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铁路投资:机遇还是陷阱

2006-7-17 14:41 《新财经》·彭化英 【 】【打印】【我要纠错

  “铁老大”终于允许非国有资本参与铁路建设和铁路运营了。且不论其初衷是更好更快地进行铁路网络建设,还是因资金匮乏不得已向外界伸出了“高贵”的要钱之手。从更深意义上说,这件事情无疑是一件好事——铁路垄断的坚冰,已经开始融化了。

  长期以来,我国铁路运营一直处于垄断之中,缺乏竞争的土壤。垄断带来的恶果毋庸赘述,无论企业还是消费者都深有感触。此番,铁道部放开铁路建设、客货运输、运输装备制造与多元经营等四大领域的投资限制,可谓走出了市场化的第一步。

  虽然民营企业已经可以投资铁路建设,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这决非是投资人的盛宴。铁路领域数十年的垄断烙印,将使投资过程充满变数,困难重重。铁路投资完全市场化任重而道远。

  2004年1月,国务院就审议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要达到10万公里以上,建成超过1.2万公里的客运专线,初步估算投资规模将在2万亿元人民币以上。到2005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已经达到7.54万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客货周转量居世界第一,每公里铁路承担的运输工作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倍。

  据铁道部发展计划司司长张建平透露,国家“十一五”期间要建设新线1.7万公里,重点加快建设快速客运网络,并通过建设客运专线发展城际轨道交通,初步形成以7000公里客运专线为骨干,连接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2万公里客运网络。

  在中国,如此大规模的铁路建设需求将会给民营企业带来什么?张建平说:“去年以来,在铁路合资项目中,地方政府和企业承诺的资金已经达到440亿元,已组建20多个合资铁路公司。目前,铁路投资多元化和市场化融资程度较低,仅靠现有的建设资金渠道来源无法满足要求,必须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民营企业自然成为铁道部的融资对象之一,但民营企业参与铁路投融资也正在面临着诸多问题。

  政策不确定是最大风险

  德众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是第一个采用BOT形式在四川境内参与铁路投资的民营企业。公司总经理阎泯乐对《新财经》说:“民营企业投资铁路所面临的最大风险是政策风险。铁道部或地方铁路局本身就是政府部门,以往他们自己建铁路时出现什么问题,和当地政府之间都好协调处理。而民营企业和政府打交道向来都比较困难,投资铁路面临的问题很多。比如,在建设过程中,说不定什么时候又会杀出一个‘程咬金’,打乱全盘部署。”

  由于民营企业与政府部门在沟通上存在一定障碍,因此,在投资铁路时将会遇到更多的问题。阎泯乐就向《新财经》大倒苦水,“在项目报建手续尚未完备情况下,为了让铁路竣工时间能赶上一个台资企业的原料运输,成都市有关领导多次召集各方参加协调会,让我们的施工队伍必须赶在今年洪水季节到来之前完成控制性工程——关口大桥的桥基施工任务。但当我们在日夜奋战的时候,突然接到水利部门一纸停工令,理由是大桥工程尚未进行‘行洪论证’。”

  阎泯乐透露,停工的真正原因是水利部门准备在大桥上游建水库。他有些激动地说:“德众的项目是经四川省发改委正式核准的,经过了土地规划、环保评估等一道道报批手续,核准文件是权威的,是有法律效力的。但就是这样,还是一纸公文就可以叫停。我们目前还在通过省地方铁路局和成都市有关部门进行协调。”虽然困难重重,但阎泯乐的立场很坚定,他不希望项目中途夭折,“决不能让刚刚开始的铁路体制改革为此蒙上阴影。”

  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最让民营企业感到头痛,一件事情一拖就是几个月。无论从哪方面讲,民营企业都耗不起,他们迫切希望能在政策上给予投资者保护。“作为投资人,我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尊重。”一位参与铁路投资的民企负责人如是说。

  四川德众面临的问题仅是铁路投资领域诸多风险的缩影。

  对民营企业所遇到的这些问题,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董焰认为:“铁路是个巨大的网络,民营企业参与进来是无法脱离网络而独立运作的。这里面有国企与民资连接畅通与否问题,还隐藏着具体调度问题,投资风险是非常大的。铁道部是一张大网,受到国家控制,而民营资本想要投资铁路,就无可避免地要面对复杂的‘网络风险’。”

  阎泯乐表示,一个铁路投资项目在被核准以前要做大量准备工作,如土地规划、环境评估、勘测设计以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等,会因此花费一定的人力、财力,尤其是铁路的勘测设计费用,动辄几百万、几千万元。但项目开工后如果因国家或地方政府调整建设规划,出现改动线路或“叫停”的情况,那么投资方将损失惨重。这些损失由谁来承担,谁来买单?

