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分析
(一)USDA全球棉花供求平衡表的情况
美国农业部2007年9月预计本年度全球产量2551.4万吨,消费2782万吨,期末库存1122.6万吨。本年度中国棉花产量707.6万吨,进口量326.6万吨,消费预计为1164.8万吨,期末库存预计299.6万吨;印度产量511.7万吨,出口量82.7万吨,消费预计为440.9万吨,期末库存预计148.4万吨;美国棉产量387.8万吨,出口量363.6万吨。
(二)供求平衡表的几点分析
1.预计全球棉花的期末库存量仍然处于相对较高水平,需求上升速度快于供给,年度需求高于产量。从历史数据来看,棉花年度的需求波动通常小于供给波动。这就意味着从综合平衡的角度来看,动态供求矛盾在加剧,静态供求矛盾不显著,这是一个基础的、总体的、概括的年度状态,这个因素可以决定棉价中枢,并且可以成为总揽全局的观点。
2.预测机构的数据平衡处理后,尤其是考虑了北半球棉花生长后期的情况,从相对数据分析,我们认为2007/08 年世界棉花产量较去年减少3%左右是一个客观的预估。与之相关联的统计数据是:近三年的年度消费生产比继2005年棉花年度产生拐点后今年继续呈现递增态势,全球库存消费比跌入10年低谷,2007/08年全球花库存预测较年初的修正库存减少11%,原因是世界棉纺织厂用量连续三年超过产量。世界年度期末库存将是四年中最低的一年,占世界纺织厂用量的40%,而2006/07年为 46%左右。预示期末库存趋于加速减少的量变状态,平衡后这个因素以及对这个因素的预期将对棉花价格产生向上的推动力。信息经济下供求平衡表成为一个公示因素,把握供求变化的心理博弈才是投资和贸易的关键。
3.USDA认为中国期末库存的数据将减少至近五年低位,地区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将是成为推动棉花价格波动的重要题材,并在资本的关照下左右棉花价格的阶段性走势,并顺势夸张或浓缩这种影响。
4.自本年7月份各大机构都对中美棉花产量作了大幅度的数据调整,国家发改委官员在2007年棉花电视电话会议上也对棉花供应数据的新变更作了说明。如何看待这种统计数据面的变更。我们强调三个观点:
第一,全球的观点优先于国内的观点,国内观点优先于局部的观点。原因是近10年来,仅从国内棉花产需的角度来看,缺口经济运行状态不仅是持续的,而且是扩大的,当然这个状态也将长期存在。对于中国纺织需求来说,减产不够用,丰收同样也不够用,只有量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供求平衡下的操作策略是 “涨的时候要警惕风险,跌的时候要看到机遇”,“涨高的时候要漠视缺口,跌深的时候要发现缺口。”
第二,重视相对数据的分析。供求变动的数据具有连续性,并存在逻辑对应,同时供求关系的变化是动态的,价格会熨平供求变动。误差的平衡表能指导经营亏损,正确的平衡表也不能保证赢利。要点是把握供求变化的心理博弈和其中的内涵。
第三,全球棉花供给结构正在发生重要而深刻的变化。中国产量加印度产量占2007/08年棉花产量的一半。中国产量预期相当并略低于去年的历史记录,印度产量则提高了大约6%,其原因是近年来印度一直在扩大 BT 棉种植,印度超过美国跃居全球产量第二位,2008/09年度印度棉种植面积将继续上升。此外,2007/08年巴基斯坦预期生产226.4万吨,这是巴基斯坦第二个最大的棉花收成。不仅价值结构在变化而且分布结构也在变化,全球棉花供给结构正在发生重要而深刻的变化,我们认为这种变化只是一个起点,而且是一个趋势性逐渐加剧的起点,不仅名次,美国棉占全球的份额还会继续降低,当然也包括目前美国处于主导地位的全球出口贸易市场的份额。美盘不仅在资金面前,而且在份额面前会变得逐渐“轻灵”,这是趋势。这种供给结构的深刻变化对棉花价值构成和定价机制的影响同样是深刻的。
(三)棉花种植成本呈现上升态势
受世界经济整体增长形势的带动,2007年国际物价指数呈现稳步上升态势。生产资料价格成本推动型上升具有全球性。中国方面,发改委的数据显示: 2007年棉花总成本预计为930.8元/亩,较2006年棉花实际总成本869.34元/亩,增幅7.07%.其中,种子费增幅6.21%,化肥增幅3.12%,农药增幅2.79%,租赁作业增幅1.97%,人工成本增幅10.57%,土地成本增幅5.39%.种植成本的钢性上扬对棉价走强的成本推动影响明显。
(四)笔者认为,为了我国棉花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一方面国家储备仍有进一步增强的要求;另一方面宏观部门关于本棉花年度的调控手段,包括实质性措施仍然是充足的,同时全球棉花供给比较充裕,多元化进口使得弥补缺口的回旋余地也较大。
需求分析
(一)全球棉花需求情况
2007/08年世界棉花消费量预期达到2782万吨的最高记录,较 2006/07年提高大约3.7%.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再次成为最大的原棉消费国家。中国依然在原棉消费中居遥遥领先地位,USDA预测中国消费量1164.8万吨,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消费440.9万吨和265.6万吨。总起来看,这三个国家占2007/08年全球棉纺厂棉花消费量的2/3以上。
