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关于交通公共政策的财务管理基础

2006-8-18 10:21 《交通财会》·禹培文 【 】【打印】【我要纠错

  ——对交通财会管理系统模式的思考之一

  [摘 要]本文从公共政策与政策的异同入手,在阐述交通公共政策的内涵、分类的基础上,论述了交通公共政策必须遵循的作用规律;交通行业的各种企业事业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来自交通行业的各种经济实体的财务会计信息,是构成交通公共政策的两大制度基础;交通公共政策的运行机制。进一步论述了交通财会管理系统在交通公共政策的制度基础和运行机制中的基础地位,及其所具有的交通公共政策运行的重要信号源、交通公共政策作用的利益反映与调节器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公共政策 交通公共政策 作用范围 制度基础 运行机制 交通财会管理

  一、交通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性质

  (一)交通公共政策的内涵分析

  1.公共政策与政策的异同分析

  一般而言,政策是指国家政权机关、政党、团体、企业以至于一些个人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的目标所制定的行为准则规范。而公共政策则仅指行使社会公共权力的国家政权机关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管理目标进而调节社会公共利益的分配所制定的行为准则规范。公共政策是政策的一方面,都具有行为准则规范的共同特征。这是两者相同之处,其不同之处有三。

  一是政策与公共政策的执行主体不同。对政策来说,其主体是多元的。而对公共政策来说,其主体是一元的。一个国家的政府机构、一个非执政的党派、一个社会中介机构、一个大型企业等等,都可以说他们制定了、实行了某项政策。但是,只有身为政府机关及其委托代理人,才能够说它制定了、实行了某项公共政策。

  二是政策与公共政策的管理内容不同。任何一个政策执行主体,其制定、实行的政策,所要规范的是执行主体自身的管理行为,不同的政策主体所制定、实行的政策,其内容也是不一样的,或者说是不同管理内容的不同的行为规范准则。在政府的公共管理过程中,公共政策仅仅是政府行政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或策略,是规范社会公共管理行为的一切法规、制度、措施、办法的总称。如毛泽东的《论政策》指出:“必须明白,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决不会变更的”。这一指示要党内“明白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政策应当和土地革命时期的政策有重大的区别”,是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各项政策来规范共产党内诸如政权组织、土地、劳动、锄奸、经济、文教、军事等等方面的行为。而在2003年非典时期,国务院各部紧急出台的各项应急措施所体现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则是典型的公共政策,所规范的就是社会公共管理行为。

  三是政策与公共政策的调节目标不同。由于政策与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不同,政策与公共政策的调节目标是有区别的。政策是为实现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等多方面的目标而制定的,各自执行主体的价值取向不同,其目标涵盖的范围依其执行主体的多元化、依其主体不同的管理内容而必然是多方面的目标及其指向。公共政策是单一的政府执行主体所制定实施的,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必然是倾向于大多数社会公众利益的,或者说,就是为实现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利益平衡进而调节社会公共利益的分配而制定的。当然,特定的社会管理目标整体上可以说是单一的,细化也可以分解,但目标指向只有[1]一个,就是调节社会公共利益的分配。

  从上述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异同分析中,可以概括得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除了公共政策与政策具有行为准则规范的共同特征之外,公共政策概念还有自身的特征:一是执行主体的单一性,即仅仅指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政府机关及其委托代理人;二是执行内容的特定性,即仅仅指政府行政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或策略办法之类;三是目标指向的唯一性,即仅仅指调节社会公共利益的分配。其中,从本质上来看,公共政策作为服务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政府产品,是为了调节社会公共利益在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分配而制定、产生的,这也是公共政策的社会价值取向所在,可以说,公共政策就是大多数社会公众利益的集中反映和体现,这是公共政策的最本质的特征。

  2.交通公共政策的内涵特征

  通过上述对公共政策概念的内涵特征分析,从内涵上理解,交通公共政策应指行使社会公共权力的国家各级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特定的交通行业管理目标进而调节涉及交通的社会公共利益分配所制定的行为准则规范。

  交通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是各级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及其委托执法机关,其管理内容是交通行业管理,调节目标是涉及交通运输和交通建设的社会公共利益分配。其表现形式多为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如各级政令、管理办法、实施规则、通知等等。换一句话说,交通公共政策具有一般公共政策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当然,也具有一般公共政策概念的最本质的特征。在此不再赘述。

