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国产手机生死劫

2006-8-9 19:56 《新财经》·黎冲森 【 】【打印】【我要纠错

  曾经风光无限的国产手机企业如今笑不出来了。从去年开始,国产手机行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无论市场份额还是经营业绩均大幅下滑,国产手机的“寒冬”已经到来。然而,我国手机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与国产手机的窘境形成了强烈反差。蓬勃的市场却难以“养活”我们的企业,症结何在?病了的不是市场,而是尚显幼稚的国内手机企业。

  先看两组利好数据:

  据信息产业部预计,2006年国内新增移动电话用户4800万户左右,手机更新率由2005年的30%~40%提高到40%~50%.

  据国家发改委资料显示,1999~2002年累计产销手机3亿部,出口创汇140亿美元;2003年手机产量1.8亿部,出口9500万部,创汇74亿美元;2004年产量达2.4亿部,出口1.46亿部。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05年出口2.28亿部,创汇206.35亿美元。信息产业部预计,2006年手机产量将达3.4亿部,其中出口2.5亿部。

  从上述数据看,谁也不能否认国产手机在国内外两个市场表现出的蓬勃发展态势。但是,当深究国产手机厂商的具体运营时,我们不得不为其前程捏把汗。

  发展轨迹:从火暴到挣扎

  经过不到二十年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生产基地。回首这段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发现市场演化的轨迹。

  国产市场占有率由加速上升转为快速下滑。其中有三个关键年份:1999年、2002年和2004年。

  上世纪80年代末,国外手机品牌开始进入中国市场,1998年以前,国内手机市场基本由这些洋品牌掌控。1999年,国产手机品牌开始起步。据有关统计显示,1999~2000年,十几家国产品牌在国内手机市场的占有率仅为5%左右。

  国产手机品牌发展迅猛,截至2001年底,市场占有率达到14.13%.到2002年底,这一数字更是飙升到30%.当时,国产手机的代表波导像“战斗机”一样,迅速跻身市场三甲,成功实现了对国外品牌垄断格局的突围。与此同时,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态势,1998~2002年,手机用户分别为4330万、8453万、1.45亿、 2.66亿。到2002年底,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但到2004年,国产手机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却开始下降。到2005年,出现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利润急剧下滑,生存环境加剧恶化。2005年上半年,曾经风光无限的波导股份、东方通信等上市公司还发出了预亏公告。国产手机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从2004年的48.1%,下降到2005年的38%.

  手机市场不断洗牌,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由国外品牌独揽格局变为国内外品牌分化与整合的市场局面。

  尽管国外品牌仍具有市场主导性,但其整体出现相对弱化趋势,国外品牌阵营开始出现两极分化,诺基亚、摩托罗拉仍牢牢控制市场,而以三菱、东芝、松下等品牌为代表的日系手机却在竞争中处于下风,甚至退出了中国市场。国产品牌也一样,联想等后起之秀开始站稳脚跟,波导、TCL等原来的强势品牌出现疲软,科健、熊猫甚至已经走向消亡。

  国产品牌在利润链中难以扭转不利局面。品牌美誉度和分销环节依然是利润的主要支撑点。国内企业在核心技术和品牌知名度方面缺乏竞争力,要进入利润丰厚的高端市场显得很吃力。产品的个性化及功能只能追着国外品牌跑,导致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昔日,国内手机厂商曾以本土、低价和营销网络三大优势而自豪。由于土生土长熟悉国情,国内手机一度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而国外品牌作为“外来的和尚”,要真正适应中国市场需要较长的磨合期,甚至很难修成正果。但现在,在与国外品牌进行角力时,我们的看家法宝——本土、低价和营销网络已经不再灵光,早已不是什么制胜的武器,优势荡然无存。

  面对现实:国产手机三大症结

  国产手机为何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国内手机厂商处境艰难,如何重振雄风令人深思。

  产品结构劣势

  尽管现在部分国产手机品牌竭力进军高端市场,但步履艰难收效甚微。从总体上看,国产手机仍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利润率非常低。

  即使在中低端产品上,国产手机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成本压力。据有关资料显示,国产手机综合成本约占手机售价的60%~70%,而国外品牌的中低端手机只占50%左右,高端手机则更低。另外,国内厂商还有库存对成本形成的压力。

  二是国外品牌的竞争。价格战原来似乎是国产品牌争夺市场的法宝,但现在,国外品牌对降价策略也能运用自如。 2003年和2004年,洋品牌对中低端市场多次发动价格战,在它们的猛烈攻击下,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快速缩水,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部分国产品牌厂商甚至已经崩盘。

