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对公允价值这一概念内涵和公允价值这一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考量,旨在得出公允价值不是一个独立的计量属性而是一种会计计量属性择用方法的结论。且在此基础上又对其多种计量属性的择用而不是作为一个计量属性的运用作了选择标准和应用指南的考量,从而有助于公允价值作为一个新的会计计量概念的确立与运用。
自笔者发表的《对新世纪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理论透视》一文(《四川会计》2001.7)中,提出公允价值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六种计量属性,而仅仅只是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这五种计量属性在市场交易条件下的一种再现和重复后,虽也有不少学者发表了大致相同或相近的看法,但公允价值究竟是什么?仍人言言殊,歧义较大:有的认为是对资产和负债基于市场价值的一种公允的判断;有的认为是取代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一个新的计量属性;甚至有的还认为可以按广义和狭义进行划分,广义的可以涵盖其他几个计量属性,狭义的可以作为独立的一个计量属性等等,不一而足。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对公允价值这一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择用作进一步的考量,实属必要。
一、公允价值概念的考量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凝结着人类在一定阶段上对于事物认识的成果。由于被反映的事物和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是两个不同的层次,概念的内涵即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和被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有区别的,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故欲对公允价值这一当前非常流行的新的会计计量概念作进一步的深入考量,笔者认为必须从公允价值这一概念的内涵所反映的是否是一个独立的新的计量属性和公允价值这一概念所依据的客观事物(认识对象)的本质属性究竟又是什么,这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着手,试分述如下。
(一)就公允价值概念的内涵而言,公允价值不是一个独立的新的计量属性
概念的内涵通常亦可称为含义,其不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只是被反映到人们主观思维中的概念的含义。而所谓的会计计量属性就是指一个项目如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以及经济交易、事项等能用货币数量化的方面,即要予以货币定量的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因其可以从多个方面予以货币定量,从而也就有多个不同的计量属性。FASB在SFAC5中概括了五种较为普遍认可的会计计量属性,它们分别是:(1)历史成本;(2)现行成本;(3)现行市价;(4)可实现净值;(5)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由于公允价值概念的含义只是被反映到人们头脑中的有关公允价值这一概念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而按FASB在SFAC7、IASC在IAS39、我国财政部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赋予其基本一致的定义,公允价值只是熟悉情况的双方在市场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自愿达成的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交易价格。故而SFAC7在提出公允价值概念的同时,在其含义上又指出了:“虽然1984年的第5辑概念公告没有明确使用公允价值这个术语,但公告所界定的一些计量属性在实质上和公允价值是一致的。”亦即在初始确认时,只要没有相反的证据,支付或收到的现金或等价物的数额即历史成本或收入,通常都可近似为公允价值;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因是在市场确定的或是可观察的市场金额,也都在公允价值的定义之内;可实现净值虽是通过贴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但只要时间不长、物价稳定,一些短期的应收应付项目亦可视为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只需排除特定主体(包括企业管理当局)为计量目标的现值,采用市场上达成的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标的现值,亦即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与SFAC7相仿,在IAS39的第67、68两段文本和我国《债务重组应用指南》的说明中,也都对其他一些计量属性在实质上和公允价值的一致性作了相似或相近的表述。
其实,正如本文开首所说的我国有很多学者对公允价值的含义也持有类似的看法。如陈小悦:“公允价值是一个抽象概念,有着广泛的外延,它具体地可以表现为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现行市价、未来现金流的贴现值等当中的任何一个。”(《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研究》2002.7);黄学敏:“广义地讲,公允价值可以涵盖其他几个计量属性。”(《会计研究》2004.6);毛新述、戴德明、姚淑瑜:“公允价值作为一种复合型的计量属性,可以涵盖其他几个计量属性,即公允价值可以表现为历史成本、可实现净值、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多种计量属性”(《会计研究》2005.7)。