  (二)交通公共政策的外延分类

  1.公共政策的分类

  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领域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其外延涵盖了政府及其委托代理人所制定实施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等,对这些名目繁多的、不同形式的公共政策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弄清楚了某种公共政策的类别,就更进一步认清了它的性质,以便进一步开展公共政策分析研究。公共政策的主要分类有:

  首先,按照公共政策施行的领域或者范围不同,可以把公共政策划分为不同的“领域政策”、“行业政策”或者“部门政策”。按较大的门类,可以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等等不同领域的公共政策,还可以从中再划分为工业的、交通的、金融的、财政的等等不同行业的公共政策。本文所指的交通公共政策,应归属于经济领域的、出自于政府交通部门的公共政策。

  第二,按照社会公共利益分配的性质不同,又可以把公共政策划分为“全体性分配政策”、“调节性分配政策”和“制约性政策”。一是全体性分配政策,是指涉及到社会中每一个成员利益的公共政策。如公路建设的政策、航道建设的政策、市政设施建设政策,无一不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利益。二是调节性分配政策,是指将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以再分配的形式转移给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如中央政府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政府对接受技能培训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政府对社会贫困群体成员的补贴等,就是这种调节性的政策。三是制约性政策,是指规范或者制约一部分社会成员行为的公共政策。如环境保护政策、食品卫生监管的政策,这种规制或者管制性政策,其目的是为了保护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

  第三,按照公共政策施行产生的最终产品的性质不同,又可以把公共政策划分为“生产公共产品类的政策”和“生产私人产品类的政策”。生产公共产品类的政策,是指那些施行后产生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产品的公共政策,如政府提供公共医疗、道路等市政设施的政策、政府提供免费的公路设施的政策,应该划归于这一类。生产私人产品类的政策,是指那些施行后产生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产品的公共政策,如生产日用百货、服装、饮食等等政策,属于这一类。

  第四,按照公共政策处理解决问题的目的和方式不同,还可以把公共政策划分为“实体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一是实体性政策,是指具体处理解决社会公共利益分配问题的政策,如前面提到的公路建设的政策、航道建设的政策、市政设施建设政策都属于这一类。二是程序性政策,是指处理解决社会公共利益分配问题相关程序的政策,如办理各类行政许可的程序,办理交通运输市场准入的程序属于这一类。

  当然,还可以按照其他标准进行公共政策分类,上述是作者认为对理解交通公共政策比较重要的四种分类。

  2.交通公共政策的分类及其完整概念

  通过上述对公共政策概念的外延分类分析,从外延上理解,交通公共政策则应指行使社会公共权力的国家各级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特定的交通行业管理目标而制定施行的、提供社会公共产品的实体性政策或者程序性政策。其中,交通公共政策是提供交通公共产品的政策,这是其外延性质中很重要的一点,决定着交通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走向。

  现将交通公共政策的分类性质的内容,结合前述公共政策的本质性的内涵特征,进一步归纳交通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应该是指出自于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最终归属于经济领域的、为提供社会公共产品进而调节涉及交通的社会公共利益分配所制定的政策。这是我们研究分析交通公共政策制定、实施与其作用的立足点。如前所述,交通公共政策的本质内涵决定了交通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点,那就是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必须为社会公众提供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及其相关服务,并在交通建设和交通运输行业之中正确分配社会公共利益。

  二、交通公共政策的作用范围、制度基础与运行机制

  (一)交通公共政策的作用范围

  1.公共政策的作用范围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研究公共政策的作用范围,实际上,首先是研究公共政策的必要性。换句话说,就是在什么情况下政府必须推出公共政策。其次,政府公共政策有无有效施行的机会,政府公共政策能否真正有效。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政府必须要有公共政策?自从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以来,市场经济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主要依赖于市场机制的运行。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比较推崇的是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缺陷日益暴露出来,市场失灵的情况也屡屡发生。经济危机的爆发,失业和通货膨胀,使人们认识到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垄断的、寡头的、垄断竞争的市场类型的出现,打破了完全竞争市场的理想模式。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越来越为社会公众所必需,又没有多少私人愿意投资提供。生产消费的外部效应影响日益突出,经济生活的各方面的不对称信息客观存在,社会收入、某些资源的分配不公平现象日益显著,这一切都导致了市场机制失去作用。为了调节、推动经济发展,政府公共政策应运而生,弥补市场失灵,公共政策绝对是不可缺少的。