  三是行业价格下沉和利润锐减。随着手机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价格和行业利润总体同步下降是大势所趋,恶性价格竞争更加速了这一进程。目前, 大部分国产手机销量在下降,利润空间也不断被压缩,甚至还可能出现零利润。国内品牌利用降价来刺激市场的空间已经消失。

  四是进攻高端市场受挫。如波导手机,受中低端品牌形象和利润压力所迫,试图走出“农村包围城市”的低端市场,曾推出过数款高端产品,并加大力度进攻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加大手机外观等技术的研发力度,以期在高端市场抢得更多份额,但结果并没有如其所愿。奥克斯也曾宣称斥资10亿元进入移动通讯设备领域,并要从高端市场入手,生产高中端手机,但结果却是兵败如山倒。看来,国产品牌要真正在高端市场有实质性突破并非易事。

  渠道无优势

  营销制胜一直是国产手机品牌的市场“撒手锏”,但从目前市场情况看,这个“撒手锏”却不那么管用了。国产手机厂商集体陷入了营销困惑,处境尴尬。

  首先,国产手机产品自身的优势在哪?应该说,与国外同行相比,国产手机产品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手机产品个性化、时尚化的趋势明显,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国产手机厂商受技术瓶颈制约,只能被洋品牌“牵着鼻子走”,甚至连跟风都显得吃力。目前,手机行业竞争态势已从产品战、战略战、概念战升级为价值战,凭某款产品或某个概念“打天下”已变得越来越困难。

  其次,国产手机价格还有多大降价空间?国产手机处于产品链的中低端,经过“无数次”的价格战后,利润已经越来越薄,已经失去了进行价格战的资本。继续打价格战,对大多数国产手机生产商来说将是“亏本的买卖”,无异于壮士断臂。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退出市场。

  再次,国产手机还有什么促销“绝招”没用?降价、概念、事件等形形色色的正招、怪招、歪招几乎被手机企业玩了个遍,宣传的投入不少,但收效已大不如前。2003年,熊猫手机曾以1亿元夺取中央电视台广告标王,然而短短几年过后,熊猫手机却在市场上销声匿迹。在一个成熟市场上,制造噱头吸引眼球注定是花钱“打水漂”。

  最后,国产手机的“渠道之宝”还灵不灵?最早,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国外品牌主要依靠代理制,实行从全国一级代理到区域、省级代理,渠道相对简单。这种渠道模式为后来国内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生存空间。2000年,波导、TCL等国产品牌抢占市场的法宝之一,便是凭借自建渠道的优势在短时间内深入全国县级市场。

  国外品牌在发现自身的渠道问题后,也开始学习国产品牌进行渠道变革。2002年,诺基亚、摩托罗拉等手机大鳄开始减少全国代理和省级代理,下移渠道,甚至加强对乡镇等农村市场的渗透。在渠道日益细分化、扁平化和同质化的背景下,国产手机品牌原有的渠道优势已经失去。

  国产手机品牌要想走出营销困境,只有重新进行产业链的布局,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才有可能在市场角逐中免遭淘汰。

  自主创新瓶颈

  国内很多企业涉足手机行业之前,根本不掌握关键技术,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一个行业如果发展迅猛,强大的赚钱效应必然会吸引社会资金的流入,加速该行业的发展。但同时,其他行业“一窝蜂”地进入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在行业趋于成熟时,技术瓶颈将是后进入企业的致命弱点。这在DVD和汽等领域均有例证。手机行业也是如此,国产手机厂商认为买入几条生产线就能“坐地生财”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很多国产手机厂商至今还在做贴牌生产,依然没有掌控手机芯片等核心技术,这种情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以市场换技术”的初衷是良好的,但市场已经发育得很好了,技术却没有换来,这是国产手机的悲哀。目前,国产手机同质化严重,并且面临专利危机。对出口带来的知识产权纠纷问题,有厂商通过采购国外专利技术方式去避免诉讼风险,但这不能摆脱国产手机发展长期受制于人的窘境。有部分厂商虽然申请了少数专利,但仅限于手机外观方面,没有核心要素。

  手机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国内手机厂商最终要走覆盖高中低端的多层次市场路线,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而要使这条路线的真正畅通,必须走自主研发和创新之路,必须拥有创新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否则产品竞争力很难得到真正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