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路径分析

2006-9-20 19:4 《会计之友》·潘上永 金健文 【 】【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在中国企业因包括会计在内的诸多问题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之际,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之路明显加快。本文就IAS/IFRS的艰难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的会计准则趋同之路作了深入探讨。

  一、IAS/IFRS的发展路径

  1973年英国成立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旨在制定全球通用的国际会计准则。到2001年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时,共颁布了41项IAS和24项解释公告。然而,其近30年的劳动成果却面临着不被采用的窘境。因为IASC是民间机构,对各国执行IAS并没有强制约束力。所以,它只得要求成员机构所在国率先遵守,但不少成员机构所在国仍未认真执行这一要求。其原因一是有些国家的准则由政府制定,政府未形成将准则制定权让位于民间的思想;二是如果一个国家接受(尤其是完全接受)它,准则制定机构将面临着解散的风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IASC/IASB进行了不懈地努力,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准则包容

  IASC准则几乎包容了各国会计实务,在许多会计问题的处理上允许存在多种备选方案。

  (二)寻求支持

  与IOSCO达成制定核心准则的协定,并鼓励IOSCO成员在跨境发行中根据IFRS编制财务报表,得到欧盟成员国率先按照IAS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示范;世界银行也要求申请贷款支持的国家必须采用IAS;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表示支持IAS的同时,还希望能帮助IASC推广应用准则和监督准则的执行。

  (三)全球推介

  利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的有利形势大力推广IAS.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2年的安然事件等公司丑闻,使全世界认识到规范会计信息的重要性。经济全球化、尤其是公司跨国经营浪潮的涌现,使全世界认识到制定一套全球通用的会计准则能大大节约交易费用。IASC借机极力推崇:将其制定的IAS作为全球通用准则的蓝本。为此,IASB不断在全球介绍该准则。

  (四)应对美国

  正当IASC大力推广其IAS时,美国以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为借口,对IASC发难,试图用美国的会计准则作为国际通用会计准则的蓝本。目的是使美国的会计公司业务范围向全球扩展,使美国主宰全球会计教育市场,吸引外国公司到美国证券市场上市等等。对此,IASC一方面极力完善准则,另一方面积极与美国进行协调。(汪祥耀 刘宁军,2003)

  (五)体面妥协

  由于一些国家采纳了IAS,这些国家的公司到美国上市,就要对其会计报告按美国的会计准则进行调整,影响了美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吸引力,因会计准则问题引发了美国资本市场的萧条;加上美国准则代替全球通用准则的希望破灭,美国只好寻找其他途径,极力要求IASC进行改组,以求主导IFRS;2001年IASC顺势而为,改组为IASB,使美国在其中占据了相当多的席位。

  (六)严格要求

  在获得国际权威组织的明确支持后,IASC/IASB对采用IAS/IFRS表明了苛刻的态度。明确表示:如果一个国家声称采用的是国际会计准则,那么它必须保证采用全部准则,否则,就不能算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2004年9月在布鲁塞尔,IASB主席针对欧盟就IFRS的应用发表了书面声明。他强调,尽管IASB认识到欧盟认可所有IASB准则所面临的挑战,但是对IASB准则的部分批准采用,将面临破坏准则内在完整性和一致性的风险,并将使得准则的一致运用面临更多的困难,由此可见IASB态度的强硬。

  (七)改进准则

  2003年12中旬,IASB正式发布了改进项目下的13项准则。改进项目的完成,使得IASB实现了制订高质量准则的承诺;还对那些计划从2005年开始采用IFRS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澳大利亚和欧盟,给予一定的准备时间,减少实施过渡的难度;在改进IAS的同时,还积极制定新的IFRS.

  (八)取悦强者

  IASB深知:IAS/IFRS要得到全球认同,必须有强势集团率先示范,所以,无论是IAS的修订,还是IFRS的制定,都是建立在发达资本市场的环境上。IASB近几年来一方面为适应欧盟2005年在合并会计报表中全面运用IAS/IFRS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与美国开展了大量的协调工作。

  IASB虽然无权强制一个国家接受IAS/IFRS,但从发展趋势看,IAS/IFRS的采用必将经历从自愿制到准入制的过渡。在IASB积极寻求国际认同的初始阶段不积极加入,那么当其发展成为全球权威的会计组织,IFRS成为全球会计公约时,再想取得准入资格可能就要付出很大代价。中国加入WTO的历程就是证明。正是基于这一考虑,许多国家纷纷与IFRS趋同。

  当然,IAS/IFRS本身还存在着很多缺陷,如何满足各方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要求,是摆在它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金融工具准则就是近几年遇到的棘手问题之一。IASB本身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也存在着急于求成、脱离实际、技术不过关等问题。如IFRIC3(排放权准则)于2004年12月发布、2005年2月修订、2005年6月撤销,这对IASB的信誉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使咨询委员会成员的工作能力、知识水平都受到一定的怀疑。

  二、世界各国与IAS/IFRSR的趋同:大势所趋

  欧盟要求其上市公司从2005年1月1日起按IFSR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欧洲委员会新任负责境内市场和服务的委员查理·麦克里维,早在2004年12月就强调了IFRS对该统一市场的重要性,指出IFRS对于实现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是重要的一步。在过渡期,欧盟为了消除先行一步的不利影响推行了一种叫做“等价标准”的变通方法,即选定美、日、加会计标准作为IFRS的等价标准。

