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谁在操纵中工国际

2006-8-9 20:12 《新财经》·何辉东 【 】【打印】【我要纠错

  2006年6月19日对中国证券市场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天,中工国际(002051)这只以全流通方式发行的股票在深圳中小企业板成功上市,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新股发行的全流通时代宣告到来。

  然而,中工国际上市首日的表现却令所有人大跌眼镜,在市场中掀起巨大波澜。该股上市当天股价出现疯狂上涨,最高曾触摸过50元的天价,以发行价格7.4元计,涨幅达到惊人的576%.虽然随后股价有所回落,但最终仍收盘于31.97元,全天上涨332%.其首日交易换手率更是创纪录地达到了94%,火暴程度令人咋舌。

  由于是全流通背景下发行的第一股,因此,中工国际的二级市场定位备受业界关注。在上市前,各大证券研究机构纷纷对其进行估值,结论大都在12~16元之间。上市首日的疯狂表演并没有使这只以建筑为主业的“平凡”个股变为“凤凰”,在随后的五个交易日里,该股每天一开盘就被死死钉在跌停板上,买盘寥寥。首日高位介入的投资者欲“逃”无门,欲哭无泪。

  从牛气冲天的飙升,到“一泻千里”的暴跌,中工国际创造了2006年中国股市又一个神话。由于巨大的价格落差,不少投资者损失惨重,于是纷纷将矛头指向中工国际股票中所谓的“庄家”,对其口诛笔伐,恨不得啖其肉而后快。媒体也极尽渲染之能事,“主力疯狂博傻”、“中工国际幕后的黑手”等报道铺天盖地,中工国际的“庄家”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仿佛罪大恶极。然而,在市场高唱“除黑扫恶”之时,却很少有人对这一事件背后的问题进行思索。

  “炒新”理念促成“糊涂”天价

  证券市场的所谓庄家,就是那些能够凭借特有的信息渠道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左右股价涨跌的人或机构。从这个角度说,基金、券商其实都有可能成为庄家。由于在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很多机构违规操作的案例,对市场造成了很坏影响,因此,中小投资者普遍对“庄家”充满敌意,股价只要出现异动,他们必然要和“庄家”的动作联系起来,“庄家”这个字眼于是被渲染得越来越神秘。

  中工国际到底有没有庄家?在没有得到确凿证据之前,只能说“莫须有”。但笔者认为,将中工国际股价打到30元甚至50元的“壮举”,绝非所谓的“庄家”所为。仔细分析上市首日的5分钟K线,便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众所周知,无论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在股票市场的投资目标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盈利。假设真有那么一个所谓的“庄家”在操纵中工国际,那么,它的手法可谓糟糕至极。主力(也就是庄家)运作一只股票,通常有吸货、洗盘、拉升、出货等几个阶段。从中工国际上市首日的盘面情况看,首先“吸货”便很难成立。虽然该股首日换手率高达94%,但绝大部分成交是在13:45以前,也就是其股价还未出现明显异动之前。巨量震荡说明当时多空双方分歧巨大,也说明筹码可控性极低。在这种情况下,主力很难拿到足够的筹码,即使拿到了一些筹码,对盘面的控制力也不会很强。

  中工国际当日13:45开始的“拉升”更难与主力行为联系到一起。主力要拉升一只股票,必然要将底仓夯实,并在拉升中逐渐抬高市场平均持仓成本,这样的上涨才会扎实、稳健。而在中工国际上我们看到的是,与当日早盘相比,该股几乎“笔直”的上扬却没有相应的成交量支持,虚涨特征明显,短时间内暴跌在所难免。艺术大师侯宝林先生有这样一个相声段子:某人拒绝攀爬手电筒所打出的光柱,理由是“你一关电门,我不就掉下来了吗!”相信决不会有这样“业余”的“庄家”,去打造虚幻的“手电光柱”。

  无量拉升同样不利于主力出货。由于市场持筹成本没有随着股价拉升而抬高,因此,一旦卖盘增加,将导致股价的“雪崩”,中工国际便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其上市首日以后的走势,正如被关了电门的手电筒。中工国际中即使有主力存在,也不会如此幼稚。

