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中庸之道与企业理财

2007-2-11 16:26 《会计之友》·刘章胜 【 】【打印】【我要纠错

  中庸是一种文化,而不是制度。“中庸之道”所蕴之内涵是把握分寸、顾及全局、争取双赢,应成为企业理财选择的价值取向。在企业的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及利润分配管理等理财实践中,无不闪烁着“中庸之道”的思想光芒。

  何谓“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通俗地讲,“中庸”就是度的正确把握和关系的良好协调,就是在平衡中寻求发展。“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扣其两端,允执其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它同样适用于企业理财。中庸是一种境界,而不是作茧自缚的蚕丝。日本三菱综合研究所高级顾问中岛正树称“中庸之道”为企业管理的最高道德标准。松下作为日本企业之首非常推崇中庸之道,认为提倡中庸之道,就是以社会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企业理财是企业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一项管理活动,其具体内容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及利润分配管理等。在企业理财实践中,“做事讲标准,过程讲度,效果讲平衡”(黄伟,2005),“中庸之道”闪烁的思想光芒随处可见。

  一、中庸之道与筹资管理

  筹资管理是企业理财活动的起点,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先导。要使筹资活动成为企业发展真正的推动力,而不是成为其发展的瓶颈,就必须运用中庸之道对筹资数额、筹资时机和筹资结构做出符合企业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一)筹资数额的预测。筹集一定数量的资金是任何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但企业筹资数额并不是由企业一厢情愿决定的,而是要受到注册资本限额、企业债务契约约束和企业规模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在筹集资金时,要领会“过犹不及”的深刻内涵,筹资规模要适当,既不能过多,造成资金闲置,也不能太少,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进行。

  (二)筹资时机的选择。筹资的目的是为了投资,由于存在资金时间价值,因此不能提前筹集企业所需资金以避免形成投放前的闲置,增加企业的筹资成本。当然也不能滞后,错过资金投放的最佳时机。

  (三)筹资结构的确定。企业的资金来源不外乎两个方面,即权益资本与负债资本。但由于两者对企业所产生的治理效应不同,这就要求将债权融资的硬约束与股权融资的投票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合理的融资结构,而“合理的财务筹资结构如同人体血液中各种成分的合理含量及其配比关系”(郭道扬,1999)。另外,企业出于降低资金成本和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考虑,会尽可能利用负债筹资,但是,无节制地增加负债,必然带来融资成本的增加,使企业利润下降,严重的还会造成资不抵债的恶果。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考虑负债引发的财务风险,把负债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以形成最优的筹资结构。

  二、中庸之道与投资管理

  投资管理是企业理财活动的核心,也是创造收益的必要过程。投资决策失误是企业最大的失误。尽管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但也应避免一味地追求投资多元化来扩大投资规模和盲目地追求高收益而忽视投资风险,消除“偏伤之患”,理性而科学地进行投资管理。

  (一)投资规模与投资收益。投资的目的就在于获得投资收益。通过投资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甚至开拓新领域,也许是增加投资收益的有力手段。但投资不是赛跑,并不需要与任何人竞争,有规模并不等于一定有收益。因此,不要盲目扩张和盲目实行多元化投资。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评论(Sloan Management Review)的报告称:多元化企业和单一型企业相比,其利润一般要低5%到12%.就长期而言,多元化有可能是一场灾难。韩国“大宇”集团、巨人集团、郑州亚细亚都是这种灾难的诠释者。当然,我们也不能据此否认多元化投资。按照投资组合理论,企业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进行多元化投资,不仅可以有效地分散经营风险,而且还能拓宽企业的利润来源,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投资活动由于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共同影响而产生投资风险,使得投资结果与期望投资收益不一致。投资理论的研究表明,高风险往往会带来高报酬,低报酬其风险也低,这是因为投资者一般都有规避风险的倾向。因此,风险大的资产为了吸引投资者购买,往往以较低的价格出售或者提供较高的报酬率。但是,在实际的投资活动中,必须要分析投资风险和投资收益的关系,既不要盲目追求投资收益而忽视风险,“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也不要过于反感风险而趋于保守,错过获取高额利润的机会。

