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四川长虹:过分强调财务指标很受伤

2007-11-12 14:27 《新理财》·黄尾香 【 】【打印】【我要纠错

  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绝活,失败的企业却是相似的:他们都从根本上失去了培育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就四川长虹而言,过分强调财务指标,躺在优秀的账面利润上昏昏然,必然会因此受伤

  低成本战略在中国企业实际运用中,有一个重要的前提被忽略,那就是企业要实现成本优势,必须要技术领先。透过四川长虹(600839)从中国家电霸主逐步走向衰败的案例,我们认为,在中国家电行业品牌共存的情形下,仅靠价格优势是不能保持持久竞争能力的,需要以技术推动企业发展,构建可靠的核心技术基础。

  一度霸主

  四川长虹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曾经创造过“长虹不败”的神话,被誉为中国家电霸主,有着骄人的业绩。

  截至2000年12月中旬,该公司销售收入(自上市起)已突破800亿元,其中主要产品彩电的销售量已达4500万台,即每6个中国家庭就有1个家庭拥有长虹彩电;而且,自1992年以来的8年间,其净利润累计已近100亿元。

  无论是业务扩张规模,还是会计利润表现,四川长虹给大家展现的都是一个成功企业的故事。

  1994年至1997年,四川长虹每股收益分别为2.97元、2.28元、2.07元和1.01元,连续保持了几年每股收益居两市第一的霸主地位。1997年更是长虹发展的鼎盛时期,净利润高达26亿元,股价高达每股66元。

  危机暗藏

  财报显示,四川长虹1997年销售收入为156.72亿元,1998年主营业务收入为116.03亿元,同比减少25.6%.主营收入减少的同时,营业费用却从1997年的5.17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7.74亿元,同比增幅高达50%.

  长期的价格战以及盲目的业务扩张开始让四川长虹走入衰败。

  1999年四川长虹净利润同比下降70%,销售毛利率同比下降11.5%.2000年,全面价格战开始,四川长虹净利润只达到2.7亿,同比下降48%.为扭转局势,长虹于2000年实行多元化战略,进军空调和电池领域,但收效甚微。

  强弩之末的四川长虹决定放眼海外。2001年8月四川长虹与美国经销商APEX签署合作协议,2001年年报显示,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减少12亿元;应收账款同比增加10.6亿,增幅达到58.2%.随后的三年,应收账款更是增加至50亿元。2004年,四川长虹对APEX公司应收账款、存货、委托理财投资进行计提,公司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亏损额高达36.81亿元,每股亏损1.701元。

  龙头霸主地位已成昨日黄花。

  一叶障目

  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曾经说到:“管理者在新财年开始的时候都会给自己的各个部门下达财务指标,比如今年成本必须压缩10%,这会让他们更加放心,以为一切尽在掌控之中,但事实上,财务指标制定之后,鲜有完成者。”

  管理会计学的两位教授McKenzie和Schiling也曾指出,财务指标体系有其明显的缺陷,会导致管理者做出一些有利于短期利益却对公司长远发展不利的决定。

  比如,如果企业通过“增收节支”来提高利润,通常会大肆减少新产品的开发、工艺流程的改进、人力资源开发等酌量性成本的开支。尽管企业费用将会因此而降低,表现出良好的管理能力,但产品质量、客户满意度、企业的商誉都将逐渐降低。又或者,通过提高销售收入的方式。如果销售收入中大部分来自于赊销收入,企业将会为高盈利付出巨大的机会成本,并承担巨大的财务风险。

  另外,企业也可能会把“非经常性损益”拉来当救兵,从而达到粉饰利润的目的。这样做虽然能使企业在当期有出色的盈利表现,但是收益质量往往差强人意,同时也使企业未来发展乏力。

  仔细分析四川长虹的财务数据,我们发现,从1997年到2002年,四川长虹的应收账款居高不下,2002年应收账款居然占到了主营业务收入的33%.

  2001年,因业绩下滑,四川长虹决定将眼光投向海外,当年与美国经销商APEX签署合作协议。2001年年报显示,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减少12亿元,应收款增加10.6亿元。在随后跟APEX合作的三年多,应收款已积累至50亿元。

  2004年年报显示,由于对APEX公司应收账款、存货、委托理财投资进行计提,四川长虹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亏损额高达36.81亿元,每股亏损1.701元。这种亏损正是前几年风险积聚的释放,因为追求业绩,忽略了对代理商的风险分析与控制。

  此外,尽管2001年上半年四川长虹实现净利润2056.7万元,但是较上年同期大幅度下降了91.3%,每股收益跌至0.01元。从其损益表看,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5.7%,主营业务利润同比下降了45.13%,营业利润为-2674.8万元,表明主营业务已出现亏损。净利润中含有委托理财收益、向集团公司收取的资金占用费和资产受托管理净损益等非经常性损益共计8397.6万元,这样才避免了账面净利润的亏损。

