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建豪宅与修路

2007-4-17 11:21 《新财经》·固 野 【 】【打印】【我要纠错

  春节回江南老家过年,淅淅沥沥的雨水,把我带回了遥远而深邃的记忆,那是童年留下的对故乡永远不变的思念。然而,三年未回,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家有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有两件事最让我感慨。

  一天吃完晚饭后,一个老家的亲戚陪我散步。我们走到一栋新建的子前,房子外观的整体风格有点像欧洲教堂,也有点像城市的大酒店,我们花了十几分钟绕着房子的围墙走了一圈。他说,这可能是赣东北地区耗资最大的豪宅。据说,主人是在外挖金矿的老板,建这栋房子他花费了3000多万元(也有人说花费了1亿多元),其中从外地运回来的一棵罗汉树,就花了30多万元,轰动了全县。

  另一件让我感慨的事情,是老家原来满是泥泞的路,如今都修成了整洁的水泥路。这说明了中央“建设新农村”政策的成就,以及地方政府的努力。而母亲的话,又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村里修路的钱一部分由政府财政拨款,而大部分是靠村民自筹。母亲说:“铺桥修路是好事,挣了钱就要多做善事,这样才能守得住财。”按老家迷信的说法,发了财不做善事,财就会克命,而散财则会消灾。

  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就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目前最需要解决的财富文化的问题。中国近三十年的社会变革,使一批人暴富。然而,财富积累也带来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财富的天平开始失衡,社会道德滑坡,商业行为失范。中国的富豪们面对一个新问题:该怎样处置这些财富?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徐飞教授著文说,亚当。斯密写了两本圣经,一本是《国富论》,另一本则是《道德情操论》。《国富论》告诉人们怎样创造财富,《道德情操论》则告诫人们怎样处置财富。有些人,看懂了《国富论》,却看不懂《道德情操论》,于是把后者一丢,继续实践《国富论》,继续埋头滚财富雪球。另外少数人,看完《道德情操论》,悟出些道理,知道个人功利并不是人类行为的唯一动因,明白了财富其实同生命一样是一个过程,从哪里来,还要再回哪里去。正所谓“色不亦空,空不亦色”。

  发达国家的富豪们已经给我们作出了典范。如美国的洛克菲勒、福特、盖茨、索罗斯还有巴菲特等,他们都很好地诠释了“取之于社会,报之于社会”的这种财富责任。在美国,富人与慈善和公益事业之间,似乎已经形成了某种天然的责任和联系。做多大规模的慈善、做什么样的慈善,也许是作为一个富人在美国是否最终主流化、能否得到普遍尊敬的重要标志。

  其实,我们也可以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学到财富处置的道理。“破财消灾”是迷信的说法,但其中不乏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从不缺少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仁义”是孔孟之道的核心教义,如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的“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善端也。”为富不仁,是我们用来形容不做善事的地主老财最多的成语。因此,为富为仁,才是我们今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需要恪守的要义。

  很欣赏徐飞的这句话,并用它为本文作结:当人们能以一种积极、互助和公正的精神或者制度引导财富的去向时,财富便更能有利于社会的和谐进步和发展,多数人也因此从中受益,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帕累托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