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银行大量涌入中国金融市场,是机遇还是危机?毫无疑问,中国金融市场规模巨大,事实上也是如此诱人,以致于全球各大银行都希望来华投资,以期在中国金融市场占得一席之地。尽管中国银行业近期实施了一些改革举措,但腐败、不良资产以及薄弱的管理在这一领域仍比较普遍。考虑到中国金融市场的规模,银行急于投资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现实的忧虑是,当国际主流银行匆忙进军中国金融市场时,他们实际购买的是比机遇更多的麻烦。
根据中国银监会(CBRC)的数据,中国金融资产已达4.7万亿美元,其中超过一半的资产被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控制着。在这四大国有银行中,只有第三大的中国建设银行(CCB)已经挂牌上市。2005年,该银行通过在香港的IPO共筹得资金92亿美元,成为近四年来全球规模最大的IPO.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有好几万分支机构遍布全中国,与其他各省、市银行一起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经济提供金融服务。作为这些银行的客户,中国的广大居民更倾向于储蓄,据估计截至2005年末,中国居民家庭储蓄存款达1.7万亿美元,而经营中国居民储蓄的职责主要由上述银行承担。从历史上来说,这些银行所做的工作难以令人满意,但是意欲在中国投资的各境外银行相信他们能够改变这一现状。虽然受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困扰,但中国银行业市场的绝对规模使其难以被忽视,而且诸如花旗(Citigroup)、高盛(Goldman Sachs)、汇丰(HSBC)等这些跨国银行都在详细制定他们的在华战略。
根据中国对世贸组织(WTO)的承诺,到2006年底,中国金融领域将完全向境外银行开放,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存贷款业务。然而,绝大多数外资银行不是等到那时才进行对华投资,为占得先机,外资银行已向中国的本土银行注资数十亿美元,以期从中国银行业现有的网络资源中获利。近来,境外资本纷纷投资中国银行业,表明了中国银行业在不久后的情形。中国本土银行的官员习惯于中央计划经济,经常以银行的收益率来换取行政配置,他们根据是贷款数额而不是利润指标作为成功与否的判别标准。这样做的结果是向经营惨淡的国有企业发放贷款,进一步加大了银行不良资产(NPLs)处置的难度。
为此,中国政府在1999年成立了东方、信达、华融和长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来接管并处置这些不良资产。从那以后,中国各大银行数十亿美元的不良资产就从银行转移到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除此之外,中国政府还向这些银行直接注资数十亿美元,以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并改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