  然而,按照常理,四川长虹应该对委托理财提取跌价准备,但其并未按照程序计提。

  实际上,四川长虹自1992年到2000年累计8年的利润,给大家展示的是一个被面纱蒙住的成功企业的形象。账面利润的优秀,让长虹的经营者心高气傲,忽视了对风险的控制以及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现实的经济生活就像四川长虹所生产的液晶显示器镜面一样,观察角度不同,结论往往大相径庭。只要我们从企业可持续发展角度来审视四川长虹的价值创造史,就会发现原本光彩夺目的形象骤然之间变得黯淡无光。

  成本优势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不过,企业的情况刚好相反,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绝活,而失败的企业却是相似的:他们都从根本上失去了培育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四川长虹似乎也是这样,辉煌之时实际上已经埋下了失败的祸根。

  四川长虹的辉煌靠的是成本优势。在其最为辉煌的1996年和1997年,四川长虹向全国发布了第一次大规模降价的宣言-降低彩电价格8%至18%.两个月后,国内众多的国产家电品牌跟进,打响了彩电业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价格战。就在价格战拉开序幕的当年4月,长虹销售额跃居市场第一,国产品牌通过价格战将国外品牌大量的市场份额夺到了手中。这场降价战后来也导致整个中国彩电业的大洗牌,几十家彩电生产厂家从此退出。

  迈克尔o波特在《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两书中列专章探讨成本优势。成本优势是企业可能拥有的两种竞争优势之一。成本对于企业制定战略极为重要,因为别具一格的企业必须保持与其竞争优者近似的成本,除非由此而得的溢价超过别具一格的成本,否则别具一格者就不能取得出色的业绩。企业的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能够为客户创造的价值,这一切价值要超过该企业创造它的成本。

  然而,这些理论在中国企业的实际运用中,却有一个重要的前提被忽略了,那就是企业要实现成本优势,必须要技术领先。

  从中国家电产品的价格战中,我们似乎可以找出四川长虹衰落的病因。

  产品要不断降价,必然要不断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就要求生产的各个环节的成本都要降下来,而且要扩大生产规模。

  因此,就如彼得。圣吉所说,管理层通常会在新年度下达一系列财务指标,比如成本要降低10%.所以,为了达到目标,企业的各个环节都要“节流”。同时,产品降价了,销售额就上升了。在分析师为不断攀升的销售业绩和良好的成本控制津津乐道时,却忽略了一个风险,就是成本的持续降低将会削弱企业产品未来的竞争优势。因为企业在研究开发上的投入越来越少,同时雇员的抱怨会越来越多(企业控制成本必然也要控制人工成本)。四川长虹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形,在其业绩最为优秀的时候,员工却抱怨不涨薪水。

  于是,正是让四川长虹引以为豪的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使长虹吞下了苦果。

  随着平板电视机(如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逐渐上升成为主流产品,由于其核心技术掌握在日本和韩国等彩电生产企业手中,四川长虹已经面临很大的技术风险。同时,包括彩电在内的国内家电行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过度的市场竞争导致彩电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当技术快速升级、资金推升规模增长时,非但没有因该行业集中度上升而提升利润,相反,彩电产品的持续降价使得彩电行业进入了一个微利时代。2000年和2001年四川长虹的销售利润率进一步大幅度下跌。

  安身立命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非凡业绩并促使企业不断成长的内在因素,也是缔造企业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基础。在中国家电行业品牌共存的情形下,仅靠价格优势是不能保持持久竞争能力的,因此,需要以技术推动企业发展,构建可靠的核心技术基础。

  彩电是以组装为主的产品,没有技术壁垒,也没有品牌壁垒。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彩电生产厂家的销售利润率会大大下降,投资回报率也会随之下降。当利润进入平均化时代,再采取激烈的价格战,其后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因此,长虹发起的价格战也最终让自己饱尝了苦果。同时,家电产品的生命周期一般比较短,加上消费升级,企业只有依靠核心技术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在市场竞争极为激烈的今天,国外的一些著名企业凭借其敏锐的嗅觉对最新技术作了充分的利用,并及时调整了战略规划。

  比如,爱立信公司拥有120多年的历史,目前仍然是移动和固定网通信技术和设备的生产厂家。爱立信公司凭借其拥有的网络专有技术,使其股票自1999年以来已经翻了几番。爱立信公司超过80%的税前利润来自于设计和提供无线基站、交换机和传输设备。拥有核心技术才能使公司在市场的考验中立于不败之地。

  要实现基业常青,企业必须明确公司拥有的核心技术是什么?这些技术在未来可能会发生何种变化?为实现企业目前经营目标需要增加哪些新技术?在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我国企业需要改变思维方式,紧紧跟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培育自己的核心技术优势,才能使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尽管从短期来看,增加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可能会导致当期财务业绩的滑落,技术研发投入的短期效益不够明朗,但是从长期来看,核心技术的培育却是企业基业常青的动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