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走出去”是中国本土企业强大后的必然选择。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既有海尔、格兰仕……险中求富,也有中航油、TCL……功败垂成。
《新财经》从本期开创“公司·案例”栏目,每期一个案例,涵盖企业跨国经营战略、定位、模式、过程、效果、成长和竞争力等,点评优劣,形成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文章。文章风格以思辨为主,对曾经失败或成功的案例进行剖析,意在探索中国本土企业跨国经营路径,阐述其突围之道,给企业决策者提供借鉴。
中国企业走出去,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了。从内地企业在港澳建立窗口,到众多的海外分公司和办事处的成立,上世纪90年代初,就曾形成过一个小高潮。潮头过后,并没有获得多少实际收获。
大部分中国企业没能走出去,但中国的产品却在国际市场上大显身手,塞满了世界各地的大小商场。不能说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上是不成功的。今天,我们需要转换视角,用更广阔、更现实的眼光,去思考企业的跨国经营问题。
经济全球化常态
世贸组织和众多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区使商品、资本的流动门槛被取消,或者进一步降低。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流动早已没有界限,生产要素中的劳动力和土地成为最后需要被解放的对象。在这个地球村里,国界依然清晰,企业的经营却不再以此为限。市场的高度开放,成就了企业想在全球范围内优化安排经营活动的愿望。一国的企业有可能以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选定不同的国家分别进行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用最优方式组合各种经营要素,达到自己的经营目标。
跨国经营实际上就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和整合,以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的活动。如果我们忽略国家政治和国际政治经济的约束条件,这是一种单纯的企业经营决策和实现的过程。在企业家眼里,只有不同禀赋的资源和不同特点的市场消费群体,并无必要给不同的地方插上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或者不发达国家的旗子。
中国闭关锁国的历史久远,改革开放的步伐也是渐进的。物理的障碍依然存在,但在心理上,中国企业家应该对经济全球化和开放市场有清醒和理性的认识。不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将丧失最佳的发展机会,甚至以求自保的愿望也会被竞争对手击得粉碎。在地球村里,不会有永远的禁脔,不会有受保护的封地,谁有竞争力,谁就有话语权。赢者通吃,弱者淘汰的时代到来了。
跨国条件解析
在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有几层关坎。最外层是经营政策环境,由母国和东道国政府设定,也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有关,这是外部因素,企业无法改变。企业家的远见卓识和企业有无全球化发展战略是将企业带进这个竞技场的前提,再往里,是由东道国的同行建立的市场环境,也属于外部因素。但中国企业仍有机会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受到东道国市场的欢迎。最里边是企业竞争力,是自身因素,在对方给予的空间里,能做多少,能做多好,全在于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大小和发展的潜力。
企业经营活动在跨越国界之前,需要有多边国家层面的支持(至少是不反对),这样就打破了资源配置的物理界限。在这个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以后发生的事纯属企业层面的商业行为。
企业是否有意愿从事跨国经营,企业家是否具备国际化视野,企业是否建立了国际化发展战略,这是最基本的条件,也是来自企业自身的动力源。跨国经营绝非撞大运的盲目行为。企业在国际化之路上能走多远,虽然不完全由企业家的战略高度来决定,但站得不高、看得不远,一定走不远。
对于不具备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很难在竞争中取胜。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逻辑应该是寻找发展的空隙或者寻求多方共赢,准确地定位自己,在竞合中发展壮大。无论是产品还是企业经营主体进入他国,不仅仅是对方市场的需要,同时也是因为企业在那里找到了更好的发展机会。比如海尔已经占据了美国180立升以下小冰箱市场的很大份额,这也部分因为更强的竞争对手如GE、惠尔浦不在意这个空隙市场,而消费者仍然有质优价平的消费需求,海尔恰恰在这个领域最有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决定了国际化经营的成败和绩效。我们可以认为海尔是中国跨国企业的翘楚,但与惠尔浦相比就显得无足轻重了。其他名列前茅者如华为、中兴也是如此。国际化了的联想,与排名仅比其靠前一名的DELL也无法相提并论。
比赛开始后,每一层次都可能发生变化,形成了多层次、多因素、多主体的动态博弈局面,每一层的形状和面积会随之变化,处在竞技场核心位置的企业必须随时作出自己正确的选择,以避免被淘汰的命运,而且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空间(绿色部分的面积)(参见图1)。
战略规划权衡
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游戏环境和规则,但对于参与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来讲,案例研究的结果揭示了这样的路径:无论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还是企业家的远见卓识,中国成功的跨国企业都具有跨国经营的战略规划,随着对目标市场的了解及在市场和政策环境变化中的不断调整,目标将会更加明晰(参见图2)。
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是否能从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领域逐渐提升到产业链的高附加值位置,也是颇受关注的问题。这实际是企业成长问题,与是否能够“走出去”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每个企业都能在产业价值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至于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取决于资源配置的需要。企业承担特定的使命,在某一特定的时段应该出现在最适合的地点,没必要因为没有在发达国家拥有自己的工厂而觉得丢面子。任何为了面子而采取的跨国经营行为不应存在于企业理性的经营决策中。跨国经营不仅要解决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的生存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借此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郑 磊 深圳脑库投资管理公司研究与业务发展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