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为适应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
内部控制发展的主线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会计工作的产生与发展、会计工作的核心地位、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对企业经济信息的拥有量决定了会计人员是内部控制制度的最佳执行者。
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
随着现代管理手段的发展,会计控制方法也逐步增多,如何结合企业特点,选择适当的控制方法,以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是提高会计控制有效性重要环节。企业在遵守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应从本单位会计工作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和强化自身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控制制度。对这些会计政策和会计控制制度,应做出书面文字规定,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有关人员了解处理日常会计事项的政策和方法,也有利于企业会计政策的前后连贯。即:(1) 健全和强化内部组织机构,合理进行职责分工;(2) 资产记录与保管要分工;(3) 保证会计记录的完整性;(4) 建立财产清查盘点制度;(5) 加强审核审计工作;(6)明确规定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操作权限和控制方法;(7)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是人的素质。
内控制度建立的基本原则
企业单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目的在于,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包括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企业单位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从内控制度建立的基本原则来看,它对会计控制的实施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1)相互牵制原则。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如果是经过两个以上的有相互制约环节对其进行监督和核查,其发生错弊现象的几率就很低。就具体的内部控制措施来说,相互牵制必须考虑横向控制和纵向控制两个方面的制约关系。从横向关系来讲,完成某个环节的工作需有来自彼此独立的两个部门或人员协调运作、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证明;从纵向关系来讲,完成某个工作需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和环节,以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牵制。
(2)成本效益原则。企业最关心的是经济效益,如果单纯从控制的角度来考虑,参与控制的人员和环节越多,控制措施越严密复杂,控制的效果就越好,其发生的错弊现象就越少,但因控制活动造成的控制成本就越高。控制点设定的数量需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设立、易于操作,避免因不必要控制点的设立,造成投入产出的得不偿失,力争以最小的控制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果。
(3)岗位责任原则。内部控制岗位的设立是与企业的管理模式紧密联系的,企业按照其推行的管理模式设立工作岗位,并赋予其责、权、利,规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处理程序。责任和权力是岗位责任原则中的关键因素,有什么样的岗位责任,就要赋予此岗位完成任务所必须的权力,切忌出现岗位责任不明确、权力不清楚的现象。
(4)协调配合原则。协调配合原则要求各部门之间、人员之间应相互配合、协调同步、紧密衔接,避免只管相互牵制而不顾办事效率的做法,导致不必要的扯皮和脱节现象。为此,必须做到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协调,保证经营管理活动连续、有效地进行。
(5)系统网络原则。按照系统网络原则的要求,各项控制点应在企业管理模式的控制之下,设立要齐全且点点相连、环环相扣、不能脱节。各个控制点的设立必须考虑到控制环境、控制活动对它的影响。控制环境和控制活动构成了企业的氛围,它主要包括员工的诚实性和道德观、岗位匹配能力、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经营风格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等。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其对内部控制的实施都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而,建立必要的风险评估、信息沟通和监督机制,随时适应新情况,适时调整不适合的控制点,以保证整个网络下的控制点连成一片,协调顺畅地发挥作用。
确立内控制度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必须符合国家的法规政策,不得制定与国家法规、政策相抵触的“内部管理办法”。
(2)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最好由各科室讨论并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从而增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威性,避免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因意见不同而使制度落实受到阻挠。
(3)既要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稳定性,又要使内部控制制度在实践中得到补充、完善。同时对于牵涉原则的问题要及时进行修订和补充。
(4)避免内部控制制度重叠现象。应明确各部门职责及审批权限,避免职能交叉,解决责任不明、管理不清、环节太多、人人有责而结果是人人都不负责的问题。
(5)定期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结合本单位目前工作实际,测试、评价某项具体内容是否实现了预期管理目标,看其是否取得了一定的效益,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综上所述,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建设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要保障。这样,有利于促进企业产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保证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的转变;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活动合理化;有利于维护企业资源的安全,保护股东和债权人利益;有利于促使企业完善内部管理控制体系,保障会计人员行使职权,提高会计人员严格执法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