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若干问题研究

2006-9-24 14:27 《中国农业会计》·黄卫红 【 】【打印】【我要纠错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初始环节之一,它是农业经济增长、农村社会进步、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物质基础。本文试图从多层面对我国近年来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状况作出量化分析,并提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农村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

  (一)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迅速增加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相关性来看,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GDP的相关系数为0.7071,属中强度相关关系,这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整个社会投资的比重不高有关,但其对GDP增长的乘数效果还是显而易见的,为我国GDP10年来年递增8%作出了贡献。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中,投资的增加,形成了一些支柱产业。农村基础设施的增加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农村二、三产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反哺农业、支持农业、发展农业的态势,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促进了农业增加值的增长根据1980—2003年23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第一产业增加值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得出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965,表明固定资产投资与农业增加值之间的动态变动存在着高度的相关关系,由此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Y=1735.37+1.928X

  R=0.965其中:Y代表农业增加值。

  X代表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从23年历史数据数学模型看,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0亿元,拉动农业增加值增加19.28亿元。以1978年的价格指数作为基础,中国的农业(含林牧渔业)增加值由1980年1359.4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7341.7亿元,23年间农业增加值整整增加了12倍。

  (三)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根据1980—2003年统计资料,建立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农民收入模型如下:

  Y=217.32+0.29X

  R=0.95其中:Y代表农民收入,X代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从23年平均水平看,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93元。仍以1978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0年的191.3元/人增加到2003年的2622.2元/人,2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增加了12倍。

  (四)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促进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增强通过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农村机电井、节水灌溉机械及农用水泵的数量均有增加,我国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提高。据统计,到2003年全国拥有有效灌溉面积5401万公倾,占有效灌溉面积比重达67%.(五)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有力地拉动了小城镇的发展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推动小城镇的发展,而小城镇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了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态势,缓解了城市严峻的就业压力。据统计,2003年全国乡村从业人员近4.90亿人,其中从事二、三产业人员1.77亿人,占乡村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6.2%,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提高29个百分点。

  二、目前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状况分析

  (一)纵向比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下降态势从绝对数来看,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在逐年增加,由1981年的250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9755亿元,2003年甚至出现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的情况,比上年增长21.1%.但从相对数来看,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比重呈缓慢下降的态势。1992年之前,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及占全社会比重虽有一定的波动,但都维持在25%以上;1992年之后,该比重逐年下滑。2003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比重仅为17.6%,为近年来该项指标的最低值。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的相对比重下降,反映了农村经济地位的相对下降。此外,农村固定资产增长速度也很不稳定,各年相差很多,呈大起大落的状态,有些年份甚至出现负增长,这里有资金匮乏、融资困难等原因,也有投资环境不佳、农业比较利益低下等因素。

  (二)横向比较,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差甚远

  1.东部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2003年东、中、西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为6554亿元、1987亿元、121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0%、8.5%和14.5%.东部地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主要是由于东部沿海省、市掀起了新的投资建设热潮,特别是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加大力度进行技术改造及技术引进,促进企业的技改投资连创新高。

  2.东部地区江苏、山东、浙江等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东部该项比重在30%左右,西部地区则为10%左右,全国拉平后,该比重略低于20%.

  (三)从农村固定资产的产业投向来看,农业比重较低,制造业、服务业比重较高2003年,全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9754.9亿元,其中投向农业1117.3亿元,占11%,制造业达3945.6亿元,占40%;地产业为2038.1亿元,占21%;其余投资则分布在零售、租赁、信息传输、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上。这反映了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崛起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吸纳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大部分,也说明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所引致的农村产业升级,即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化。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投向教育的比重仅为2%,投向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的比重为1%.这意味着教育在农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方面还应尽更多责任。

  (四)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构成及变化特点

  1.自筹资金(无论非农户还是农户)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来源,约占70%;国家资金和国内贷款均不足10%;外资不到1%。

  2.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农户,农户投资比重下降。1998年以来,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一直在5%上下波动,而同期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都在10%以上,2003年更高达20%以上。与此同时,农户投资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1990年的70.6%,降至2003年的32.8%。

  3.东部地区非农户投资增长迅猛。2003年东部地区非农户投资5076亿元,比上年增长40.0%,东部地区农户生产投入人均927元,比上年增长5.5%。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东部地区带动的。

