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决策时面临的信息“非共时性”问题并不难解决。如果业务部门的经理们能够在制定预算时更多地参与意见,实现在同一时点上“平等地”竞争资源,企业许多重要的日常性、重复性决策也就可以随着预算的制定而在年初决定下来。各职能部门经理今年手中各自有多少钱,要做什么事也就差不多清楚了。用不着今天为换个液晶屏,明天为争取个进人指标而层层请示,等着领导签字了。只有把预算的制定视为各部门竞争资源、明确年度任务的过程,预算才能由只有财务经理关心的资金计划变为一种管理模式。
中国企业决策时面临的信息问题并不仅仅是“非共时性”。既然许多重要的信息掌握在一线部门经理手中,而这些信息对于企业决策非常重要,那就需要让这些掌握所谓“私人信息”的经理们如实地披露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而不是报喜不报忧,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选择性披露。很显然,让人说实话比让人在同一时间说话要难得多。
财务经理们在推进全面预算管理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应该不是管理部门的费用定额,或者是生产的标准成本。在很多企业,预算无法执行的主要原因是销售进度与计划的不一致。这其中既有企业对市场的把握能力问题,也有销售经理们人为低估少报销售任务的问题。
笔者的一个朋友是某企业销售分公司的经理,年初下达销售任务时各分公司经理都在喊任务重、压力大,笔者的这个朋友也不例外。但私下里,他却对超额完成任务非常有信心,甚至对下一年能超额多少都心中有数。既然这样,为什么开会的时候却只强调困难,尽力压低公司下达的任务。其实原因很简单,该公司对于销售的奖励政策一直是超额部分提成的比例高,销售经理们实际上是知道明年本地市场能增长多少的,但任务下达的越少,超额就越多,自然奖金和提成就拿的多。在这样一个激励机制下,隐瞒真实信息而刻意压低销售任务,然后再争取最大限度的超额增长是销售经理们必然的选择。
可是这样一来,就苦了财务经理。按预算制定的销售计划总是被突破,采购和生产计划也就必须随之不断调整。到最后,刚刚制定好的预算,墨迹未干就已面目全非,甚至很多企业实际上是预算的制定、调整、执行同时进行,预算管理形同虚设也就情有可原了。
我们说企业管理首先是一门科学,然后才是艺术。中国的企业家们大概从不缺乏管理艺术,也津津乐道于所谓的管理经验和企业文化,但唯独忽略了马克斯。韦伯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实质——“理性”。对信息不对称的研究已经让许多人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要让拥有“私人信息”的代理人向委托人说实话,就要在奖惩制度设计时实现“激励相容”,即代理人只有向委托人说实话,才能够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其实,十几年前国外出版的管理会计教科书就用公式明确说明,要想让销售经理们披露自己对当地市场真实的预测,至少在理论上要这样设计奖惩制度,即超额完成任务的提成比例要低于正常完成任务。也就是说,如果明年销售经理预测本地市场能够销售3000万,假设正常完成任务提成3%,超额完成任务提成5%,销售经理的最优决策是尽可能少报预测数以压低任务额。但是,如果超额完成任务规定只提成2%,超额后拿的提成就不如正常完成任务拿的多,销售经理的最优决策就是说实话(当然,完不成任务的惩罚应更为严厉)。
“激励相容”不仅能够解决“说实话”的问题,对企业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说实话”与“办实事”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当中国的企业家们苦恼于执行力不足,好的想法和战略得不到切实实施的时候,与其临时抱佛脚找几本“热销”的、快餐式的管理书籍获取“灵感”,不如用“激励相容”的原则去仔细审视一下企业的各项管理和奖惩制度。再好的想法也需要通过员工的行动得到实现,奖惩制度与激励目标的一致性才是企业拥有良好执行力的基础。
企业决策中面临的第三类信息问题是信息的质量。“激励相容”能够使销售经理们披露自己对市场的真实预测,有利于决策的合理和科学,但销售经理们主观的“真实”预测并不能保证预测本身的科学性。他们更了解的是客户需求和当地市场状况,但对竞争对手策略的变化、进口关税变动带来国外商品的冲击等问题并不一定有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就像最高统帅部不可能仅仅依靠一线作战部队的信息进行战役安排一样,企业的决策同样要有利益中立的参谋系统对职能部门提供的信息进行客观评估,为一把手提供决策支持。也就是说,进行决策时要避免“一面之词”,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另一套信息来源进行参照对比。
在奖惩制度实现了激励相容的情况下,销售经理根据自己能力披露的“真实”信息并不是企业决策所需的全部信息。例如,下达下一年度销售计划时,某地销售分公司的经理自己预计销售增长15%,但如果市场分析人员发现当地市场总体的增长率预计会达到30%,那么即使公司在当地实现了15%的销售增长,其市场份额也是下滑的,如果销售分公司经理认为自己只能保证实现15%的增长,为了确保市场份额。公司这时就要考虑进行人事调整了。
我们把企业决策中的信息问题粗略归纳为“非共时性”、“激励相容”和“第三方信息”。这种归纳不一定科学和准确,但无论解决哪类问题,中国企业首先需要的是“理性”和“科学”,是脚踏实地的研究和不断的尝试,而不是急功近利地去寻求“一劳永逸”的“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