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征服世界联想突破惯性思维正当时

2007-10-17 9:26 《新财经》·王育琨 【 】【打印】【我要纠错

  全球PC格局突变

  8月27日,宏基突然对外宣布,以7.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电脑第四大PC制造商Gateway.同时,Gateway宣称,将动用优先购买权,从华裔商人、Gateway大股东许立信手里接盘Packard Bell(欧洲第三大个人电脑厂商)。

  此前的8月7、8日,联想集团与许立信分别对外宣称,双方达成并购备忘录,已经切入“排他性谈判”。据分析师估计,许立信出卖公司的价格在3?8亿美元。

  许立信一手挑起两家中国公司竞购抬价,自己则坐收渔利,可谓聪明至极。如果联想对Packard Bell势在必得,势必继续抬高报价。财大气粗的联想集团,很有可能跟着许立信的设计走,抢下宏基并不十分想要的PackardBell. Packard Bell对联想很重要,许立信算准了这一点。

  联想的国际化资本与国际化的经营团队,带来了经营理念与企业观念上的变化。

  我们能够发现,主政联想集团两年时间,杨元庆的视野发生了若干积极变化,杨元庆本人也多了几分清醒:“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并不是联想刻意追求的目标;联想希望给投资人带来丰厚的回报,给消费者带来好的产品。”

  看来,在杨元庆的思想中,做大做强的规模诱惑,转变成了对好产品和好效益的执著追求,一味做大的企图心,转变为心系投资者和消费者。这表明联想已经越来越接近于现代主流公司文化。

  突破惯性思维 成就一流企业

  高科技营销魔法之父杰弗里。摩尔发现,创新和惯性一直以来是困扰着成熟企业的两股力量。联想集团也未能幸免。无论是并购IBM PC,还是并购Packard Bell,联想的决策都不过是一种惯性使然。

  联想的股票市场表现也颇为耐人寻味。无论是激动人心的业绩指标,还是收购Packard Bell的利好消息,都没有能够刺激投资者对联想股票的信心。投资者并不会孤立地看待一时的业绩,而是会在比较中看公司的前景。

  消费类电子的灵魂是新产品和新技术。强大的客户服务,有可能成为更新换代的重要契机,也有可能形成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力。无论是在新产品还是在新技术或软件领域,与海尔、TCL相比,联想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与惠普和苹果相比,联想却存在着明显的短板,并没有改变电脑组装商的定位。

  联想收购IBM PC两年之后,才开始有规模的并购,决策偏于保守。考虑到中国公司大规模文化整合还少有成功案例这一点,联想的偏于保守也是可以理解的。联想之偏于保守,不只是在并购的步伐和时间上显现,更在并购的领域凸显。

  竞购Packard Bell,跟创新没有太大关系。相对于惠普在技术创新领域的一骑绝尘,联想却在一直延续平铺直叙的惯性,没有激动人心的创新篇章。这些收购只是低端电脑和渠道的横向推移,还没有见到联想向着软件和技术的真实起步。

  一流公司通常利用并购跨越规模和资产组合鸿沟。一个公司的成长,在资本策略、选择优势成长领域和经营管理上,需要有一个平衡和相互推进。惠普的新首席执行官马克。赫德上任两年,已经举几十亿美元,收购了14个公司或项目,而且多数集中于软件和技术。在惠普的技术体系已经相对完备的条件下,马克。赫德毫不犹豫地向着科技含量更高的领域迈进。

  苹果在乔布斯重新执政后,同样是通过并购有创新能力的小公司,而获得宝贵的软件技术人才。乔布斯凭借对于网络化虚拟组织的深刻理解,靠着令人惊奇的产品创意和设计,向各行业的科技精英广发英雄帖,组成强大的虚拟研发企业,联合攻关,使得技术研发投入不多的公司,却能成为技术创新的典范。

