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改良中式簿记始末

2007-10-15 16:21 《新理财》·汪一凡 【 】【打印】【我要纠错

  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过程中的某些领域里,西学纯属“填补空白”, 即国中没有健全的对应体系,如近代物理学“打遍国内无对手”,推行就较为容易;但是,有些原来已经存在对应物的领域,无论其是优是劣,与西学总会相互较量、相互排挤,如何妥善处理“西学”与“中学”的关系,实际上是个大难题。有清以降,国中占主流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即尽可能沿续传统,不过多触动原有基础的吸收修正方式。以蔡锡勇先生的《连环账谱》为例,他就是确实下了研究功夫,尽可能采用当时中式簿记的概念和模式,同时吸取复式簿记的精华加以改造,便于西学“悄悄地进村”,为国人所接受,一位非会计人士百忙之中如此认真地做事,令人肃然起敬。但在当时,也确有以“海归”为主体的一些激进人士,看不起中学,连稍加了解的兴趣都没有,便主张完全废弃,这往往引起“海龟”与“土鳖”两派的冲突。其中,最有代表性和戏剧性的,当属1929年的“废止中医案”。

  其时,与国语、国旗、国画、国术等类似,中医自称为国医,且已经通行开来。西医有所不满,因为与国医相比,总有“非主流”的感觉,遂议决将中医改称为“旧医”,西医则自称“新医”。1929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召集中央卫生会议,通过了留日医家余岩(云岫)的提案,议题是“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之障碍案”,主要内容是:现有旧医要登记,接受补充训练,发给执照,准予经营;旧医登记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底为止,补充训练到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取消,以后不再训练;并不许登报介绍宣传、办学等。根据该方案,待现有中医人员寿终正寝,中医也就自然“绝后”,无疾而终了。上海中医界反应激烈,一千多人停诊一天集会,药店老板职工也有几百人参加,会议向全国中医药界发出快邮代电,定于1929年3月17日在上海总商会举行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代表大会上,各省代表用方言致词,相互听不懂,有些代表是高龄名医,登上台后连口都不会开,不过“群情激昂”倒是一望而知的,最后推举出五位代表赴南京请愿。在代表出发前后,报纸天天采访报道,各界纷纷通电支持,沿途中医药界迎来送往,好不热闹,趣闻多多。在苏州,于寺观里吃过素菜后,两位有大烟瘾(时人美其名曰“烟霞癖”)的请愿代表还被接待到狮子林去“香两筒”; 到南京后,分头走访南京政府要员,反应良好。行政院院长谭延闿说:“中医决不能废止,我做一天行政院院长,非但不废止,还要加以提倡。”一边伸手让请愿团长诊脉处方,第二天这张处方成为各报必登的“要闻”;大书法家、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一针见血:“中医该另外设一个机关来管理,要是由西医组织的卫生部来管,就等于由牧师神父来管和尚一样”;卫生部长薛笃弼是法学人士,受冯玉祥推荐出任该职,对中医西医本无偏见,却因为此事受到各方压力,要掼纱帽不干了,据说当局深恐得罪了冯玉祥,不但竭力挽留,还下手令说卫生部西医如再干涉中医行动,以后卫生经费,政府完全不负责,卫生部次长等噤若寒蝉,不再发言;最后是主席蒋介石接见,用操宁波土音的国语表态:“你们的事,我都知道了。我对中医中药绝对拥护,你们放心好了。”一锤定音,中医们凯旋而归(参见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第五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

  计学领域的变革,也和当时历史环境大致吻合。新式会计要在新办企业推广,自当不成问题,但对于已经应用中式簿记的大量工商企业来说,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直到1934年,谢霖甫(即谢霖)先生的文章说明,当时的情况还是新式会计进展维艰,旧账人员要改管新账容易,新账人员对于旧账不知如何下手,却还牛哄哄地“藐视旧账,严加批评”,引致新旧司账人员的不“和谐”,对改进前途大有妨碍。其原文为:“新式会计方法,自较中国旧式账簿为善,无待烦述。所以未有充分之进展者,考其原因,约有三端(一)账簿系用横式,为旧司账员所不习惯(二)纸张文具均用舶来品,价值自较昂贵(三)新账人员藐视旧账,严加批评,致新旧司账人员不能相互合作……鄙人认为旧账人员,一经研究,即可改管新账,而新账之人,反于旧账不能下手。

  故藐视旧账,以致新旧不能合作,实于会计改进前途大有妨碍。“(《新式会计方法在中国之过去与未来》,载《会计杂志》第三卷第二期1934年)本专栏《如日中天徐永祚》中引用徐氏自述,他在对中式簿记认识上也曾走过弯路,从因无知而主张废弃,到调查后观念为之一变,认为确有维持之价值,决难废弃,需要加以改良,并制定标准化方案,以收普遍改良之效,这应是适合当时大环境的最佳策略。