出口市场方面,虽然美国是最大的棉花出口国家,但2007/08年中亚国家、非洲法郎区国家、印度和巴西将对出口市场份额展开激烈竞争。中国继续承担原棉进口大国的身份。进口预期在326.6万吨,中国进口占全球进口的大约40%.其他主要进口国家,包括土耳其、孟加拉和印尼,都将在全球市场的棉纺织和服装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我国纺织运行及影响因素分析
从年度供求关系来看,在北半球棉花产量和质量悬念尘埃落定的情况下,纺织需求成为决定棉花价格走势的一个关键变量。我国纺织工业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民生产业;二是国际化和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今年1~8月,纺织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7%,同比加快0.5个百分点;出口货值4717亿元人民币,增长14.8%,减缓0.9个百分点;纱产量1270万吨,分别增长18.7%;服装产量126亿件,增长14.3%.
1.影响纺织形势的积极因素
(1)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引发纺织品市场内需开始启动
2007年前八个月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是,经济增长,物价上升,就业增长,国际收支顺差增大。宏观经济走在“较快”的运行区域。
自2003年以来,我国纺织服装内销比持续上升,2006年达到73%,行业增长驱动因素由出口拉动向国内消费转变。经济持续向好、居民收入增加、城市化率提高,为纺织服装的国内消费提供了增长可能。2007年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达到19.5%,超过同期GDP增速8.4个百分点。根据国内消费数据看,2006年国内纺织服装零售呈现量价齐升的局面。2007年4月,服装类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上升为22.3%,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6.8个百分点。更为重要的是,国内纺织品和服装零售价格指数结束了自1997年以来的八年持续下跌,于2006年6月开始回升。2007年1?3月,纺织品和服装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为100.9、99.9、100.4和100.5、100.2、99.8,仍然呈现上升趋势。因此业内人士认为,零售价格回升是国内纺织服装消费升级最显著的特征。
我国纤维产量虽然占全球的30%,但2004年中国人均纤维消费量仅为6.6公斤,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5%,比全球平均水平低30%.可以预计的是巨大的人口因素在快速成长的经济环境下,被激发出的需求潜能,中国国内市场将成为纺织服装业发展的一片新天地。
(2)全球经济仍然处于一个增长的过程
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UNCTAD)9月10日公布的2007年贸易与发展报告称,2007年世界经济依然保持较高增长,全球GDP预计增长3.4%.根据上述报告,2003~2007年间,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GDP平均增长30%,而西方七国集团(G7)的增幅为10%.中国和印度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现在中印两国的投资较大,而且今后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纺织服装提供人们生活所需的基本消费物资,纤维是纺织服装的原料,其产量能够代表纺织品服装的消费状况。全球纤维产量10年的变化趋势与全球GDP增长保持方向相同,幅度接近的数据结构。2000~2004年,全球经济平均年增长率为3.9%,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2005~2010年全球年均增长速度维持在4.3%,为未来五年全球纺织服装的消费增长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3)美元的快速贬值,亚洲集体升值
尽管近年来人民币已成为国际上最具关注的一种步入升值轨道的货币,汇改至今人民币已累计升值超过9%,但同期亚太地区其他货币却呈现出更快的升值幅度。如泰铢升值32.1%,菲律宾比索升值21%,韩元升值12.5%,澳大利亚元升值12.3%,马来西亚林吉特升值10.5%.可以预见,亚洲货币进一步升值的趋势仍将延续。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也强化了亚洲货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
从去年底开始,卢比对美元的比价从45卢比兑换1美元上升到目前的近41卢比兑换1美元。在今年4月至6月间,卢比对美元的比价曾创下30年来的最高值,近六个月卢比已经升值10%.据统计,今年4~7月印度出口总额的增幅同比为18.22%,远低于去年同期的27.63%.