由上可见,就公允价值这一概念的含义即内涵而言,公允价值可以涵盖其他几个计量属性,是前五种计量属性的重复和混同,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计量属性。故具有如下三个明显的特点:(1)非确定性,很难断定公允价值本身究竟是现行市价还是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2)变动性,因市场交易有可直接确认或可观察或只能估计等多种情况,因而会随着市场情况的变动而变动;(3)复合性,公允价值只是对前五种计量属性的一种再现和重复,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新的计量属性,实际上是多种计量属性的复合。
(二)就公允价值概念所依据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而言,公允价值只是一种会计计量属性的择用方法
正因为公允价值这一概念的内涵(含义)和客观存在的公允价值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有区别的,前者属于主观思维方面的思想内容,后者属于客观事物方面的认识对象,故而公允价值概念只有依据公允价值这一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深刻反映公允价值的内涵。而从公允价值概念的内涵来看,公允价值不是一个独立的新的计量属性,那么其所依据的公允价值这一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又将是什么呢?众所周知,属性就是事物的性质及与其它事物相互间的关系,而属性又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两种。所谓的公允价值这一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是对其有决定意义的性质,即:一方面是决定公允价值这一事物之所以成为公允价值这一事物的内部固有性质;另一方面是能把公允价值这一事物和其他事物区别开的性质。亦即公允价值内部固有的规定性和它与其他事物的区别性是公允价值这一客观事物本质属性所具有的两个基本特点。
就公允价值本质属性的第一个特点而言,相当多的学者一般都从公允价值的定义出发,认为双方在公平交易基础上自愿达成一致的市场交易价格,就是公允价值内部固有的规定性。实际上这一“固有规定性”并非只是公允价值所具有,其他五个计量属性也都具有。如历史成本是取得资源时的交易双方一致达成的初始交易价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资产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交易双方一致达成的可望带来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其实双方达成允当公平的交易价格只不过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个前提条件,并不是会计计量属性这一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决定历史成本等事物之所以成为历史成本等计量属性的内部固有规定性就是它们所具有的单一独立的可予货币计量的性质,即对一个项目(资产、负债等)可予货币数量化的方面只能是历史成本的初始交易价格、现行成本的现时投入或重置成本、现行市价的脱手价值、可实现净值的预期脱手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资本化价值这样一种非此即彼的单独的计量表现形式。而公允价值这一事物的内部固有性质却不是单一独立的,而是对多种计量属性的包容,即对一个项目予以货币定量时,既可采用初始交易价格,也可采用脱手价值,还可采用资本化价值等既此可彼的多重的计量表现形式,且还会得出不同的计量结果——货币数额。因此,公允价值的多重计量表现形式不具有决定公允价值这一事物之所以成为一种会计计量属性的内部固有性质。
就公允价值本质属性的第二个特点而言,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每一个计量属性都分别反映了被计量对象的不同特征,而这些不同的特征又主要集中体现在交易时间、交易类型和交易性质三个方面。如从反映经济活动的交易时间划分:历史成本反映的是过去的交易;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反映的是现在的交易;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反映的是未来的交易。如从反映经济活动的交易类型划分:历史成本、现行成本是购买或重置的投入价值;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脱手或销售的产出价值。如从反映经济活动的交易性质划分:历史成本是实际的交易;现行成本、现行市价是假定的交易;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预期的交易。而公允价值在交易时间上既可反映经济活动的过去交易、现在交易或未来交易;在交易类型上又可反映经济活动的投入价值或产出价值;在交易性质上还可反映经济活动的实际交易、假定交易或预期交易。因此,公允价值不像前五种会计计量属性那样具有在交易时间、交易类型、交易性质三方面各自不同的特征而相互区别。恰恰相反,在上述三个方面与前五种计量属性却有着重复相同的特征而不具有能把自己与其他会计计量属性区别开的性质。
由上可见,公允价值这一客观事物不具有决定公允价值之所以成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区别于其他计量属性的两个基本特点,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新的会计计量属性,也不仅仅是对市场价值的一种公允判断,更不是狭义与广义即内涵作为一个独立的计量属性和外延可以涵盖其他几个计量属性的这样自相矛盾的关系。因为它在本质属性上所具有的多重计量表现形式和与其他计量属性重复相同的特征,只能决定它是一种会计计量属性的择用方法,即公允价值作为一个新的会计计量概念仅仅是在对一个项目予以货币数量化时,可以根据市场交易的不同情况和一定标准相应选择采用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的一种手段或方法。
二、公允价值择用的考量
正因为公允价值只是一种会计计量属性的择用方法,因而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已不是尽快实施和暂缓运用的观点之争,而是对公允价值所涵盖的几种计量属性应如何进行择定与应用的问题了。这又主要集中在以何种标准来选择确定会计计量属性以及以什么样的准则指南来指导其具体应用两个方面。试分述如下:
(一)公允价值的择用应以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为主要标准
虽然近年来FASB已经把公允价值作为大多数会计计量的目的,但仍一如既往地认为在财务报表项目的陈报中,多种计量属性是并存的。诚如其在1976年指出过的那样:“每一个财务报表要素都有多种属性可以计量,而在编制财务报表之前,必须先确定应予计量的属性。”作为会计计量属性择用方法的公允价值,在对一个项目予以货币定量时,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当然也就是选择和确定应予计量的何种会计计量属性了。
然而计量属性应如何择定即依据什么标准来选择确定?FASB在随后的SFAC2中明确地提出:“当前,在财务报表中陈报的各种项目,是用不同的属性来计量的,视项目的性质以及计量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而定。”与FASB相呼应,IASB在对“会计计量”的研究中,也明确地提出了在引入某一计量基础时,究竟应以什么标准来衡量?一般应当以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主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资产和负债的概念(有助于未来经济利益)、有助于资本保全等。两者提出的标准虽略有出入,但以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即相关性和可靠性为衡量标准却是共同一致的。而且在选择确定计量属性时“视项目的性质”、“资产和负值的概念”、“资本保全”等,在实质上都是为了达到决策有用性这一会计计量目标,即会计计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有用的会计信息。因此,概括而言,选择和确定会计计量属性所依据的主要标准就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所谓的相关性就是会计信息与决策相关的特性,即FASB所言的会计信息只有具备“导致差别”的能力,也就是能帮助信息使用者对过去、现在、未来经济事项的结果作出预测或是能证实、纠正先前的预期,既可增加也可减少信息的差异,方能确定它与某一决策相关。因而相关性包含了及时性、预测值和反馈值这三项内容。所谓的可靠性就是会计信息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的特性,亦即只有具备可予验证,尤其是不偏不倚地反映经济事项的过程和结果,才能保障信息的真实可靠。因而可靠性亦包含了可验证性,不偏不倚和如实反映这三项内容。由于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两个最根本的特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函数,二者缺一不可。正如SFAC2所指出的:“会计信息要于决策有用,要具备两种主要的质量,即相关性和可靠性……如果这两个特征中的任何一个完全不存在,信息就不会是有用的。”但另一方面,因环境的不确定性,“可靠性与相关性常常相互冲击。为了加强相关性而改变会计方法时,可靠性可能有所削弱,反之亦然。”实际上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常常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计量属性的选择往往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权衡。公允价值择用所依据的主要标准实际上就是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的相对权重。
在现行会计实务中,尽管大部分交易或事项仍是由历史成本计量报告的,但有一部分已采用了其他计量属性。如有价证券,因市场价格变动频繁,一般按现行市价计量和报告;又如期货合同等衍生金融工具或转让、出售长期资产,交易时都不会采用历史成本,而是选择采用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来予以计价;再如由销售产品形成的企业应收账款,一般都是按其初始交易的历史成本入账的。由于客户或产品本身的原因,应收账款一般可分为短期(一年内可全部收回)的、中期(因产品质量等原因造成部分损失,拖延至二年以内收回)的、长期(因客户方面的原因,两年以后方能收回)的。通过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报告,则可通过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的权衡来择定计量属性。短期的应收账款,为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可仍用历史成本计量报告;中期的应收账款,为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平衡,可择用可实现净值即初始交易金额扣减未来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后的净值来计量报告;长期的应收账款,为保证信息的相关性,可择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即根据内含的或历史的贴现率将初始交易金额折算为现值来计量报告。
(二)公允价值的择用应有一个准则指南为指导
通过以上论述,虽已凸显了公允价值择用会计计量属性的主要标准,但欲规范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应用,还应给出一个指导性的准则指南。美国的安然、世通事件和我国的一些会计造假案,除了其他原因外,利用公允价值本身的不明确性、变动性进行有意识的作弊或是利用计价技术上的复杂性、随意性造成会计计量上的失误,都是不可排除的因素。故而IASB和FASB都正在制定和准备提供一个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规定或应用指南。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包括概念基础和实务应用在内的公允价值准则指南应包含如下几项主要内容:
1.概念表达。准确表达公允价值的概念,实际上就是给公允价值下一个语词准确的定义。由于以往的定义都未揭示出公允价值的内涵是一种会计计量属性的择用方法,因而公允价值应重新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为确定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而按市场情况和一定标准对已有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选择与应用的方法。
