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面因素,系股市和个股的流动性状况。流动性,是指证券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变现的难易程度。流动性过剩可能充斥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各个角落,但不是必然造成股市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过剩”可能对很多股民来说,都耳熟能详了。什么是股市的流动性过剩?简单地说就是相对股市能提供的投资机会,进入的资金太充裕了,不断推高股市以致出现泡沫。有声音认为,流动性过剩是支撑当前股市长期向牛最重要的条件,这意味着如果流动性充裕,股市就会红旗不倒。事实真的是如此吗?事关对后市的判断,不可不慎重。
长牛市需要充沛资金
但流动性对股市有助涨助跌作用,是股市中长期走势形成的必要条件(魏加宁,1999,2006;谢百三,2007)。1999~2001年的牛市行情中,入市人数从4000万增加到6400万,对推动上证指数上涨114%功不可没;成交量是衡量股市流动性的简明指标,在行情启动初期的1999年6月30日,成交量一度高达63953.7万手,而到市场长跌不起的2003年8月29日,成交量则萎缩到12985.6万手。而到牛市格局基本确立的2006年年中,成交量从100000万手迅速攀升,最高达到2007年5月31日的315035.9万手。
政策对资金过剩作用有限
股市流动性曾长期是政策与股市起伏的“桥梁”之一,利好政策吸引资金大量流入,推高股市;利空政策则让资金流出或止步不前,打压股市。但随着股市的日渐成熟,流动性对短期性政策的即时反应逐渐缓和,受政策的影响日趋短期,而在长期中则被其他因素所抵消。2003~2005年大熊市期间托市政策出台力度最大、数量最多,但股市资金面并未给予足够的反应,直到股市跌到其价值投资点才逐步回流。而2007年,政府连续出台加息、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等10多项政策,股市也是长时间充耳不闻,直到5月底抵达阶段性高点才技术性回调。股市流动性和股市涨跌越来越像是互为变量,而独立于政策,特别是在中长期(仲黎明,刘海龙,吴冲锋,2003)。和成熟市场不同,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对中国股市泛滥的流动性影响多局限于短期,效果不大(易纲,王召,2002;许睿, 冯芸, 吴冲锋,2004;谢国忠,2006;谢百三,2007)。
扩容有望不再成为股市瓶颈
流动性汇集到股市,使扩容有可能不再成为敏感的股市瓶颈。1991年6月,由于投资者普遍惜售,沪市曾涌现世界股市上难得一见的的现象,即在股市中买不到股票,每只股票必须积累到其可上市交易量的0.3%,上交所才允许上涨。
而之后的中国股市始终被“扩容”压力所困扰,不管是新股上市还是国有股减持,都让股市相对稀缺的资金绷紧神经。1993~1994年政府加大扩容速度,股市从1558点跌落至325点;而证监会1994年宣布暂停新股上市,深沪两市就立刻大涨30%.1997年5月31日上证指数冲至4年来的最高点1510点时,政府一宣布将股票发行额度扩大到300亿元,上证指数立刻在4个月内跌去187点,导致1996年以来的牛市宣告终结。2001~2005年政府和市场在扩容和国有股减持上的矛盾争斗,更是令市场节节惨跌。
如果说2005年之前是市场把扩容理解为圈钱、不允许政府扩容的话,2006年以后政府为了防止大家把股票价格炒得过高,不得不加速扩容,来满足过剩流动性的投资或投机需要。自2006年6月以来,1年中证监会审批了126家公司的股票发行上市,为A股带来了10万亿元的市值增量,而市场一声不吭地加以消化,照旧一个劲地往上涨。8月份以后,中国石油、建设银行、中国移动等红筹股都将陆续回归A股,尽管可能让股市的流动性打个喷嚏,但感冒应该是不会的。
资金充裕不足以支撑长牛
自股市诞生以来,中国金融体系流动性始终是过剩的,银行体系长期储蓄高举,存贷差额逐年扩大;而股市有涨有跌,并不因流动性而变。1992~1999年存贷差额累计高达1.5万亿元,年均新增额达到2100亿元;而股市经历了1992年、1993~1994年、1997~19993个下跌周期。2000年以后存贷差额加快增长,2004~2006年存贷差新增额分别达到1.4万亿元、2.92万亿元和1.75万亿元;而2001~2005年,中国股市并未随存差额的急剧扩大而飚升,反而一路狂泻千点,2006年新增存贷差额较上年锐减60%的情况下,股市反而出现新一轮繁荣(王建,2007)。
资金不只呆在股市
可见流动性过剩与股市走势并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更不用说正相关性。流动性状况并不必然引致股市涨跌,决定股市走势的可能是政策面、上市公司基本面等其他要素。金融体系的过剩流动性,开始是无奈地缩身于银行的金库里,或是化身为银行不断堆高的坏账,股市建立后曾一点一点分流入股市,而2001年股市长跌不起后,又一度流出搅得房市鸡犬不宁,直到2006年股市财富效应重现,复大量流入股市。流动性是整个金融体系中的捣蛋分子,它只听从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的指挥,流窜于金融帝国的各个角落,而不仅仅是股市。
争取先于大资金出逃
流动性总体上只是投机分子,一旦A股长跌不起,它就会流向更好的投资机会。投资者指望过剩的流动性一辈子呆在A股,让大家都在泡沫里享受永不完结的晚餐,是一厢情愿。关注政策面、公司基本面,以及市场技术性调整的需求,对投资者先于流动性出逃更加重要。
利用好资金的助涨助跌
流动性能在牛市中火上浇油,也能在熊市中落井下石。投资者既不要把流动性的作用绝对化,也要在战术上利用好流动性的助涨助跌作用。当然流动性不再像以前那样买政策的账,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一遇到股市扩容就落荒而逃,只要股市有足够的收益吸引它,它就有能力为投资者持续创造财富。
链接 18年中A股流动性的一些重要规律
A股存在流动性溢价,即低换手率的股票后续收益更高;
牛市中小公司效应(即高账面/市值比的公司收益更高)更明显,盘整市和熊市中价值效应(即高账面/市值比的公司收益更高)更明显;
新股的流动性总体上较好;
就板块流动性而言,金融板块最低,而信息技术板块最高;
就股市整体而言,上涨时的流动性要高于下跌;
流动性并不存在日周效应,即一周中的各个交易日流动性差异不显著;
一年中上半年流动性要高于下半年,3、4月份最高,而10月份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