  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平认为:“政府欠缺对投资方的保护,让他们缺乏安全感。目前,民营企业进入铁路投资领域的还是很少,主要是由于该领域投资风险较大,而投资风险主要是因政企不分造成的。现在政策还是不明确,只是有一个大的框架,有BOT几种合作方式,还需要很多细则来规范。” 李平建议,将铁路建设划分为公益性和盈利性两种。公益是保证不了经济效益的,但却有社会效益;市场盈利性项目可以在经过项目论证后,大胆推向市场。

  在铁道部已经明确的投资政策中,铁路建设、客货运输、运输装备制造与多元经营等四大领域民营资本都可以参与。但是目前还没有正式的法律条文对此进行规定,只是以铁道部的一个文件形式出现,这是问题的关键。由于没有法律上的保障,民营资本进行铁路投资仍显谨慎。

  在采访中,很多专家都表示民营企业现阶段很难规避相关政策风险。政策不完善是有共性的,随着铁路投融资改革不断深化,民营资本应该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确定好投资原则和方案。然而,有风险就会有机会。

  投资机会与投资方式

  董焰说:“铁路投融资对民营资本而言肯定是个机会,但民营企业应该确定自己的目标。让民营企业进入铁路投资领域这个趋势是不会改变的。”中国铁路在长期垄断经营下,终于撕开了一道打破垄断的口子,也给长期处于垄断围墙外的民营企业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投资机会。

  “在中国,铁路是一个紧缺的产业,正因为紧缺,其市场前景可观。特别是一些繁忙的能源干线和客运干线运量很大,效益不错。投资铁路不会产生暴利,但具安全性和稳定性。并且,铁路投资也不是一个短期行为,如果侧重于长期投资,铁路将是一个很好的投资选择。如果想三五年见效益,就不要投资铁路。”董焰分析道。

  今年年初,由中海油控股的中海信托向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发行一年期银信合作结构化信托融资产品,为铁道部募集30亿元低成本资金。并且,经国务院同意,部分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将开展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试点,投资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时,铁道部也将向保险资金定向募集500亿~800亿元先期项目资金。据悉,由平安保险牵头,中国人寿等公司参与的首批试点工作已经启动。

  这些动作只说明一个问题,参与铁路投资有利可图。包括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多种形式的资本,都将逐渐进入到铁路投资领域,民营资本并非孤军奋战。在资本进入后,如何完善退出机制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

  产业投资与资本市场相联系,是其他领域惯用的资本退出机制,也是投资铁路的民营资本可探寻的一条道路。德众与四川省地方铁路局签订的BOT投资合同合作期限为30年(包括建设期),计划6~7年收回投资,剩下的22年左右时间将是德众的收益期。阎泯乐称:“德众的BOT投资项目一开始就受到海外投资者尤其是基金的关注。只要有三年以上的良好业绩,在内地、香港或海外股市将项目包装上市也不是没有可能。”一些专家也认为,只要投资企业的财务指标符合上市规定,上市障碍不会很大。

  据了解,目前参与铁路投资的民营资本以煤炭企业居多,这些企业的主营业务与经营铁路并不搭界,具体运作中可能会遇到较大困难。

  制定规则是当务之急

  董焰对《新财经》表示:“铁道部应该走出去,不能仅由自己来做这些投融资条文,单方面做一些有利于铁道部的条文是不行的,应该与各方面人士及民间企业、研究机构共同研究。现在铁道部的一些规则就是单方面的,只有自己的声音,忽略了其他各方的利益,有的可以说是霸王条款。”

  对民营资本而言,参与铁路投融资的入门障碍没有了。但面对国内巨大的铁路投资需求,面对这么大一个市场,为何真正参与的投资者还是极少数?是民营企业不愿意进来,还是不敢进来?从《新财经》了解到的情况看,参与到铁路投资中的民营企业,大多并未抱着靠投资铁路盈利的奢望,投资另有目的。如内蒙古西蒙科工贸是家煤炭企业,参与铁路投资是为了解决企业产品的运输问题——铁路建成后,企业在此线路上的货运成本将大大降低。换句话说,企业是在花钱买运输线。而沿海的民营资本更多的则是处于观望状态,一位民营企业负责人说,“观望的原因是当前很多问题不透明、不明确,我们看不清水有多深。”

  阎泯乐说:“目前,铁道部只是发布了一个外资和民营资本‘准入’铁路四大领域的信息,具体的游戏规则还没有制定好。以往国有铁路项目可以无所谓,谁来买单都是从政府这个口袋到那个口袋的事,都好解决。但民营企业却经不起这种没有游戏规则的折腾。”

  李平说:“民营企业之所以谨慎再谨慎,是由于投融资双方信息的不对称。铁道部方面制定了具体的运营规则,但由于双方沟通不够,投资者很难将游戏规则搞清楚。另外,铁路是一个网络,涉及面很大,有的问题甚至铁道部都很模糊。民营企业作为局外人就更难弄清楚。”铁路是一个网络的调度和运行,如何调度和运行不是一个民营企业能决定的,民营企业在具体经营中无法做到控制,国家对铁路的垄断事实上并未被打破。

  在规划还没有制定好的情况下,民营资本参与进来还存在着利益模糊的问题。由于铁路运营的成本难以核算,投资企业很难成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李平说:“民营企业肯定是投资一段铁路,投资是没问题的,但是运营成本上有问题,收益上也有问题。因此,在这样的模糊概念下,民营企业投入后,收益很难得到保证。”

  铁路投资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另外,铁路投资与收益的周期相对较长,不是一般的民营企业能操作的。在民营企业投资铁路的过程中,技术上的问题容易克服,但利益主体间如何协调才能形成多赢,是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制定透明度高、可操作性强的公平规则。在规则的约束和指引下,铁路投融资才能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