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交易或事项是在资产负债表日以后、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前发生的,在处理这些交易事项时,会计人员有时会把握不好,本文结合作者自己的经验谈一谈如何处理这类事项。
财务报告反映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截止到规定日期为止的现金流量的变动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交易或事项是在资产负债表日以后、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前发生的,而且这些交易或事项对企业报告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了使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就必须评价这些交易或事项,以确定这些交易或事项是否应调整将要报出的报告期的财务报告,或仅仅在附注中进行说明即可,以便使用者能够获取与公布日最为相关的可以利用的信息。因此,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理解需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指自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有利或不利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限定在一个特定的期间内,即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出的事项,它是对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的一种补充或说明。财务会计报告是指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不包括为企业内部管理部门提供的内部会计报表。
首先,我国年度资产负债表日为12月31日,但如果母公司在国外,或子公司在国外,无论国外母公司或子公司如何确定会计年度,其向国内提供的会计报表均应按照我国对会计年度的规定,提供相应期间的会计报表,而不能以国外母公司或子公司确定的会计年度作为依据。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是指董事会,或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财务会计报告报出的日期。通常是指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负有法律责任的单位或个人批准财务会计报告向企业外部公布的日期,这里“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负有法律责任的单位或个人”一般是指所有者、所有者中的多数、董事会或类似管理机构。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董事会有权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董事会有权批准对外公布财务会计报告。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是指董事会批准财务会计报告报出的日期。对于其他企业而言,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是指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财务会计报告报出的日期。
其次,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包括所有有利和不利的事项,即对于资产负债表日后有利或不利事项在会计核算中采取同一原则进行处理。但并不是在这个特定期间内发生的全部事项,而是与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有关的事项,或虽然与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无关,但对企业财务状况具有重大影响的事项。而且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不涉及资产负债表日前、资产负债表日或资产负债表日后确定的中止营业。这是因为某项营业终止涉及到运用的会计政策,如已不适用于持续经营的会计假设,对资产的计量等方面与在持续经营的会计假设前提下所适用的会计政策不同,需要做出特殊的会计处理规定,所以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不包括中止营业的议题。
第三,资产负债日后事项包括两类,一类是对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的状况提供进一步证据的事项—调整事项;一类是资产负债表日后才发生的事项—非调整事项。
所谓调整事项,是指由于资产负债表日后获得新的或进一步的证据,以表明依据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编制的会计报表已不再具有有用性,应依据新发生的情况对资产负债表日所反映的收入、费用、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进行调整。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判断标准为:资产负债表日后获得新的或进一步的证据,有助于对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的有关金额作出重新估计,应当作为调整事项,企业应当根据调整事项的判断标准进行判断,以确定是否属于调整事项。
1.已证实某项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已减值,或为该项资产已确认的减值损失需要调整;
2.表明应将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的某项现时义务予以确认,或对某项义务确认的负债需要调整;
3.表明资产负债表所属期间或以前期间存在重大会计差错;
4.发生资产负债表日所属期间或以前期间所售商品的退回。
例如,甲企业应收乙企业账款100万元,按合同约定应在2004年11月10日前偿还。在2004年12月31日结账时,甲企业尚未收到这笔应收账款,并已知乙企业账务状况不佳,近期内难以偿还债务,甲企业对该项应收账款提取10%的坏账准备。2005年2月10日,在甲企业报出财务会计报告之前收到乙企业通知,乙企业已宣告破产,无法偿付部分欠款。从这一例子可见,甲企业于2004年12月31日结账时已经知道乙企业财务状况不佳,即在2004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日乙企业财务状况不佳的事实已经存在,但未得到乙企业破产的确切证据。2005年2月10日甲企业正式收到乙企业通知,得知乙企业已破产,并且无法偿付部分贷款,即2005年2月10日对2004年12月31日存在状况提供的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应收乙企业账款中已有部分成为坏账,依据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编制的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已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因此,应据此对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数字进行调整。
所谓非调整事项,是指在资产负债表日该状况并不存在,而是期后才发生的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才发生的事项,不涉及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但为了对外提供更有用的会计信息,必须以适当的方式披露这类事项,这类事项作为非调整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的判断标准为:“资产负债表日以后才发生或存在的事项,不影响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但如不加以说明,将会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估计和决策,这类事项应当作为非调整事项”。
(一)资产负债表日并未发生或存在,完全是期后发生的事项或对理解和分析财务会计报告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1.发行股票和债券;
2.资本公积转增资本;
3.对外巨额举债;
4.对外巨额投资;
5.发生巨额亏损;
6.自然灾害导致资产发生重大损失;
8.发生重大企业合并或处置子公司;
9.对外提供重大担保;
10.对外签订重大抵押合同;
11.发生重大诉讼、仲裁或承诺事项;
12.发生重大会计政策变更。
例如,A企业应收B企业一笔货款,在2004年12月31日结账时,B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并无显示财务困难迹象。但在2005年1月25日,B企业发生火灾,烧毁了全部厂房、设备和存货,无法偿还A企业的货款。对于这一事项,完全是由于资产负债表日后才发生的,与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无关。
这两类事项的区别在于:调整事项是事项存在于资产负债表日或以前,资产负债表日后提供了证据对以前已存在的事项作出进一步说明;而非调整事项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尚未存在,但在财务会计报告批准的报出日之前才发生。这两类事项的共同点在于: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都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存在或发生的,对报告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所反映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如何确定资产负债表日后的某一事项是调整事项还是非调整事项,是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进行会计处理的关键。调整和非调整事项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就事项本身来说,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性质,只要符合这两类事项的判断原则即可;同一性质的事项可能是调整事项,也可能是非调整事项,这取决于有关状况是在资产负债表日或以前已经存在,还是资产负债表日后才发生的。
例如,因债务人破产而使应收账款发生损失。如果债权人在12月31日或之前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判断债务人有破产清算的可能,或债务人正处于破产清算的过程中,在资产负债表日债权人已经按该项应收账款10%计提了坏账准备。如果在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接到债务人的通知表明其已宣告破产清算,债权人无法收回全部应收账款,由于应收账款可能受到损失的状况在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只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后提供了受损的进一步证据,表明原估计的坏账准备不足,应重新调整。因此,这一事项应当作为调整事项;如果在12月31日债务人财务状况良好,没有任何财务状况恶化的信息,债权人按照当时所掌握的资料按应收账款的2%计提了坏账准备,但在债权人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前,有资料证明债务人由于火灾发生重大损失,债权人的应收账款有可能收不回来,由于这一情况在资产负债表日并不存在,是资产负债表日后才发生的事项。因此,应作为非调整事项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
又如,债务人由于遇到自然灾害而导致无法偿还债权人的应收账款。对于这一事项,如果债务人是在资产负债表日或以前已发生自然灾害,但由于种种原因,债权人在资产负债表日或之前不知道这一情况,在资产负债表日后才得知,应将这一事项作为调整事项,因为不论债权人知道与否,债务人遇到自然灾害的事实在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在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事项只是对这一情况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如果债务人的自然灾害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后才发生的,即使债权人在灾害发生后立即得到消息,也应作为非调整事项,与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无关,不能据此对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的有关金额进行调整。
以上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以列举的方式,说明了哪些属于调整事项,哪些属于非调整事项,但并没有包括所有调整和非调整事项。会计人员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制度中给出的判断标准,确定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哪些属于调整事项,哪些属于非调整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已经作调整事项调整会计报表有关项目数字的,除法律、法规以及其他会计制度另有规定外,不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