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范小建副部长在全国农业财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6-12-16 15:10 《中国农业会计》 【 】【打印】【我要纠错

  这次全国农业财务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回顾“十五”期间农业财务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分析研究“十一五”时期农业财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安排部署当前的农业财务工作。会前,部财务司组织召开了两次由部分省、区、市农口财务处长参加的座谈会,大家结合各地的实际,对会议的报告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下面我讲三方面内容。

  一、“十五”时期农业财务工作的回顾

  “十五”时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我们党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整体思路逐渐形成、发展和成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做出了“两个趋向”的基本论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形成了新时期比较完整的“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中央分别以农民增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连续三年印发一号文件,出台了“三减免、三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措施,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农业财务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这个大的政策背景下,各级农业财务部门紧紧抓住有利时机,认真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积极适应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深入研究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大政策,努力找准支持的重点环节,不断优化资金支出结构,创新发展思路和管理机制,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农业财务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绩。

  (一)支农资金大幅度增长

  “十五”时期是财政支农资金增加最多、增长最快,广大农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有力地提升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撑保障能力。五年间,支农资金的增长有两个亮点:一是支农资金总量明显增加,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十五”时期,中央财政和国债建设资金安排用于“三农”的投入逐年增加。2001年为1871亿元,2002年为1902亿元,2003年为2144亿元,2004年为2626亿元,2005年为2975亿元,五年间增长59%,年均增长12.3%.二是中央财政农业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增长显著。2001年中央财政安排农业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仅为5.3亿元,2004年上升到47亿元,2005年突破了70亿元。以良种补贴为例,由2002年的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8.7亿元。

  (二)支农资金结构进一步优化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进入了以结构调整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时期。为适应这一需要,近几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明显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集中,向促进粮食生产、科技创新和推广、动物防疫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等方面集中,引导和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同时,从稳定农业生产、发展农村主导产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出发,围绕各个行业的基本领域,确立了一批带动各个行业整体发展的关键性重大项目,逐步形成全方位推动的局面。如种植业的种子、植保、栽培、土肥等几个基本领域,已经设立了种子工程、重大病虫害防治、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推广、土壤有机质提升等部门预算内项目和良种补贴、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中央转移支付项目。此外,为增强优势农产品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大科技推广力度,近年来新增了农机购置补贴、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补贴、苹果套袋补贴、畜禽良种补贴、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试点、科技信息入户、超级稻推广、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等项目。

  各地从自身实际出发,围绕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安排使用资金,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江苏将资金重点投入在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产品质量建设、强化外向型农业发展、提升动物防疫水平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相继实施。湖南通过调整存量资金集中向优势农产品区域倾斜,从2003年起,重点支持了种子种苗、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吉林、浙江开展的农业保险试点,广西、四川推行的稻田秸秆还田腐熟技术等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为相关中央财政专项的设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三)支农资金效果显著提高

  “十五”时期,一系列财政支农政策措施的实施,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主要体现在: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明显恢复。200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在2004年增产775亿斤的基础上又增产291亿斤,达到9680亿斤;粮食亩产309.5公斤,再创历史新高。单产提高已成为总产增加的主要因素,粮食增产已由过去主要依靠扩大面积,转向了稳定面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的轨道。主要经济作物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十五”时期,棉花总产年平均542万吨,与“九五”时期相比,增加111万吨,亩产增加5.7公斤;油料总产年平均2943万吨,增加496万吨,亩产增加12.7公斤;糖料总产年平均9522万吨,增加821万吨,亩产增加597.7公斤。畜牧业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和平稳发展态势,产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0%,2005年肉蛋奶产量比2000年分别增长26.4%、28.3%和211.7%.渔业保持快速发展,2005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比2000年增加827万吨,年均递增3.6%.

  二是农民增收扭转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十五”时期,农民收入年均增幅达到了5.3%,逐步扭转了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5元,比2000年增加1002元。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明显增加。在“三减免、三补贴”等政策和项目的推动下,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3209万人减少到2005年的2365万人。农民生活环境和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三是农业增效明显。在农业财政项目的支持和引导下,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效经济作物、畜牧业、渔业保持较快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得到优化,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已现雏型。“十五”时期,农业总产值增长58.3%,年均增长9.6%;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5%,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2000年的30%提高到45%.2005年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50534亿元,比2000年增长86.1%,年均增长13.3%.农垦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增速比“九五”时期提高一倍。