  三、中庸之道与营运资金管理

  营运资金因其流动性强而成为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润滑剂和基础。由于现金流量的不同步,企业则不可避免地持有一定量的营运资金。资产的流动性与盈利性是成反比的。因此,对营运资金的持有量应运用中庸之道加以控制,使之既防止不足又避免过量。

  (一)现金管理。现金是企业得以正常运转和偿还债务的保障,一定的现金持有量是必需的,但其流动性强而盈利能力弱,因此不宜保持过多;现金持有不足又将无法满足其基本需要,尤其是交易性需要。此外,保有一定的现金余额有利于财务主体及时捕获收益水平更高的投资项目。因此,现金管理其实就是财务主体关于机会成本与机会收益的权衡,体现的是中庸之道。

  (二)应收账款管理。杜绝应收账款的产生,虽有利于资金的安全,但对扩大销售不利;放任应收账款的规模膨胀,则必然导致呆账、坏账的蔓延。因此,企业应该在认真分析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坏账成本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使应收账款能充分发挥其促进销售和减少存货的功能。

  (三)存货管理。日本公司最早提出“零存货”的概念,也曾被许多企业奉为圭臬。但即便在交通发达、信息传递灵敏、物流行业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也无法完全做到这一模式。没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就必然会出现停工待料、丧失销售机会等现象。当然,过多的存货而导致的资金占用、存货积压以及毁损则对于企业肯定是不利的。因此,如何把存货控制在合理的水平范围内,仍然是企业要考虑的课题。

  四、中庸之道与利润分配管理

  企业的利润分配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筹资和投资决策,而且还涉及各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因此,企业的利润分配必须遵循中庸之道,把握好兼顾各方面利益和积累与分配并重原则。

  (一)兼顾各方面利益。利润分配是利用价值形式对社会产品的分配,直接关系到有关各方面的切身利益。在利益相关者财务框架下,企业是一个多边契约的结合体。企业的净利润归投资者所有,这是所有者投资于企业的根本动力所在。因此,在利润分配中要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以保障企业所有者的权益。当然,在利润分配过程中还必须严防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此外,企业经营者与职工也是企业利润的创造者,他们除按劳分配获取必要的报酬外,还应作为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参与税后利润的分配。

  (二)积累与分配并重。利润分配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但也需要采取必要的财务约束手段。如果企业采用竭泽而渔的分配政策,必将导致企业无力应对经营风险,最终损害的还是投资者的利益。因此,企业在进行利润分配时,就应为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必要的积累。企业除按规定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以外,还适当留存一部分利润作为积累,也为企业的内源融资提供了保证。同时,还能平抑利润分配数额波动,稳定投资报酬率,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五、中庸之道与财务关系的协调

  企业在理财过程中与利益相关者发生的各种财务冲突,归根到底都是关系的失衡。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能妥善处理、协调好各种财务关系,有利于企业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此外,在企业理财的过程中,注重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均衡,消除企业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这其实也是“中庸之道”。

  六、结束语

  “中庸之道”影响下的企业理财,在改革开放后近30年来正在逐步地发展与完善。但面对未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21世纪,我国企业理财模式中仍然有许多不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内容。这主要是由于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力量以及历史现实原因造成的。要研究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以求发展完善,必须立足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变迁发展趋势之中,也只有遵循传统文化的演变规律,并借鉴西方先进的财务管理理论中适应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容,才能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管理模式,从而使其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发展服务,以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向前。而“中庸之道”固然有其因循守旧,不利于创新的负面影响。但从另一个方面讲,就是要在处理问题时选择最合情理的办法。其现实意义就在于要实现财务管理与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现行政策等的和谐统一,而不能照搬照抄外国的经验与理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