,货币和贷款数量的变化,并最终导致经济变量的变化,包括就业,产出以及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

  由此可以看出,在三个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中,中国的公开市场操作和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操作方式与国外中央银行大致是一致的,但在利率调整方面还有一些不同,关键在于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还在进行之中,央行还控制着一些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

  按照宏观经济的分析框架,货币供应的减少,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将会提高经济中的利率总体水平,而这样一个较高的利率水平将会减少投资,其中既包括企业对生产能力的投资,也包括居民对住房的投资,从而减少总需求的水平,对经济产生紧缩的作用。因此利率上升对经济的紧缩效应主要是通过投资管道实现的。

  至于利率的变化对消费的影响在理论上和实证研究中还没有获得十分可靠的结果,有些研究显示,在美国短期利率对储蓄的影响是正的,对消费的影响就是负的,所以短期利率的增加,有可能不是刺激消费,而是抑制消费,这些可能的效应还需要在中国的环境下,利用中国的数据加以检验,才能用于政策效应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