  四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特别是转基因生物技术、超级稻、矮败小麦和禽流感疫苗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启动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重点推广了一批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全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8%左右,比“九五”期末提高了11个百分点。农业装备水平显著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6%.农业标准化进程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十五”时期,农业财务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立足转变观念,创新财务工作思路。“十五”期间,农业财务工作努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思想上、行动上跳出传统观念的束缚,创新工作思路,提出了“三个转变”的工作要求。也就是:以宽阔的视角把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借鉴WTO的政策与经验,在谋划政策落实上下功夫,使农业财务工作由单纯的财务管理向充分发挥财务工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宏观调控和保障作用转变;以改革的办法探索财政支农的新途径、新载体和新增长点,工作中注重多部门的协同合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使农业财务工作由注重部门管理向服从、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转变;以从严的态度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努力探索用制度管权、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监管机制,强化资金管理,严肃财经纪律,使农业财务工作由以争取资金为主向争取资金和加强资金监管并重转变。

  二是注重调查研究,拓展财政支农领域。加强调查研究,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是新形势下提高农业财务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各级农业财务部门充分认识加强调查研究的重要性,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经常性的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提出资金扶持的方向,找准切入点,抓住关键点,培育增长点。努力促进调研成果政策化,政策建议项目化,支农项目预算化,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明确财政资金扶持的内容,投入的环节,实施的步骤,从而进一步拓展了财政支农资金的领域。

  三是围绕中心工作,促进资源整合利用。各项支农资金的整合有利于逐步规范政府支农资金投向,合理有效地配置公共财政资源,提高支农资金的整体合力和使用效益。各级农业财务部门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七大体系”建设、“九大行动”方案,统筹使用中央预算、地方预算和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三块预算资源。在安排财政支农资金上,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突出重点,整合资源,不断优化支出结构,相关财政项目资金向重点区域、重点工作集中,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四是突出农民受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近年来财政支农资金以对农民的直接补贴为重点,由过去主要靠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执行转向适当直接补贴农民,由过去较多补贴国有流通部门转向更注重补贴生产环节,由过去农民间接受益转向更多的直接受益。同时,各级农业财务部门周密考虑资金运行的各个环节,从方式、渠道、监管的细节入手,在项目立项上,以调查研究为起点,通过建立财政项目立项的专家评审制,提高了财政支农项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制度设计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财政专项管理制度和项目实施方案,保证了财政支农项目的有效运转;在管理手段上,理顺了财政专项管理的程序,推行了财政项目申报指南和分配方案网上公开,实行了统一申报、统一下达,探索了项目绩效反馈评价机制。这一系列措施,保证了将财政支农资金真正用到农民身上,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当前新形势、新任务对农业财务工作的要求相比,目前的农业财务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切实加以改进。一是思路还不够开阔。目前,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尚未健全,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农业增长方式还需要进一步转变,面对这些新情况,农业部门的新办法、新措施不多,策划和设计大项目的能力亟待加强。二是管理意识和措施不到位。目前,一些地方和单位对项目执行的监督与管理重视不够,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滞留、截留、挪用项目资金的问题还时有发生。科学立项、绩效评价反馈等监督管理机制尚未建立,一些项目管理办法已不能适应当前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三是业务部门不适应项目管理的要求。农业财政专项管理中,虽然所有的专项资金管理问题都体现在财务管理上,但产生的问题却多发生于项目实施的过程,由于业务部门的一些同志对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要求不了解,对国家的财经法规不熟悉,影响了部门间的协调及各项政策效能的实现。加强农业专项资金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职责,更是业务部门的重要工作。因此,加强对业务部门项目管理知识的培训与学习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十一五”时期农业财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实现全面小康承前启后、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科学分析和把握“十一五”时期农业财务工作面临的形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农业财务工作面临着良好的发展环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新时期中央农业农村工作的总抓手,是着眼全局统筹谋划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不仅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明确了方向、目标和任务,优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也给农业财务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历史舞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达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人均GDP已达1700美元,城镇化率达到43%,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12.4%,全国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大关。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有条件更多地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各种资源将更多地投向农业和农村领域。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消费需求的变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国家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将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农业财务工作面临着新的要求

  首先,我们要正确把握“两个趋向”的基本论断。在现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着力点并不是靠转移支付拉平城乡收入差距,而是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程的同时,重点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其次,我们要正确把握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十一五”时期的农业财务工作,一方面要在多予上下功夫,努力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农资金的多渠道投入,切实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另一方面要在放活上做文章,谋划好政策,设计好机制,运作好项目,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三农”,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个人,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工商资本乃至国际资本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这是新时期对农业财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三)依法科学理财是农业财务工作的主旋律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具有明显的法制性特征。“十五”期间,农业财务工作在推进依法理财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确保依法理财的前提下,农业财务工作还要大力推进科学理财,探索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努力实现公共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逐步实现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绩效管理,引导带动各种社会资金投入“三农”,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政策目标的实现。推进科学理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财务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财务队伍全面提升工作层次、充分履行工作职责、切实争取工作主动权的内在要求。