亚洲货币升值幅度快,也就意味着纺织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对手同样需要面对货币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出口压力。
(4)原材料成本波动在贸易竞争影响上的对比
从图1可以看出5月份以来,国际棉花价格上升幅度高于国内棉花价格上升幅度20个百分点。
从图2可以看出,国际纱价上升幅度快于国内纱价上升幅度0.5个百分点。
从原料和价格对比角度看,目前棉纺织企业边际贡献率处于近五年均衡状态(见图3)。
(5)输欧、输美纺织品配额政策行将结束
根据2005年达成的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2007年12月31日,2008年12月31日分别是协定纺织品出口配额的最后期限,之后将取消这种配额。这为本棉花年度的纺织形势带来了积极的想像空间。10月9日,欧盟委员会宣布,中国商务部与欧盟委员会达成一项新的纺织品贸易协议,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双方将对纺织品贸易建立“双重许可监督制度”。 对于中国纺织企业来说,新办法比配额管理更为宽松,出口受限的纺织品类别由10类降为8类,但这仍是一个过渡,最终的目的是双方纺织品贸易的完全开放。
2.影响纺织形势的不利因素
(1) 本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削弱了纺织服装行业低成本的优势。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优势多数是建立在成本低廉的基础上,自主品牌少,出口议价能力普遍不高,行业总体利润率水平偏低。本币不断升值削弱了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低成本的优势,据相关部门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服装行业销售利润率就下降1%?4%。今年人民币汇率升值速率加快,一些附加值较低的服装生产将从中国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失去价格优势会使得更多的服装订单转移到其他国家而造成国内生产受影响。
(2)纺织品出口退税政策
自2004年1月退税率政策调整以来,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退税率已经分别下降4?6个百分点不等。我国自1985年开始实施出口退税制度以来,退税率几经变迁,波动范围在6%?17%之间,目前执行11%的纺织品出口退税率和9%的服装出口退税率。对出口商品实行全额退税,是国际上实行增值税和消费税的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通行做法,目的是让出口商品以不含税的价格公平竞争,因此出口退税不是贸易补贴,而是一种消除出口歧视的中性措施。
(3)生产成本的上升
近年来,生产要素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削弱了我国纺织品服装的竞争优势,定价机制转型初期,出口单价升幅往往低于成本的增长,企业赢利必然受到影响。
(4)新的加工贸易限制政策
新的加工贸易限制政策加大了棉纺企业压力。7月23日,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公布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对列入限制类的商品将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此次公布的限制类商品涉及了纺织行业所需的棉花、羊毛和部分未经处理的纱线和面料产品。
加工贸易新政策的实施,将有效打击国产纱线复进口这样一种避税行为。但同时新政策的出台,实交台账保证金将形成加工贸易企业周期数月的大量资金占压,对一些棉纺企业压力尤重,企业如果选择放弃进口棉而使用国内棉,则加剧国内用棉矛盾和国内棉价的波动。
(5)环保问题
近来,特别是今年以来,以太湖污染治理为标志,政府加大了污染排放的治理力度,对纺织下游印染等行业的影响较为显著。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新技术、新材料、染整新技术的开发利用,使得新一轮“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将成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新的制约因素。
