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权作为重要的金融衍生工具,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利用。
中国人介入期权领域,是历史负痛的必然结果。以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和CBOT大豆期货为例, 2004年大豆价格巨幅下跌,不仅给产业本身带来了巨大冲击,也带来了一次效用明显的思想革命。从那以后,套期保值意识和期权的运用开始深入人心。
期权交易时代到来
目前,国际上采购大豆的贸易,通行采用所谓的升贴水制度,即以浮动的CBOT特定合约为基价,以贴水表明中间成本,一旦贴水确认即表明采购合同生效。这种贸易方式使得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各种操作的结果大有不同。
从有贴水制度开始至今,中国大豆加工产业处于原始扩张阶段,市场需求迅速增长。我国贸易商或加工商在这个阶段通常采取粗放型操作,即买入贴水后,在合约约定限期内的任意时间直接买入期货头寸。这样做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行业盈利性有足够保障,终端市场是卖方定价的市场,如果认为自身的采购成本偏高,可以提升终端产品——豆粕和豆油的价格;第二,价格整体呈现下跌序列,价格的这种波动状态使采购成本上限基本可以确认,因此,只要敢于开办大豆压榨工厂,赚钱没商量。
随着市场的发展,大豆产品市场逐渐发生变化,生产方已经无力将采购成本摊向下游,一个买方市场正在形成。粗放型采购甚至是投机性采购的危机开始显现。2004年4月至2005年2月,CBOT大豆持续惯性下跌,中国买家损失惨重。在这种背景下,粗放型采购操作被大多数国人所摈弃,套期保值意识开始形成。部分加工商和贸易商出于降低采购风险和成本的角度考虑,开始逐渐接近期权。
由于外资进一步深入中国市场,产业竞争加剧,过剩的产能给产业自身带来巨大压力,大豆产品进一步演化成为完全买方市场。如果企业仅仅维持行业平均利润水平也可能被市场所淘汰。在此背景下,期权的应用成为业内先知者的必然选择。
善用期权规避成本风险
由于升贴水制度的存在,中国人是天然的多头,因此,买入的成本风险是最大的。就理性确认成本区间问题,笔者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首先,当厂商选择一个档期的货物时,必须确认自己能够接受的最低成本是多少,并以此适量卖出对应看跌期权。比如,当前买入合约价格是580美分,而买方能够确认并接受的最低成本是560美分,当厂商买入贴水后,对应的操作就是卖出一定数量执行价格为560美分的看跌期权。至于卖出的数量,取决于操作者对趋势的基本看法,以及当前距离最终买入期货的约定时间跨度。如果操作者认为在采购期限内价格波动剧烈,还可以采取卖出看跌期权组合形式。当然,卖出看跌期权肯定是有风险的,这个风险就是价格跌破执行价格。因此,卖出看跌期权或看跌期权组合,一定要有风险应对措施。
其次,仅仅确认采购成本的下限是不够的,必须同时确认采购成本的上限,即厂商能够接受的在当前价格以上的最高采购价格,并以此适量买入看涨期权。比如,当前对应买入合约的价格是580美分,买方能够确认并接受的最高成本是600美分,当厂商买入贴水后,还应买入一定数量执行价格为600美分的看涨期权。
另外,投资者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如同买卖期货一样,在不同的时间实施相同的方案,成本和保护性效果可能大相径庭。因此,同一策略的执行也应安排适当的周期来执行,最好不要一次性完成期权组合方案。
第二,投资者最终要通过买入期货的形式,完成在CBOT市场的买方套期保值,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期权的到期期限通常要比对应的期货合约早两周左右,因此,必须在适当的时机补充期货头寸。
刘 力 中谷期货经纪有限公司交易部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