  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战略机遇面前,农业财务部门要有所作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战略部署,围绕农业部党组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确定的中心任务,努力增加各级财政支农投入规模,推动财政支农政策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宏观调控和支撑保障作用,全方位地深入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按照这一基本思路,“十一五”时期农业财务工作面临着四项重大任务:明确工作定位,开拓发展空间,创新管理机制,提升发展能力。

  (一)明确工作定位

  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财务工作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确立新的历史定位,以更开放的视角和更宽广的思路来想问题、筹资金、立项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一是农业财务工作要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推动者。要坚持从单纯的财务管理向充分发挥财务工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转变。认真研究农业生产规律、农业经济规律和农村社会发展规律,逐步实现财政资金投入、支农项目安排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认真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素质,维护农民权益作为财政支农的方向。

  二是农业财务工作要成为财政支农项目的筹划者。要坚持从注重部门管理向服从、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中心工作转变,狠下功夫强化政策研究和项目储备,做好财政支农项目的总体规划和具体设计,提高财政支农项目的前瞻性和可行性。

  三是农业财务工作要成为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者。要坚持从以争取资金为主向争取资金和加强资金监管并重转变,进一步改变重资金争取、轻资金监管的状况,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运行和高效使用,严格防范资金使用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行为。各级农业部门都要形成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财务机构为主导,以业务机构为依托,人人负责,层层把关的财政资金使用和监管新机制。

  (二)开拓发展空间

  “十一五”时期的农业财务工作要着眼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争取扩大财政投入的覆盖范围。财政资金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有系统观和全局观,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开拓视野,围绕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努力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一是拓宽投入领域。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要逐步加大对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投入,确保农业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的发挥。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投入,确保农村作为国民经济中劳动力调节蓄水池功能的发挥。要大力发展园艺、畜牧、水产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展促进农民增收和扩大农民就业的功能。要大力促进循环农业发展,拓展农业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

  二是延伸投入链条。财政资金投入要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产业体系内部联系的强化,促进农业生产向产前、产后两头延伸,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产前环节,要着力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等基本生产条件、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良种推广的支持力度;在产中环节,要重点加大对农机化肥柴油等生产资料购置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服务的支持力度;在产后环节,要努力探索财政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新机制,加大对农产品检验、加工、运输和促销的投入力度。在社会化服务方面,还要探索适当的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逐步推动建立以农业保险为核心的自然风险防范机制,以农产品期货为核心的市场风险防范机制,提升农业作为弱势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三是扩大扶持对象。“十五”时期,财政支农资金的扶持对象已经开始由以往单一扶持农业行政事业单位,扩大到广大农户、各类供种单位、培训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技示范场、各种所有制的农机生产企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多方面。实践证明,扶持对象的广泛化,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有利于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投资效益。“十一五”时期,我们还要将更多的扶持对象纳入到财政支农项目,特别是要进一步探索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实施财政支农项目的新途径。

  (三)创新管理机制

  面对“十一五”时期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财政支农项目和资金的管理机制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

  一是要创新决策机制。各级农业财务部门必须建立并完善立项评估制度、多部门会商制度,切实提高财政支农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加强财政支农项目的研究和储备,加强与财政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科学合理地筹划财政支农布局,设计项目实施方案,安排财政资金流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

  二是要创新实施机制。各级农业财务部门必须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最大限度地使农民直接受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研究和不断改进财政支农项目的实施机制,建立健全财政支农项目管理制度体系,把支持对象、实施内容、资金标准等亮在明处,落到实处,充分发挥项目实施各方特别是农民的积极性,积极探索财政贴息、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多种激励形式,努力调动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社会资金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经济资源共同参与。

  三是要创新监管机制。各级农业财务部门必须积极配合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以及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等各项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对财政支农项目和资金的监管力度。各级农业财务部门必须乘势而上,在改革中不断抓住新机遇,探索新方式,利用新手段,大力推进财政项目实施和资金监管的制度化、透明化、信息化,建立健全自我约束、内部控制以及外部监督相结合的规范高效的财政资金监管机制,覆盖资金运行的各个环节。各级农业财务部门必须结合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的要求和农业财政项目的特点,在现有的项目年度总结和检查评价制度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深入研究,主动推进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机制,积极反馈和主动运用绩效评价结果,逐步建立财政项目的滚动管理制度。