  第二个问题,政府有无有效施行公共政策的机会?从理论上看,市场经济的理想模式体现为完全竞争市场下的经济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早在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就提出了资源配置理想状态的原理。按照帕累托的论证,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是指任何资源的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一人利益受损情况下,使另外任何一人利益有所增加。如果实现了这种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最优状态,就不再需要公共政策了。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资源配置最理想或者较理想的状态,均是不能实现的。举世公认的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效应和不对称信息四大市场失灵,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克服的缺陷。因此,在市场经济中,针对市场失灵的缺陷,政府公共政策就有了用武之地,这是政府有效施行其公共政策的最佳机会。从宏观经济调控层面,公共政策能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给予适时补充、调整和控制,从而促进经济资源配置的优化状态形成。市场失灵给政府公共政策有效施行提供了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市场经济实质上是市场加政府的混合经济的运行模式。

  第三个问题,政府公共政策何时又要适可而止?就像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一样,公共政策也不是万能的。政府公共政策能否真正有效,还取决于政府能在多大程度上克服公共政策施行中的固有缺陷。由于公共政策的非市场活动性质,受到非市场活动的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公共政策的施行势必带有天生的缺陷。从客观上看,因缺乏竞争的活力与机制,导致产品价值与成本背离,单纯追求预算规模,权力的滥用与腐败,以至产生无法预料的负作用等等。这些固有的缺陷是客观存在的。从主观上看,政府执政能力和各方面管理能力,也是公共政策有效程度高低的重要决定因素。如果一个政府的执政能力和管理能力强,其克服自身固有缺陷的效果就好一些,反之,效果就差一些。因此,政府施行公共政策是有限的,特别要防止公共政策的失灵。

  总的来讲,政府发挥公共管理作用、施行公共政策,首先要“到位”,即当市场机制的缺陷引发市场失灵之时,就是政府制定出台公共政策之日。其次,政府又不能“缺位”,即必须“未雨绸缪”,早做准备、及时运用有效的公共政策去尽力弥补市场的缺陷。最后,政府还不能“越位”,即要注重防止公共政策的固有缺陷的负面作用,政府在以强有力的执政能力保障有效施行公共政策之时,又要注意保护、发挥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不能矫枉过正。

  2.交通公共政策的作用范围

  交通公共政策必须遵循政府制定施行公共政策的作用规律,既要“到位”,又不能“缺位”,还不能“越位”。我国的交通建设市场和交通运输市场的运行机制正处于形成过程,还远不如发达国家的市场体系完善。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尚有市场失灵的时候,何况我们的市场体系。一旦遭遇市场失灵,作为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如何应对,这是交通公共政策如何“到位”的问题。作为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仍然面临诸如施工企业招标、客货运力投放、运输线路布局等等问题,既有市场机制的配置方式的选择,又有政府公共政策引导调控方式的选择,政府对此还不能置身事外,放任自流,这是交通公共政策不能“缺位”的问题。在保障交通公共政策实施的同时,如何充分保持市场配置资源的控制力、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最大作用,这又是交通公共政策不能“越位”的问题。

  当然,我们有中央交通主管部门制定大量的交通行业管理规章、制度,不可否认,这些成熟的、体现了交通公共政策的制度,构成了我们省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施行交通公共政策的有利的制度环境因素之一。但也不可否认,我们仍然面临要“到位”、又不能“缺位”和不能“越位”的课题,需要把握好市场机制与交通公共政策相结合之最佳点。

  (二)交通公共政策的制度基础

  1.公共政策的制度基础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施行,是以一定的制度环境为基础的。公共政策的制度基础,可以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和较为微观的角度两方面来理解。宏观上,主要是社会制度构成公共政策的最基本的制度基础;微观上,各种信息资源是公共政策的具体制度基础。