(6)转口贸易问题和战略经济层面的非确定性
转口贸易问题是最近一段时间影响纺织品出口非常重要的因素,4月份以来印尼、越南等国均受到美国压力停止了从中国转口到美国的业务。
纺织行业是贸易依存度比较高的行业。对国际贸易环境的敏感度比较高,受贸易环境的影响比较大。一方面中国的纺织品出口竞争力比较强,另外一方面是受到的贸易摩擦、贸易限制的影响也比较大。而且这种影响力往往受到非经济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对外贸易正处于“摩擦经济时代”,需要非常关注国际战略经济层面的非确定性影响。
综上所述,2007/08棉花年度,纺织经济将呈现出如下特征:
第一,发展是主旋律。近五年来,我国纺织工业生产和出口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7年度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降低、环保及人工成本上升的影响,预计我国纺织生产和纺织品出口增速将有所减缓,但纺织用棉需求仍将继续增加。
第二,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2007年纺织品出口增速从去年的25%左右回落到今年的16%,纺织服装出口占全国贸易顺差的比重也大幅下降。调整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增长方式上的调整。数量增幅下降,价值增幅提高,竞争力和出口产品附加值在提高,出口增长方式在转变。纺织品价值水平的提高,是单位产能耗棉量减少的过程,这个过程也逐步呈现趋势性。
2.继续深化的结构调整。纺织行业的系统性竞争压力加大,对外比较优势在逐步削弱,赢利增速在减缓。发展中调整,调整中发展。宏观向好、微观困难,全局乐观、局部不平衡的局面不仅在近年将始终存在,而且今年有加剧的势头。这个过程使得对棉花资源的需求总量的影响小于结构性影响,1200万吨左右的棉花消耗量仍然是一个比较切实的数字。
3.纺织品出口的价格体系的调整。历史的看,纺织品正经历着从“通货紧缩型定价机制”到“通货膨胀型定价机制”的结构转型。
4.纺织出口内销比的调整。从统计数据看,2003年纺织服装出口比重约是33%,到2006年降到28%,目前已降到24.7%,今年上半年我国纺织行业内销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纺织品服装出口量减价增,出口增幅同比回落近八个百分点。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速下降、内销比重上升的情况,预计下半年出口比重还将继续降低。
5.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型。这不仅是纺织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战略要求。
观点聚焦
(一)本棉花年度是一个全球需求稳步增长、年度供给同比略减、较高水平的期末库存被快速消化、成本推升因素作用力明显的年份,这个基本面支持棉花价格稳中有升,底部抬高,重心上移。
(二)本棉花年度是一个无论是棉花生产结构,还是消费结构,包括贸易结构都在发生重要的趋势性转变的一年。这种转变的背后不仅有市场的作用力,而且也有国际、国内政策的因素在发挥作用。这个因素同样支持棉花价格走出上升行情。
(三)当前的上升带有明显的成本推动型和投资驱动型的特征,一般来说棉花年度的中后期需求拉动的特点才会表现出来。
(四)本棉花年度的价格上升相对国内棉花成本和相关比价来说,带有恢复性上升的性质。过去几年,在当时的宏观背景下,相对稳定的棉花价格是我国棉花产业链的战略利益之所在,这一点在配额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和储备政策为主的卓有成效的宏观调控下,在产业链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已经成为现实。在当前本币汇率趋势鲜明,以及无论是全球物价还是国内物价都保持强势的内外环境下,稳健上升,升幅有度的棉花走势同样是我国棉花产业链的战略利益,全球性的、适度的、稳健的棉价上升,也是我国棉花产业链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五)我国棉花产业链拥有四个最大,即最大的棉花生产国、最大的纺织产能、最大的棉花终端消费潜力,还包括最大的棉花市场容量。近期棉花现货市场交投活跃,棉花期货市场价涨量增,持仓放大,投资踊跃,套保积极。既反映了棉花行情的魅力,又符合供求基本面的特征。大棉花呼唤大交割,繁荣的棉花期货同样是我国棉花产业链发展的战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