  (四)提升发展能力

  新的形势和任务对进一步提升农业财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财务人员既要能在日常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上谋微观,也要能在财政支农项目运筹上谋宏观。在日常工作中,财务人员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和繁重任务,各级农业部门的领导要给予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满腔热忱地关心财务人员的成长。一方面要逐步推动建立财务人员参与重大项目决策的制度,努力提高财务人员的思维层次、理论层次和政策水平,充分发挥财务工作的决策参谋作用;另一方面也要为坚持原则、爱岗敬业的财务人员撑腰做主,主持公道,弘扬正气,努力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工作环境、人际环境和生活环境,使之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有苦练内功的动力而无应付内耗的压力,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十一五”是农业财务工作大有可为的重要时期。各级农业财务部门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开辟新时代,开创新局面,开拓新领域,为“十一五”时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三、“十一五”开局阶段农业财务工作的重点

  “十一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开好局、起好步、夯实基础、找准路子是关键,各级农业财务部门要努力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下一步的工作重点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契机,努力扩大资金规模,优化资金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努力构建保障有力、结构合理、行为规范、监管到位的农业财务管理新格局。当前的重点工作是:

  (一)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断提高项目执行效果。各级农业财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财政部门的协调沟通,落实财政支农政策和项目。对于已有的项目,要不断创新执行方式,扩大政策效应。今年,我部和财政部共同努力,提前预拨了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紧密配合了农时,受到了农民的欢迎,放大了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效应。各地也要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创新,研究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具体措施。

  (二)围绕新农村建设积极谋划财政支农政策。各级农业财务部门要加强研究,推动财政支农政策框架的构建。一是要加强调查研究。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等问题开展经常性的调查研究,准确掌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及时提出农业发展重点扶持的方向和项目,将其作为编制预算和增加财政投入的科学依据。二是要开展农业投入理论研究。要结合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农业投入理论研究,如农业投入问题、补贴问题等,逐步形成研究成果政策化、政策建议项目化、支农项目预算化的财政支农政策研究转化的良性机制,推动财政支农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逐步形成财政支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三是要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好项目规划。以项目为手段,以监管为保障,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做好做实各类项目规划,增强规划的指导作用,形成项目储备库。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定资金,及时总结基层好的做法和经验,提出农民真正欢迎、真正需要、真正得实惠的项目。当前,要针对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从克服资源利用率低、农户经营规模小、科技贡献率低和推动劳动力转移等方面设计出新的项目,积极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三)强化预算管理,主动适应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十一五”时期,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这将对农业财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各级农业财务部门要在思想观念、管理体制、规章制度、监督管理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大力推动改革,在改革中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今年,我们面临着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我们的预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地要早做准备,提前细化项目,项目支出要按照经济分类的要求,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细化支出,并按照细化内容执行项目。各级农业财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要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加强沟通反馈,共同推动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强化项目监管,规范项目实施。“十一五”时期,财政支农项目和资金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各级农业财务部门要认真研究,切实采取措施,加强项目监管,规范项目执行,确保财政资金真正发挥效益。一是要强化制度建设。“十五”期间,通过各级农业财务部门与财政部门的共同努力,已经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初步构建了一整套资金管理制度体系。但是,随着事业发展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有些办法已不适应实际情况,必须抓紧修改完善。同时,要根据形势需要,及时制定出台新增项目的资金管理制度。二是要积极探索项目实施评价体系。尽快研究农业绩效评价的方式方法和指标体系,进一步明确农业项目的目标和预期效益。三是要积极配合审计等部门的工作。今年7月份,国家审计署专门召开会议,研究了审计工作如何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将农业审计工作作为近期的工作重点。各级审计部门将强化监管职能,把实现维护农民群众利益,促进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作为审计工作的目标。这对我们农业财务部门加强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农业财务部门要充分认识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配合审计等监督部门做好涉农资金的审计工作,把农业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养和教育,建立一支高效、廉洁的财务队伍。高素质的农业财务队伍,是提高农业财务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各级农业财务部门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理顺工作关系,不断提高农业财务工作水平。《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新《审计法》的相继出台,对农业财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农业财务部门要以提高依法科学理财能力为重点,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进一步培养和树立预算观念、法制观念、节约观念、廉洁观念,从政治思想、财经法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等方面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要建立各级财务部门之间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及时交流经验,沟通信息,发现问题。部里除组织两年一次的全国农业财务工作会议和不定期的专题座谈会外,也鼓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部门组织区域间的合作交流,共同提高工作水平。此外,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明年开始,部里不但要对项目检查中发现重大问题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更要对在财政支农项目和资金管理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给予表扬和鼓励。各级农业部门要对在农业财务工作中表现优异的集体或个人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农业财务队伍永葆生机与活力。

  展望未来的五年,各级农业财务部门要坚定信心,以崭新的面貌,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迎接崭新的历史时代。我相信,各级农业财务部门的努力工作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添砖加瓦。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我们辛勤的汗水和无穷的智慧努力开创全国农业财务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