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总感觉到 商业中有一种无力感,觉得自己被环境、现实限制住,而实际上限制住自己的,正是在成长过程中烙印于内心深处的许多无形制约。人们需要一种力量,需要一种爆发力来突破局限。这种爆发力源于心灵与思维,源于他们的见地。
商业充满了传奇。
我们看到20多年前每天上班撞钟的柳传志,今天成为驰名中外的企业家,而且在花甲之年成功转型,从卖产品到制作好公司。在他的麾下,新人不断涌现。杨元庆、郭为、朱力南、赵令欢、陈国栋、陈绍鹏,等等;这些领军人物谈吐、视野、思维都进入了一定层次。柳传志跳出具体事务,关照着多个产业,把精专的人物放在了第一线,他则在轻松自在之中,游走于各大论坛,一边宣传品牌,一边接受掌声和欢呼。他的工作重心转向了品牌推广,甚至他自己都成了自信和可靠的品牌。
我们也看到娃哈哈的宗庆后,企业规模已经几十个亿了,但是依然集总经理、副总经理、董事长于一身。一个人的世界很孤单,他权力无边,同时也劳累无边。宗庆后身边到处充斥着背叛与算计,跟随他打拼多年的人都显露出不可信的品质,他怎么去相信只是奔着功名利禄来“侍奉”的人呢?他不得不把一切运作统揽于一身。宗庆后成为自身能力的奴隶,把自己全面卷入奋斗之中。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公司内部人斗,与合作伙伴斗,与达能斗。在战斗中,他感觉到了充实与激情的焕发,他感觉到了力量,以及对力量的迫切需要。
同样是第一代企业家,公司成长了,一个是孤家寡人独撑局面,一个则是后继不断挑起大梁。两种轨迹,同样源于他们对人性的深刻把握。他们内在的心态和见地,形成了他们全然不同的判断力。
柳传志对人性至察而心通明,始终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团队能做什么。宗庆后对人性至察而心不明。表现出来,就是多疑于物,而不通透,没法对人作出正向判断,只好自己独手擎天。而柳传志则没有因为个别的背叛而对一般的人性失去信心。对人性的那一抹灵明,使他善于择人任职。他不以人的现有能力框定一个人的潜力,善于把一时看上去还不能独挑大梁的人,培养成可以独挑大梁的高手。
柳传志深知,一个人需要通过接触世界来提高判断力。为了培养杨元庆和郭为,当年他宁肯牺牲一些企业发展的短期利益,把完整的集团一拆为二,为的是让老虎有一个摔打的空间。他时刻关注他们的情势,该给翅膀的时候给翅膀,该给权力的时候给权力,该给股权的时候给股权。一个企业成长起来了,一支管理团队也随之成长起来。公司因此步入持续经营。
柳传志与宗庆后是同一代人,为什么都是成功的企业家,生活势态却截然相反?这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他们的出身、人脉,还是他们观察和分析世界的基本观念?我们该更倾向于后者,见地使他们卓而不同。
人的一生,大概经历三个阶段:“你应”、“我要”、“我是”。从小我们就习惯了“你应这样”、“你应那样”的训导。后来,我们跌跌撞撞长大。对各种各样的“你应”,反感而抵抗,渐渐地把“你应”转变成了“我要”。这个主词和动词的转变,显示了一种自主的意识。
当“你应”和“我要”自然地糅合在了一起,成为一个人的习惯,成为一个人的呼吸和饮食,他会形成一系列该不该做的独立判断,渐渐成了“我是”。这个 “我是”的见地,决定了人生的不同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