  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在《会计杂志》上刊登《本所为调查我国旧有会计制度及习惯启事》,曰“我国会计起原甚古,……但制度不一,习惯不同,各地各业所用者皆各行其是;且簿记既无专书方法,徒凭口传,以致虽有优点,湮没不彰,殊为可惜。本所有鉴于此,拟调查各地各业之旧有会计制度及习惯,以作我国改良会计之参考。倘有熟悉旧式会计手续或其掌故者,请勿吝赐玉,无论长篇短篇、文字格式,均所欢迎。本所除从丰议酬外,并刊载于会计杂志,以供国人之参考焉。”会计学家李鸿寿先生有一段文字,描述了计学的历史沿革:“周秦之间,为中国学术鼎盛时期,然九流之中,独无计家。但以輓近出土之先秦故物观之,则有计官之玺,是则于古固未尝无徵也。自汉以后,重农轻商,已成为传统思想,操奇计赢之术,为学者所耻谈,因此计学一科,遂以湮没。尝考我国固有之簿记,除大规模企业如典当钱庄之用复式者外,余则多为单式商人视记账为”勤笔免思“而已,无所谓会计学理也。至于执笔著书之士,亦决不愿以宝贵之光阴牺牲于锱铢必较之事,固我国古代会计书籍,除唐李元吉之《元和国计录》……等书,可供研究政府会计沿革者参考外,其余商业簿记会计,均无书籍;而学习簿记会计者,亦仅口传心授……清末民初,关于会计簿记之书籍,虽有十余种,但大多译自外籍,且系简单之概论纲要。

  截至民国十六年,现在尚未脱版之书籍,不过二十余种,计学之幼稚,可见一斑。“(引自中国会计学社编纂《会计季刊》第Ⅱ卷第3期237——238页)简言之,从先秦开始,就有计官的实践活动(有印玺为证),但因重农轻商、耻谈货利的文化传统,几乎没有计学,也少有计学理论书籍。文中”民国十六年“乃1927年,正是徐永祚先生首次开讲改良中国会计问题之时,恰可由此文得知其时的外部环境。

  在这样荒凉的园地里,第一次有了改良中式簿记的正式文本和标准化方案,无中生有,殊为不易,不能不说是重大的原创性贡献。《改良中式商业簿记方案》分为“引言、改良意见、改良之经过、方案大纲、账目分类、账簿组织、记账及结算方法、结算及结算表编制法、各账簿记账顺序图、中式账簿记账须知”等10个部分,篇幅达28页,从形制和内容上,用现代语言可说是“会计制度”与“会计工作规范”之集大成。总的感觉是:从研究方法上,其以科学、务实的态度,不带偏见地将西式簿记与中式簿记的精华融会贯通,对当时的中式簿记做出确实的改进。兹从“方案大纲”摘录几条略加评点。

  “一、欲求会计之整理明确,必须采用新式会计原理与复式簿记法则,此为本方案一定不易之宗旨。”评论:科学改良的大原则极为明确。

  “三、复式簿记之左借(debit)右贷(credit),犹之中式簿记之上收下付。复式簿记之分录(journal),犹之中式簿记之转账。复式簿记之借贷,以科目为主,中式簿记之收付,以现金为主,故所表现者适得其反,吾人但知其相反可而,何必为形式上之改革,故中式簿记现金式收付之账法,本方案仍照常采用。”评论:在西学的对应事物已经存在,且为国人所习用的情况下,强求无关紧要的变化,可能引起不必要的阻力。徐氏注重的是“神似”而非“形似”,不拘泥于强求形式上之改革,在当时应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也因其“所表现者适得其反”,用惯了借贷法的今人常觉得现金收付记账法匪夷所思,有种神秘感。20世纪70年代中期,笔者在福建上杭古田乡任生产队出纳兼保管,其时没有任何会计知识,常听谢姓会计谈及记账,仿佛还记得“收:稻谷  付:毛猪”,因为“听不懂的才是学问”,极为崇拜。后来知道,现金收付记账法是以现金作为“主体账户”,会计分录是围绕主体账户来阐述的,即从卖稻谷收到现金,支付现金用于购买毛猪的交易,如此也就能理解了。

  “七、结算必用四柱法。所谓四柱法者,即吾国古代四柱清册之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是也。凡各种账簿之结算,必分别四柱;各种结算表之编制,必表现四柱。此为本方案特别采用之方法,其效用无穷。”评论:徐氏特别强调采用我国古代的“四柱清册”及其“效用无穷”,引出一个可能相当重大的问题,篇幅有限,此处点到即止,暂且按下不表。

  “八、组成会计之实体,与类别收付之性质者,为账目。账目必有一定之分类,记载收付之颠末与财产之增减者,为账簿。账簿必有一定之组织,故本方案特根据簿记原理与会计法则,并照吾国商界固有之制度与名称,订定账目之分类,与账簿之组织。”评论:账目没有固定分类、各种账簿相互关系不清是当时中式簿记实务的痼疾。徐氏首次系统性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本文附图是《改良中式商业簿记方案》中的“记账顺序图”,表现各种账簿之间的对照关系和记账顺序。以今人的角度视之,仍觉不得要领。细看之下,可知当时因商人极讲究信用,“口说为凭”即可,原始凭证缺乏或不规范,所以需要有各种流水记录簿、辅助记录簿来代替或补充,账簿种类当然比现在繁多,关系也就复杂了。

  后来的发展如何?时人的一段文字说明,徐氏公开演讲后不到一年,因标准化带来的进展是神速的:“上海名会计师徐永祚氏本其十余年教授之心得,及执行业务之经验,标揭改良中式簿记之旗帜,登高一呼,各界响应。会同上海市商会开办补习学校,负笈人士,肩踵相接,并印行簿册,编辑论著,风行各地。综计一年之内,先后采用者,竟达数千家之多,其收效之宏,推行之速,诚有出人意表者。”(引自李梦白《对于改良中式簿记原理之另一贡献》载于《会计杂志》第六卷第5期,1935年11月1日)而从长期来看,改良中式簿记中的有些思想和方法,经过历史传承,已经溶入于我们当今的知识体系,其最具代表性的“现金收付记账法”,也在银行业和农林业等沿用到1993年,因会计制度改革,《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后方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