  首先,从宏观的角度,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是公共政策的基本制度基础。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是最为直接的,并往往是决定性的影响。政府是国家法定的公权力主体,就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主体。而公共政策的主体就是国家政府及其授权机关,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政治制度就是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施行的制度。历来在发达国家中,公共政策在经济领域里的比重是占第一位的,从这个意义上,在相当的程度上也可以说经济制度也就是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施行的制度。国家财政制定和施行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是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是公共政策不可缺少的制度基础之一。其他的如文化的、教育的、思想的制度等等,均对公共政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其次,从微观的角度,信息资源是公共政策重要的制度基础。在现代社会里,信息资源日益重要,被看作是国家资源,是体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的资源。从狭义看,信息资源是有序化的信息集合,从广义看,信息资源是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生产者三大要素的集合。各种信息的采集、加工、归纳、积累和运用,为公共政策提供了最为具体的制度基础。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和施行的整个过程,从调研、咨询、分析、决策到出台施行,无一不需要利用信息资源。众多的企业、事业和各种形式的经济实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对政府各方面公共政策的形成,构成了具体的制度基础。其中,来自这些单位的财务会计信息,也毫不例外地促成了政府各方面公共政策的形成。

  2.交通公共政策的制度基础

  交通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施行,同样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信息制度的基础。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给予了交通公共政策的宏观制度基础,信息资源给予了交通公共政策的具体制度基础。其中,交通行业的各种企业事业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来自交通行业的各种经济实体的财务会计信息,是构成交通公共政策两大制度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不再赘述,后两大问题再详细说明。

  (三)交通公共政策的运行机制

  1.公共政策的运行机制

  所谓机制,原是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或者是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机制的概念运用到经济学中,指经济过程的总体功能需要依赖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良好并充分发挥其相互作用来产生。从系统理论角度看,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整合后发挥的总功能,远远超过了各子系统简单相加的功能,就是由于系统各个子系统相互关系之间的机制好。反之,则系统各个子系统相互关系之间的机制差,势必影响整个系统的总体功能。

  公共政策的运行过程,包括公共政策的问题分析、政策设计、政策施行、政策评估及其政策调整的全过程。公共政策是一个总系统,则问题分析、政策设计、政策施行、政策评估及其政策调整,都是它的各个子系统。当然,各个子系统还可以细化为更多的子系统。公共政策的分析、设计、施行、评估和调整,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就是公共政策的运行机制。如何使公共政策有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归结起来,就是只有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采取运用多种科学的方法,才能够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2.交通公共政策的运行机制

  交通公共政策的运行机制,仍然是一个公共政策的分析、设计、施行、评估和调整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过程。在问题分析的阶段,要勤于调查研究,善于发现问题,工于实证分析,为政策设计奠定客观基础。在政策设计阶段,针对实际问题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立足于执政为民,关注弱势群体,精细地进行规范化与可行性分析,以便可以得出比较合乎实际的设计方案。在政策施行阶段,要以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员、以高度负责的行政效能组织实施,充分体察政策对象的各种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行政的自由裁量权,细心收集各种政策效应情况,为评估积累实际素材。在评估和调整的阶段,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实施政策的过程、对政策的效果、对政策的影响等方面,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政策实施前后对比分析,以确定政策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性,并对政策的续行、修正或终止作出判断。

  三、交通财会管理系统在交通公共政策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与重要作用

  (一)交通财会管理系统在交通公共政策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1.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趋势

  当今中国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纳入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范围,而且纳入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具有经济、政治意义的大事。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具体包括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凡能纳入预算的都要纳入预算管理。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和对或有负债的有效监控。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进一步明确要深化财政、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要求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再次明确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提出了“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调整和规范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间的收支关系,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除了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外,还要“实施燃油税”。对此,我市财政将扩大部门预算实施范围,进一步推行国库集中收付改革。随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不断深化改革,交通财会管理系统也将进一步发生深刻的变化。