  2004年9月,SEC首席会计师唐纳德·尼科尔森说,如果IASB能够继续保持目前的独立地位并制定和发布高质量会计准则,而且能够形成一套良好的程序,SEC将来有一定可能取消在美国资本市场筹资必须按美国准则编制会计报告的规定。此举大大推动了IFRS在国际上的采用。2005年1月,他又提到,SEC可能适当放松对使用IFRS的境外上市申请者的要求,从目前要求按照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调整前3年的会计报表,减为按照公认美国会计原则调整前2年的会计报表。2004年11月,FASB发布的《FASB公告第151号——存货成本》,其中的一些规定就采用了与IAS2中类似的措辞。这表明,《公告第151号》的发布是FASB努力提高跨国财务报告可比性的举措,也是FASB与IASB通力合作,以实现一套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重要步骤。

  除欧盟、美国这两大团体外,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也在纷纷走国家趋同之路。俄罗斯的公司虽然目前实行俄、美和国际多准则制度,但2004年就要求具有子公司的本国公司按IFRS编制财务报告,要求采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公司于2008年采用IFRS;英国2004年12月2日发布了5项IFRS趋同的英国财务报告准则(FRS),并且对IAS39全盘接受,而非有保留地采用;新西兰几乎照搬IFRS;乌拉圭要求所有上市公司自2004年6月1日起的会计年度必须采用IFRS;爱尔兰2004年3月15日通过立法,允许所有爱尔兰公司在其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中使用IFRS;意大利则分类采用IFRS:一是上市公司合并财务报表自2005年起强制实施IFRS,单独财务报表自2006年起强制实施IFRS,且允许提前采用;二是保险公司,其合并财务报表自2005年起强制实施IFRS,不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上市保险公司的单独财务报表自2006年起强制实施IFRS,并且不允许提前采用;三是上述公司的子公司或联营公司,以及其他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公司,其单独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自2005年起可选择实施IFRS;加拿大公众公司将在5年后废止加拿大会计准则,公众公司转向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即在预计5年的过渡期内使加拿大会计准则与IFRS趋同,过渡期结束之后废止加拿大会计准则,同时也允许选择美国会计准则。

  三、中国会计准则:从特色化到国际趋同

  2000年12月,财政部在介绍、宣传《企业会计制度》时,重点突出了中国特色问题,时任财政部会计司司长的冯淑萍指出:新的企业会计制度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制定的会计标准,即立足中国国情,制订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会计制度,是新会计制度制定的指导思想。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制定会计准则的环境下,我国却制定出不同于会计准则的会计制度,是中国会计特色化的体现。中国证监会立即对此做出反应,以“国际化”为辩解理由,首席会计师张卫国(2001年)指出:“面对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全球化,为适应进一步开放的需要,降低参与全球经济的成本,要在兼顾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的前提下,加快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国际化的速度。”周小川主席也曾指出:不要将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环境的东西作为中国特色保留,而应该更多地参考国际经验,更多地向国际标准靠拢。证监会认为制定新的企业会计制度是不合时宜的,是违背中国会计向国际化接轨的行为。面对国内“特色化”与“国际化”之争,财政部后来也不再强调“中国特色”,指出:我国现有的会计制度和准则已基本实现国际化,会计标准的制定是采用制度和准则,已基本实现国际化。

  会计国际化就是为了统一确定对公司企业的财务评价标准,世界各国采用不同的会计准则不仅影响跨国公司的发展、增加跨国融资的成本,也不利全球资本市场的发展。上个世纪德国奔驰公司准备在美国上市,其财务报表按德国会计准则编制盈利1.68亿美元,但按美国会计准则计算却变成10亿美元的亏损,奔驰公司最后因此放弃了在美国上市(张连起,2005);中国的东贝B股2002年按中国准则报告的净收益为110万RMB,如果按IAS/IFRS调整,则净收益有608万元RMB;ST中纺B股2001年末按中国准则编制的净资产为3355万RMB,按IAS/IFRS调整,净资产为-1391万RMB.

  其实,我国会计从80年代初已积极努力地与国际会计趋同,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介绍——1981年,中国会计学会出版《会计研究》;

  (二)参与——1982年,加入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

  (三)借鉴——1985年,财政部发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

  (四)研究——1988年,财政部成立会计准则研究组;

  (五)操作——1992年,发布“两则两制”;

  (六)接近——1993年,发布《股份试点企业会计制度》;

  (七)求助——1993年,请德勤会计公司帮助制定准则;

  (八)入会——1997年,加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观察员);

  (九)组织——1998年,成立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政府组织);

  (十)建制——2000年开始,颁布5项会计制度及专业核算办法;

  (十一)合作——2002年,与日、韩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举行三国会议(刘玉廷,2005);

  (十二)趋同——2006年,“1+38”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

  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布的会计准则是一种应急措施,基本准则的建立是为了与宏观上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第一个具体准则的颁布是为了应付“琼民源事件”引发的会计问题,后来发布的十余项准则是为了应对国有企业上市。此次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楼继伟,2006)“使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实现了实质性趋同,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提升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地位的非常重要的一步。”(戴维·泰迪,2006)

  经过25年的努力,我国会计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会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的过渡,建立了会计准则组织机构和类似于西方国家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会计准则,以及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具体会计准则体系,确立了符合我国会计环境的规则导向的准则制定模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市场发育程度日益加深,我国会计准则体系还将不断完善,所以,会计是市场发展的产物,市场是动态的市场,会计也必将是动态的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