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海外经商缘何步履维艰

2007-11-12 15:22 《新财经》·罗 薇 【 】【打印】【我要纠错

  改革开放后,赴海外经商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所面对的商业歧视,甚至是冲突,受到广泛关注从法国的巴黎,到西班牙的马德里,从俄罗斯的莫斯科,到印尼的雅加达,无论是专门针对华人的骚乱,还是全社会爆发的集体混乱,几乎一有风吹草动,都会波及到中国人,涉及到中国货。

  “今天,如果让十个中国人居住在这里,明天就会有数以百计的中国人朝这里涌来”,“中国人太能干了,把我们的就业机会都抢走了”,“你们的商品太厉害了,要是把我打垮了怎么办?你们高抬贵手吧”。种种担心让海外经商的中国人成了众矢之的。

  这种抵制并非发生在一个地方、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国家,几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全球效应”。

  小聪明毁了自己的招牌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温州人孙春毅就辞职下海了,跑到匈牙利做起了贸易。当时,他把五个品种的温州鞋各发了一个货柜,结果刚刚在布达佩斯落地就销售一空。多年以后,他仍然很怀念那个“黄金时代”。“钱太好赚了,只要看到中国货,就不是选择,而是抢购”。

  这让不少中国人看到了经济互补中存在的商机。“只要出国就能暴富”,一大批怀揣着财富憧憬的中国人涌向世界各地,这让更多的外国人体会到了中国商品的丰富和廉价。

  但好日子没有持续多久。随着伪劣商品不断浮出水面,中国货的形象急转直下。尽管价格低廉的中国商品仍然是外国人的首选,但却彻底沦落为“地摊货”。

  一个长年在海外经商的中国人抱怨,“有些商人在经商过程中爱耍小聪明,卖假货、水货。市场环境都被他们破坏了,殃及了我们这些正经做生意的人。”

  前不久,记者的一个朋友从国外旅游回来,买了一箱当地特产的果酒。可回家后才发现,竟然被开店的女同胞“宰”了。不仅数量少了两瓶,连酒也是过期的。

  “我现在想不起那家店的名字了,因为没有收据,塑料购物袋上没有任何标识。当时,女店主自称离国多年,做生意不容易。我还以‘同胞’自居,嘘寒问暖,让她有空回北京来玩儿。”说到这些,他自己都觉得好笑。

  不知道这家小店是不是连当地的消费者也欺骗。不难发现,中国人在国外的生意大不如前。

  懂得分享利益

  中国商人的出现,让海外本地商家竞争力受损,当地人失去了很多商业和就业机会。

  中国人经商的确很强势,从生产到物流,再到销售,几乎所有的产业环节都自己包办。他们在别国求生存,却很少让人家分享商业利益。

  金力伟是做地板生意的,在巴西买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经营着两家木材厂。由于身处敏感的资源性行业,对于如何与当地人相处,金力伟感触颇深。“一个是要分享,一个是要自律。你要把利益让给人家一点,哪怕亏一点钱,不能让人觉得你是唯利是图的奸商,拿了钱就跑。”

  金力伟能体会到这一点,源于他朋友的前车之鉴。他朋友比金力伟早两年到巴西经商,在当地销售中国鞋。他到巴西之前,在广州开了一个鞋厂。考虑到运输成本问题,他把鞋厂转移到了巴西。由于价格低廉,样式也不错,他的鞋在巴西卖得很火。久而久之,当地原产鞋销量大减,许多鞋厂倒闭关张。一大批当地工人失去了原有的稳定工作。

  生意上的蒸蒸日上并没有让他高兴太久,随之而来的是天天在他鞋厂门口围堵的人群。到最后,他的生意也坚持不下去了,不得不回国。

  类似这样的事情不止在金力伟的一个朋友身上发生。看到他们的遭遇,金力伟感受到,生意人尽管要以赚钱为目的,但如果独享其成,恐怕什么也赚不到。

  现在,像金力伟这样的中国海外商人越来越多。他们意识到,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融入当地文化,才能生存下去。利益分享必须要付出成本。

  中国投资协会人士告诉记者,“华商往往过分计较得失,没有考虑到企业的社会责任。海外媒体经常出现反映华商不良行为的报道,这在当地积累了许多矛盾。海外华商应增加教育资助和公益广告等方面的投入,这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海外华商需要团结互助

  不久前,西班牙埃尔切鞋城发生针对当地中国鞋商的游行示威,还放火烧掉了中国鞋商的两个仓库和一辆卡车。在欧洲、非洲和亚洲一些国家,也都相继发生过中国商店和工厂被驱赶和攻击的事件。

  商务部研究所的研究员告诉记者,“摩洛哥移民和土耳其移民在欧洲也是少数族群,但他们非常善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取权益。所在国当政者在竞选中也不敢轻视他们的能量,为了争选票,政策上自然要对他们有所照顾。”

  “相比之下,欧洲华人由于文化传统的原因,性格普遍谦和低调,信奉‘夹着尾巴做人’,忙于赚钱,不问政治,更少团结起来。这更使自己处于一个弱势群体的地位。

  一百多年前,中国人海外经商带有浓郁的商会和同乡会色彩。而现在,中国人到海外经商既不是西方老牌列强那种军事大炮加商业贸易的方式,也不像现代美国这样,用好莱坞电影、可口可乐、三明治和牛仔裤等“美国文化”先导于商业、商品的方式,仅仅依靠大使馆和国内外相关法律手段,难免成为在大海中随波逐流的舢板。

  该研究员建议,“除了依靠大使馆和当地政府,海外华商要改变过去只会低头做生意的简单形式,重新组织起华人的社团组织,增强内部联系,避免各自为阵,甚至相互拆台。除此之外,海外华商应打破国营和个体工商业者的界限,联合起来进行物价协商,避免出现自己内部恶性竞争的情况。否则,最后倒霉的还是中国人自己。应该依靠工商业协调组织机构,统一制定中国商品在外国市场上的营销价格,避免价格过低,造成外国工商业者的‘排外’和‘闭关自守’。”

  俄罗斯经商的艰辛

  孟凡是记者的邻居,一年前刚从俄罗斯回来。虽然在当地的生意还不错,但他还是选择了回国。

  “我们在俄罗斯做买卖的地方就在大篷车。当地的冬天很冷,不让我们用电,只有一部电话,真的是太艰苦了。”

  “工作环境的恶劣还能承受,精神上笼罩的紧张气氛每时每刻压抑着我。‘阿蒙’(当地黑社会)这个词是我最怕听到的,只要一喊‘阿蒙’来了就要赶快关张锁门,一旦让‘阿蒙’进来翻钱,一天就白干了。”

  “现在俄罗斯的中国人太多了,自己人之间经常为了抢生意打架,俄罗斯政府还扣货,真是有些不堪重负。”

  “现在,留在俄罗斯的中国人基本都是农村人,虽然做生意的环境不好,但也比在家种地强多了。”

  在孟凡看来,如果中国人自己互相恶斗的局面不改变,他是不再考虑去俄罗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