  (五)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特征

  1.农户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人均支出呈逐年上升态势,但增长速度波动较大,1990年人均20.14元,1995年人均62.33元,2000年人均63.91元,2002年人均85.78元,2003年人均101.13元,13年增加4倍多。从绝对数来看,农户人均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支出呈增长趋势,但各年份相差悬殊,1990年到1995年间,人均固定资产支出增加了209%,而1995年到2000年只增加了2.5%。这说明农户投资生产性设备的根基不稳,各种突发因素、意外因素都会削弱或中断农户购买生产设备的积极性,使其中止购置行为。

  2.按用途分类,农户固定资产投资以住宅投资为主,生产设备投资较少,水利投资微乎其微。2003年农户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201.0亿元,其中:住宅投资为1875.1亿元,占59%;生产设备投资为464.8亿元,占15%;水利投资为14.5亿元,占比小于1%;其余投资包括安装工程、非生产设备购置等,约占了25%。

  3.按产业投向划分,农户在农业和制造业上的投资较少,房地产业投资较多,教育投资微乎其微。2003年农户投在农业上的固定资产投资为746.5亿元,占23%;投到采掘、制造业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72.4亿元,占2%;投到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投资为1890亿元,与前述分类数据较为吻合,占比59%;农户投到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上的投资为2.4亿元,占0.07%;农户在教育上投入的固定资产与上述其他项目相比,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数都是最低的,分别为0.6亿元和0.02%,是农户卫生社保投入的三分之一,是房地产投资额的0.03%。

  农户在制造业上投资的低比例意味着农村制造业的投资主要来自非农户,如个体、私营业主,乡镇企业等;农户在教育和房产投资上的巨大反差,说明房产在农户心中的地位远远超越教育,反映了农民追求眼前实惠的小农心理和短浅目光;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不足是可以理解的理性选择,因为农田水利设施属公共产品,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农户能关注且愿意关注的是自己的私域———房屋。

  (六)财政用于农村的投资占比相当低且呈递减趋势建国后,从1952年到1980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财政用于农业方面的支出虽然有一定波动,但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各年平均超过10%。但1985年以后,我国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降到了9%以下,近几年已低于8%。国家支农资金的相对不足,必然影响到国家对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自1978年以来,国家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重不仅相当低,而且逐年递减,1978年为13.4%,1990年为9.98%,1995年为8.42%,2000年为7.75%。2001年地方支持农业支出和农业综合开发支出为358.56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2.73%。这些意味着地方政府对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也相对较低。1998年,国家农业支出较1997年猛然飙升了50%以上,该年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了10.7%,但这是当年国家发生特大洪灾这个突发因素造成的。

  (七)外资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外商对华投资比重过低目前我国利用外资发展农业的水平是相当低的,这意味着外资对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严重不足,农业占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额的比重不到2%,这反映了中国农村投资环境对外商缺乏吸引力,农村的软、硬环境都明显滞后于城市,农村基层政府的办事作风拖沓、市场意识不强;农村基础设施严重匮乏或老化。这些因素阻碍了外商投资中国农业的步伐。

  三、结论和建议

  (一)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必须有较快的增长根据经济学乘数———加速数模型,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应比GDP有更快的增长。若农村经济增长率定位为8%,则要求农村固定资产增长率保持年均10%左右的水平。

  (二)加快经济发展是硬道理东、西部地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所呈现的差异,正是各地区经济实力的写照。一般经济发展快、经济水平高的地区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上的力度相应大一些。

  (三)农业自身的发展面临着窘境应当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有三大去处:农村工业、农民购房、农业自身。从上述对我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投向的观察和分析来看,农村工业和农民购房占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大部分,真正用于农业自身的投资却明显过低。2003年,农业占全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仅为11%。无论是农户还是政府,用于农业支出的比重都很低,乡镇企业和外资更少将资金直接用于农业。农户投资住房的热情远大于购置生产设备。农业面临着产业空心化、边缘化的危险。中国是人口大国,在农业上过于依赖进口,容易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受制于他国。

  (四)寻找我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突破口———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可以起到促进农业发展和吸引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的双重作用。农村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通水、通路、通电等工程,这些项目均有极强的外部性,属公共产品的范畴,理应由政府提供。一旦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会激发其他投资主体投资农业、农村的热情。随着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不断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将日益完善,广大农民会因为农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加强而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企业会因为通水、通电所带来的便利增加在农村进一步创业;外商也会随着农村投资环境改善而加大农村和农业的投入。所以,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所引发的联带效应,以及对其他投资主体所带来的心理暗示,是不可估量的。

  (作者单位:广东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