  如果不是主力行为,那么,中工国际为何能够“一飞冲天”,在短短30分钟内“狂奔”至50元呢?原因只有一个:“众人拾柴火焰高”。

  中国股票市场历来有炒新之说,无论是新品种上市,还是新业务登场,市场都要用爆炒来“欢迎”一番,宝钢权证上市时的畸形走势便是明证。为配合股权分置改革,沪深两个交易所一年来没有发行一只新股,此次中工国际顶着“全流通IPO第一股”的光环强势登场,吸引了所有市场参与者的目光。很多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抱着投机的想法,希望能在“炒新”的浪潮中弄一回扁舟,这从该股首日超高的换手率中便可见端倪。在中工国际盘中出现上扬时,他们认为时机来了,便开始不约而同地疯狂抢筹,股价于是被迅速推升。中国证券市场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在市场形成合力情况下,“羊群效应”将股价短时间内哄抬至50元并不算稀奇,这可以看做所有市场参与者对“炒新”理念的一种集中宣泄。

  其实,即使中工国际中有“庄家”,在此次事件中恐怕也是受害者——“船大难掉头”,首日“吃货”越多,下场也越凄惨。与其说“庄家”害了广大投资者,还不如说广大投资者自己挖了个坑,把所有参与者都“埋”了。

  市场的浮躁心态

  从中工国际的案例中,我们得到的不仅是惨痛教训,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虽然我国证券市场已经发展了十余年,市场的投资理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很多投资者在操作中仍沿袭着固有的思路,主观色彩强烈。股票市场是一个随时变化的市场,不可能有屡试不爽的“金科玉律”。投资者如果抱定“一招鲜,吃遍天”的思想进行投资,到头来只能像中工国际的“炒新”一样招致惨败。

  股票投资是需要理念的,但这种理念并非纸上谈兵,要结合到操作中来。股票的价格反映一种预期,受供求关系影响不断变动,短线投资者在这种价格变动中谋取差价,获取利润。有些投资者认为,纯理性的投资就是估算出股票的价值,当股价被低估时买入,反之则卖出。这种想法有失偏颇。

  股票市场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参与者何止万千,每个投资者对股票价值的认定都是不同的,这才会使股价出现波动。投资者其实并不需要对股票的真正价值作出绝对正确的判断(这是几乎不可能的),而只需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可以了。巴菲特说过:投资者最大的悲哀,就是不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

  股票市场就是一个讲故事的市场,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投资者可以分享股价变化带来的成果,但当故事讲完时,风险也就随之降临。亿安科技当年讲述的“电动车”故事,可以将其股价拽到126元;海虹控股抛出的网络传奇,让其成为当初网络热潮中的“擎天柱”……对于这些故事,投资者可以嗤之以鼻,但不可以不参与,毕竟,逐利是每个投资者的天职。但前提是,投资者应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故事什么时候讲完。

  中工国际在其上市前,各种信息被研究机构分析了个底朝天,已经毫无讲故事的资本和素材,在高位买入该股的投资者或许根本没有思考过:谁会在50元上方为你接盘?这个股票没有故事。但当投资者深度被套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却没有反省自己的过失,而是对子虚乌有的“庄家”大加指责,这是不负责任的。

  “水至清则无鱼”,证券市场不应该没有“庄家”,“庄家”也不一定就是贬义词。无论资金量大小,只要在相关法律法规框架之下运作,都是合法的投资者。 其实,拥有雄厚资金的“庄家”才应是证券市场发展的最主要力量,它们往往可以扛起催动行情的大旗,营造热烈的市场氛围。而广大的中小投资者,所要做的只是在与“庄家”的博弈中,利用自身优势争取资金的增值。

  “庄家”不是慈善机构,也不是“希望工程”,它们没有义务让所有的中小投资者赚个钵满盆溢,它们的任务和中小投资者一样,都是盈利。中小投资者其实更应做足自己的功课,去把握市场的脉搏,而不应抱着陈旧的投资理念,在那里怨天尤人。

  中工国际上市首日的表现凸显市场浮躁,但浮躁的不是50元的天价,而是投资人的心态。

  编者的话从本期开始,我们开辟了“资本市场。案例”栏目。本栏目旨在通过对资本市场中发生的典型事件进行剖析,给广大投资者以启发和帮助。

  如果您对资本市场有独到见解,如果您身边发生过引人深思的事件,如果您对市场中的“公案”有更深层次的思考,那么,欢迎您投稿,把您的心得与广大读者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