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基”情燃烧2007

2007-12-7 14:56 《新财经》·张 盈 【 】【打印】【我要纠错

  2007年,基民甚至比股民还要狂热,尽管基金前十个月的回报率达到了100%,但狂热过后的风险不容忽视方静的“股神”飘然感只持续了一个月。其实,她对红红绿绿的股票几乎一窍不通,是一只名叫50ETF的基金把她推上了“股神”的宝座。

  50ETF是华夏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一只指数型基金。上海证券交易所从近千只股票中挑出50家——标准是公司规模大和市场买卖活跃,编制上证50指数。由于这50只股票在上证50指数中所占权重各不相同,华夏基金就像撒胡椒面一样,按照具体比例,把资金分配在50只股票上。这样,基金业绩就跟上证50指数紧紧锁定在一起。

  方静的幸福感在党的十七大期间达到了顶峰。在十七大前夕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大盘股上涨,推动着指数迅速上扬。结果,周遭朋友中方静懂股票最少,赚钱却最多;入市多年的几个老股精不但没有赚钱,反倒多少有点折损。“市场还处于牛市吗?既然是牛市,指数还能上涨吗?”方氏投资哲学顿时名声大噪,身边居然还聚拢了不少“粉丝”。

  是泡沫迟早要破灭。从10月18日开始的这一波跳水中,跌得最凶的就是大盘股。还没来得及享受“指数投资”传播者的幸福,方静就陷入了恐慌。11月8日,50ETF跌破她的买入成本时,忙不迭地选择了卖出。

  与方静相比,曹晓充分享受了购买基金的甜蜜。她选择的是南方基金旗下的南方绩优,从年初持有到现在,基金净值由每份1.21元上涨到3.07元。对于A股冲上6000点之后急剧跳水,曹晓一点都不担心:“中国经济还在迅猛增长,股市作为经济晴雨表还能错吗?”

  现在,她跟银行签订了协议,每个月工资一到账,就由基金公司划走,基金成了她财富的全部。她满脸幸福地向记者算账:“我10万的基金,坚持不赎回,一年翻一番的话,10年之后1024倍,超过1亿了,还不算我追加的投资。”这有点疯狂,她却坚信不疑。她信任基金公司的价值投资,也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抱有信心,把自己40岁退休的希望寄托在基金上。

  方静和曹晓的烦恼与幸福,被全国1亿基民无数次地演绎着。A股历史上最大牛市带来的财富旋涡,正裹挟着全国数亿民众的生活,“买鸡(基)”、“养鸡(基)”成了基民谑称的造富方式。从年初到现在的十个月里,投资基金的回报率超过了100%,基金公司给全体基民带来了超过1万亿的回报。基民也发现了一条规律:买得越早,赚钱越多;在股市跳水的关口越能抵制赎回的冲动,赚得越多。于是,以银行存款搬出来的钱为干流,以保险退保和房产抵押的钱为支流,都注入了股市,这中间的绝大部分都交给基金公司进行“价值投资”。

  由于市场上感觉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只有上市公司总数的20%,基金公司越买越多,逐步占据了这些公司流通股的相当部分。高抛低吸是投资股票的不二法则,但基金公司陷入太深,就很难全身而退,只好把基金规模越做越大,基民中的后到者为先来者抬轿的局面不可避免。事实上,引发10月下旬股市跳水的直接原因,是监管层已经意识到基金扎堆持股的风险,在暂停新基金发行的同时,要求老基金暂停申购。

  原《基金黑幕》作者、现《VALUE》(价值)杂志的主编张志雄表示,如果有一天,中国平安140元的股价跌得只剩零头,他一点都不会感到奇怪。截至2007年三季度末,上百只基金持有超过50%的中国平安流通股,如果中国平安业绩放缓,基金要出货都很难找人接盘。

  也许,若干年后回头看,2007年基民的激情燃烧有点滑稽:当大家还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按部就班时才发现,基金并没有持续地在大家的财富表上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