2.计量目标。公允价值择用会计计量属性的目的是什么?亦即为了达到一种什么样的会计计量目标?这是决定按什么标准择用和择用何种计量属性的前题。故而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的择用方法,其计量目标无非就是为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既能满足决策需要又能满足对管理者经营责任监评需要的有用的会计信息。
3.择用标准与条件。公允价值择用会计计量属性除依据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这一主要标准外,还应考虑市场环境这一重要的外部条件。因为公允价值的择用还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判定:如在活跃市场条件下,市场的公平交易价格(初始交易为历史成本、现时交易为现行市价)即为公允价值所可选择的计量属性;如不存在实际交易的情况,则在市场上寻找可观察的相类似的交易金额(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即为公允价值可选择的计量属性;如不存在活跃市场,也寻找不出相类似的市场交易金额,则在允当合理的基础上估计出未折现或折现的未来现金流量值(可实现净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即为公允价值所选择的计量属性。
4.计量技术应用。公允价值对计量属性的不同择用会使相同的计量项目表现为不同的货币数额,得出不同的计量结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具有不同的货币定量手段,即应用了不同的计价技术:历史成本是应用资源取得时支出的现金数额或其他等值,并在随后要予以摊销或其他分配方式调整的计价技术来计量的;现行成本是应用类似现时取得相同资源将支出的现金数额或其他等值即依据买方市场价格的重置成本,并形成资产持有损益(重置成本与历史成本的差额)的计价技术来计量的;现行市价是应用现时出售资源将获得的现金数额或其他等值即依据卖方市场价格的脱手价值,并立即确认全部收益(非货币性资产)的计价技术来计量的;可实现净值是应用基于资产预期的未来销售所得的非贴现的现金流入或其他等值扣除所偿付的现金流出(直接费用)后的净值即资产变现的预期脱手价值的计价技术来计量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应用资产在正常业务进程中可望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贴现值)减去为实现这一流入所需现金流出的现值即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本化价值的计价技术来计量的。由于各国准则中所指称和实务中最常用的公允价值通常是现行市价和现值,因此,应用现行市价计量技术时应放弃确认收入的实现原则,即经营收益在生产时就应确认,持有利得在购买或价格变动时也可确认;应用现值计量技术时重点还应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即预期未来现金流量、时间分布和折现率,因资产预期的未来获利能力与这三个因素密切相关。另外,具体的现值计量有两种技术方法可供选择:一种是传统法即只使用单一的一组估计现金流量和“与风险正成比”的单一利率来计量现值;另一种是期望现金流量法即考虑到每一种可能的现金流量的发生概率,加权平均而得到的现金流量的平均期望值来计量现值。
5.信息披露。公允价值对多种计量属性择用的最终结果就是会计信息的披露。而其首要问题就是必须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即信息披露应当面向市场所有参与者,而不仅仅只是某些集团或个人,信息的供给者与需求者在会计信息市场上也应处于对称地位,否则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甚至无效。其次是披露的内容问题,现行财务报告所披露的内容基本上是一种以实现原则为确认基础和以历史成本为计量模式的会计信息,而公允价值的择用打破了历史成本信息一统的格局,持有利得或损失、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不同于会计收益的经济学收益等信息都将成为披露的内容。最后是披露的形式问题,由于公允价值择用所产生的信息突破了传统会计报表的信息承载与传递功能,即不能在表内反映只能在附注中披露。而公允价值的择用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在表内确认和披露只是时间问题。因而在市场、专业评估技术、人员素质诸条件未具备和财务会计报表未改革前,只能分两步走:先规范好表外的信息披露;随着公允价值择用信息量的日益增大,可借鉴国际上的做法再增设一张反映全部利得或损失的报表,从而为其日后的表内信息披露提供一条过渡性通道。
三、结语
IAS39发布后,遭到了欧盟委员会、欧洲中央银行的强烈不满和对部分内容的抵制,IASB不得不于2005年6月16日发布了对IAS39公允价值计量选择权的修改;2005年10月底FASB亦发布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X号——公允价值计量》工作稿,对先前的公允价值定义作出了一定修正。我国自1997年发布具体会计准则以来至少有6个直接涉及到公允价值,但在2001年1月财政部发布和修订的8个会计准则中,却基本上回避了公允价值计价而改按账面价值入账。2006年2月虽然在发布的基本会计准则和若干具体准则中又重新涉及公允价值在一定条件限制下的谨慎运用,但并不能由此说明公允价值在概念基础上和实务应用上已经成熟与定型,仍须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由于公允价值无论从其概念内涵还是从其概念所依据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来考量,公允价值都不是一个独立的新的计量属性,而仅仅只是一种会计计量属性的择用方法。故而除对公允价值的定义需作修正即准确表达其概念外,更重要的在实际操作上还须将之前的公允价值(本身)作为一个计量属性的运用引导到今后的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择用方法如何对多种计量属性进行选择确定和具体应用上,即除强调信息的质量特征是其主要择用标准外,还要制定一个准则指南作为其实务指导。唯其如此,公允价值作为一个新的会计计量概念的确立与运用才是准确、合理即公允的,才能成为展望未来的会计计量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