  2.交通财会管理系统将进一步强化其在交通公共政策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前面提到的交通公共政策的两大制度基础,一是交通行业的各种企业事业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二是来自交通行业的各种经济实体的财务会计信息,在交通财会管理系统中均有涵盖。交通行业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是国家财政管理体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等项改革,除了现金上缴拨付方向发生改变外,基本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财务会计信息仍旧来自交通行业的各种企业事业实体。不仅如此,而且会使交通财会管理系统与国家财政管理系统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至于成为国家财政管理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不会削弱交通财会管理系统的基础地位,而且会更进一步地强化交通财会管理系统在交通公共政策体系中的制度基础地位。

  (二)交通财会管理系统对交通公共政策运行的重要作用

  前所述及,交通公共政策要遵循政府制定施行公共政策的作用规律,既要“到位”,又不能“缺位”,还不能“越位”。交通公共政策的作用,仍然有一个公共政策的分析、设计、施行、评估和调整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对此,交通财会管理系统仍然有着重要作用。

  1.交通财会管理系统:交通公共政策运行的重要信号源

  任何一类财会管理,都是以会计核算活动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活动从原始经济活动记录到会计凭证、会计账册到会计报表财务报告,反映出有关行业经济活动、管理活动的综合性会计信息。交通财会管理系统也不例外。这些交通行业的会计信息被政府的交通行业主管部门及其执法的事业单位所掌握、所熟知,而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即社会公众,则并未掌握和熟知。换一句话说,交通行业主管和行政管理相对人双方处于不对称的信息状态之中。

  按照信息经济学原理,非对称的信息势必会带来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甚至畸形,以至于不能形成帕累托最优的状态。人们通过什么来衡量交通公共政策运行的优劣,可以让信号传递来完成这样的任务。政府交通公共管理及其公共政策业绩怎样,有些是看得见的、公之于众的硬件建设,有些则是看不见的软件建设。这一部分“软”的非对称的信息,可以依赖信号传递的方式,使社会公众了解交通公共管理及其公共政策的执行优劣。例如,审计部门对交通建设资金的审计信息披露,审计部门对公路水路运输管理的审计信息披露,审计部门对公路养护资金的审计信息披露,都是社会公众了解交通公共政策的运行状况的重要的有效信号。

  2.交通财会管理系统:交通公共政策作用的利益反映与调节器

  今年初,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协调利益关系。交通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是各级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及其委托执法机关,调节目标就是涉及交通运输和交通建设的社会公共利益分配。从这点来看,交通公共政策运行作用的好坏优劣,直接关系到协调利益关系的好坏优劣。

  交通财会管理系统,具有一部分社会利益分配的执行、反映和监督的功能。社会利益分配的执行,如交通规费收入的征收、工资收入的实施、各项管理经费的预算分拨和交通建设资本金的预算拨款等。社会利益分配的反映,如交通规费收入的核算、工资收入实施的核算、各项管理经费支出的核算和交通建设资本金拨款的核算。社会利益分配的监督,如交通规费收入的检查审计和决算审查、工资收入实施的检查审计和决算审查、各项管理经费支出的检查、审计和决算审查,交通建设资本金拨款使用的检查、审计和决算审查。从交通财会管理过程中,将会获得很多涉及到社会公众利益的直接或者间接的会计信息,对交通公共政策的分析、设计、施行、评估和调整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过程,无一不具有极大的关系。交通公共政策的整个运行行为,最终以价值形态融汇入交通财会管理过程中,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交通财会管理系统等于是交通公共政策作用的利益反映与调节器。(收稿日期:2006-03-02)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762—770页《论政策》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

  [2]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9日签署国务院第376号令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新华社北京2003年5月12日电。

  [3] 顾建光。公共政策分析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4] 陈庆云,戈世平,张孝德主编。现代公共政策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5] 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6]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通知

  [7]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8] 汪平。财务理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9] 陆正飞,王化成,宋献中。当代财务管理主流[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作者简介] 禹培文,男,1948年出生,大学本科,高级会计师,现任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助理巡视员。1972年起从事交通财会工作至今,曾任重庆市交通局、重庆市交通委员会财务处副处长、处长。1995年,任重庆市交通会计学会会长至今。论文《交通建设资本金运行系统论》获1996年四川省第七次会计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论交通建设的财务结构与资本结构及其政策研究》获2001年新世纪第一届中国交通运输业财务与会计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三等奖;《交通基础设施资源配置的公共政策选择和执行》获新世纪第三届中国交通运输业财务与会计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