  消费类电子,依仗于产品和技术。而产品和技术的层次,取决于公司驾驭整合全球智能资源的能力。

  在中国公司中,联想已经具备了向一流冲刺的势能(资本和团队),却还要树立产品和技术创新的企图心。只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凭借惯性滑行,永远进入不了一流公司的行列。这是行业的本质。

  突破决策桎梏打造“海盗船”

  今日之社会充斥昨日规划之产品;昨日之产品未必符合今日和明日的需求。能洞悉社会的变化与需求,善用适当的新技术与管理,是一流公司保鲜的秘诀。

  现实地看,新联想集团的全球化布局有四个环节:IBM PC扭亏为盈、电脑商用业务成功、消费类电脑空白填补,以及消费类电子的长期布局。

  相对于最后一项,前三项相对容易。这是熟悉的产品和运作模式的外推,虽然有风险,但可以在掌控之内。向着新产品、新技术与服务的推进,显然是联想至关重要的战略选项,却也需要冒更大的风险,需要更大的视野和勇气。

  没有一劳永逸的并购,可以给联想植入技术基因。唯有从上到下的一种企图心和意志,才可以改变窘境。联想迟早要完成从惯性力量为主到创新力量为主的蜕变。

  先前一直认为,完成这个蜕变的领军人物,一定是一个有技术背景的人。现在看来,并不尽然。乔布斯不懂技术,却能成为最具创新力的首席执行官,能走在时代科技的前沿。从乔布斯的经验看,关键不是技术背景的深浅,而是对客户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是否把握准确,是否有追求完美事物的强烈的企图心和创新冲动。

  IBM的前首席执行官郭士纳,惠普的新首席执行官马克。赫德,都不是IT行业的技术标兵,却能使巨型公司焕发创新的活力。同样,深刻影响着美国整个高科技产业创新的杰弗里。摩尔,却是获得英国文艺复兴文学博士学位,还当过四年英文文学的教授。

  学习能力一直很强的杨元庆,于今年4月份直接兼任联想消费品PC的总经理,几个月下来,应该对行业有了很深的体会。

  据悉,起初在探讨收购IBM PC时,在联想集团的内部会议上,杨元庆几乎是唯一投赞成票的人。大多数人看到风险都有点犹豫,而杨元庆却执意前行。收购IBM PC,确实有些冒险,但却打破了此前联想多元化与国际化的沉闷和无奈,把一盘棋走活。这回杨元庆又主动发起收购Packard Bell,看上去有那么一股往前冲的劲头。这种企图心是最为宝贵的。

  联想中国要做的,就是抓住中国消费类电子市场的脉搏。这个脉搏同样受着苹果的冲击。但是,中国团队没有太多负担,没有太多程序和惯性的积累,正可以像乔布斯那样不拘一格,向着最好的产品冲击。杨元庆已经担当起消费类电子的总裁,联想中国要想发挥更大作用,就要在消费类电子的开拓上,起到先锋的作用。

  乔布斯当年开发McIntosh(麦景图)时,把一个研发团队封闭在一个独立的办公楼中,将他们命名为“海盗”,以此塑造与公司其他“正规海军”对立的情绪,最终研发出一款与苹果当时的研发思路截然不同的产品。

  此时的联想需要“海盗”,需要像乔布斯那样打造一支海盗船。这艘技术上的海盗船可能在美国产生,更可能在生机勃勃的中国产生。

  既然微软、英特尔、IBM、惠普等等都把研发挪到了中国大陆,为什么联想中国不能成为一个开发中国智慧的平台,而任凭微软去搜罗中国的社会技术精英?

  关键是要有责任感和自觉,还要在关系中把握自己,要抓住行业本质,在精神和灵魂层面把握那未来的先机。联想中国正可以打造出联想集团的“海盗船”来。

  创新和惯性是缠绕在中国公司全球化经营中的两股力量。一旦创新力量能够取得优势,势必会出现中国的“惠普”和“IBM”。联想具备了冲击与征服世界级企业的平台和团队,值得国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