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汇率升值:大空间VS.小工具

2007-4-15 9:0 《首席财务官》·周琴 戴爽 【 】【打印】【我要纠错

  我们根据表1中的权重得到人民币/美元理论汇价为:9.008*31.98%=2.88 即大概只有1:3左右,这一测算汇率与2002 年世界银行公布的按照购买力评价确定的汇价较为接近(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02 年人民币与美元的购买力评价为1:1.79),与现在1:7.75 左右的汇价相比,说明人民币的确存在很大的升值空间。

  人民币小幅升值对于平抑贸易失衡的效果非常有限

  2006 年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方式,汇价更大程度地反映出市场供求的情况,汇率弹性明显加大。2006 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幅为3.3%,对欧元的贬值幅度为6.53%,对日元的升幅为5.8%.而在2007 年短短的两个月中,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幅达到了0.81% ,人民币已经进入快速升值渠道。若按照这样的速度,人民币对美元2007 年全年的升幅将接近5%.

  简单的测算表明:即使按照这样的升值速度,要达到模型测算的1:2.88 的水平仍需要20 年的时间,这样一个升值的时间显然过于漫长了。

  此外,通过观察2004~2006年中美贸易顺差情况,我们发现中美的贸易顺差仍在不断扩大,只是增幅有所放缓。即使以三年时间里最少的同比增长率16.5%来测算,20年后中美贸易顺差额将会达到年度累计30668.1亿美元。

  从理论上说,当A 国对B 国出现持续贸易顺差时,A 国的货币将面临升值压力。A 国货币对B 国货币的升值将使得A 国的出口贸易由于价格的上升受到阻碍,从而导致出口贸易量下降。又由于A 国货币购买力的上升,进口量增加,A、B 两国又重新达到贸易均衡。这时的汇率水平就是均衡汇率。

  然而,为何在人民币持续升值一年多以后,中美贸易顺差不降反升呢?以下我们将就各种可能性做进一步分析。

  首先,汇率的变动对贸易量的影响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从而会出现本币升值后而贸易顺差仍持续攀升的现象。滞后是由于许多贸易订单是提前签订,因而在本币升值后的一段时间内,出口贸易额仍能继续往上走。待本币升值前预先签订的贸易订单消耗完之后,汇率变动对贸易的实际影响才能逐步体现出来。因而,如果单靠市场供需情况来决定汇率,根据目前的大规模贸易顺差使人民币出现大幅度升值,会出现汇率超调的现象,对国家经济将造成很大的危害。

  其次,汇率的变动不足以削弱中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汇率变动影响贸易量,实际上是通过影响出口商品的国际价格从而影响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倘若该国的贸易优势并非是由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导致的,且出口商品的价格弹性很小,那么汇率的变动不会对贸易现状产生大的影响。然而,目前中国的大部分出口商品都是依靠价格上的优势占领国际市场,那么为何人民币升值后,贸易顺差仍在持续?造成这个现象的一种可能性是:目前的升值幅度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中国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中国对外贸易迅速成长的关键因素是中国低工资剩余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劳动力素质的迅速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及技术进步,以及制度改革后的交易费用不断下降。可以说就这几个方面,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应该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人民币汇率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贸易顺差的压力。

  再次,目前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能自由兑换, 导致期望在人民币升值中获利的外资无法通过投资中国的资本市场来分一杯羹,只能通过贸易渠道进入中国市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贸易顺差在升值后仍攀升。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一直存在,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热情也将会持续,并且只能借助贸易渠道进入中国市场,助长顺差扩大的趋势。

  一次性的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对我国经济是有害的

  从历史上看,20世纪90 年代初的日本,也同样经历过与当今中国相似的由于贸易顺差引发的本币升值。自从1973 年世界进入浮动汇率制后,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扩大,日美贸易摩擦加剧。在美国的策划下,西方五国的财长在纽约广场饭店就美元高估和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进行协商,采取联合行动,降低美元对日元和欧洲货币的比价。日元因此大幅度攀升。这就是著名的“广场协议”。

  然而,日元升值并没能遏制美日两国不同寻常的大规模的经常项目不平衡,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和日本的经常项目盈余,都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并且以后的日元升值也都没有能够消除日本的贸易顺差,反而造成日本竞争力衰退,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幅度随之下跌,造成日本经济衰退10年之久的同时,也造成了日本到目前为止还摆脱不了的通货紧缩。这说明单靠汇率手段解决贸易顺差问题是不明智的。

  其实,中国的贸易顺差并不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而如果市场预期人民币升值过多的话,将有更多的热钱流入中国,这才是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巨大影响的问题所在。这对市场上已经泛滥的流动性、高企的资产价格而言,将会是火上浇油。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也将起到严重阻碍作用。因此,人民币汇率稳定才是目前最为重要的。

  正是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人民币汇率不可能进行一次性大幅度的升值,因而只能采取小步缓升的策略,尽管2007年开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幅度有所加大,但仍在盯住一揽子货币的浮动范围之内。而市场上普遍存在着人民币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升值的预期。根据理性预期假说对与政策相关的分析认为,预料到的货币政策对产出应无任何影响,只有未被预料到的货币存量变动才会增加产出,即政府的政策行为是无效的。人民币升值的持续性早在人们的预期之中,这个预期使人民币每一次小规模的升值都没有能对产出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这再一次印证了我们前面的观点:人民币小幅升值对于平衡贸易顺差的效果非常的糟糕。

  汇率工具并非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惟一工具

  鉴于汇率工具减少贸易顺差效果的有限性以及导致贸易顺差原因的多样性,不应该将所有的压力都放在人民币升值上。减少贸易顺差的方法除了运用汇率工具外,还可以运用包括调整改变贸易结构等在内的一揽子政策措施。而政府也正积极地采取各种方法进行改变和调整。

  一、调整贸易结构

  近30年来,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已经是大大增强,而且形成了较强的产业链,但更重要的是,从进出口结构的角度观察,这种生产能力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对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供给能力,加工贸易目前占我国出口比重超过60%,由于其贸易特征本身是两头在外,因此在贸易流向上必然表现为顺差,这也正是促成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导因素。

  理论上说,加工贸易可以充分发挥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改善就业,是比较符合当前中国经济阶段的一种选择模式。但是从历史情况分析,这种模式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通过“三来一补”等方式起步至今已近20 年,任何事务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全球产业链的重新分工,一方面加工贸易在价值链上的分配地位不断下降,另一方面其环境破坏、资源消耗的外部负效应则不断上升,已经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经由贸易顺差形成强的货币升值压力,则伴随币值的波动将给经济发展造成重大不稳定性,就此而言,这种顺差对经济发展无任何意义。因此,改善目前我国贸易结构,增加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才是解决目前我国贸易收支平衡的关键。

  二、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

  首先,继续有序放宽企业和个人持汇、用汇限制,加快外汇市场发展,扩大外汇市场产品。

  其次,逐步放宽机构和个人对外金融投资的规模、品种等限制,继续大力支持有实力、守信用和有竞争力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走出去”。

  再者,改进外债管理方式,严格控制外债过快增长,同时巩固贸易外汇收结汇、个人外汇等监管政策,加强对贸易信贷等资金流入的管理。

  最后,对异常跨境资金流动和非法外汇交易实行严密监测,进一步提升外汇管理电子化水平,提高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的效率。

  三、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2007 年3 月3 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开幕式前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将成立外汇投资公司,由外汇投资公司通过发行债券的方法从央行购买外汇,减少央行外汇占款的同时利用这部分外汇储备进行境外重大投资。

  有秩序地进一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有利于削减人民币升值压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兼顾获取海外销售渠道、规避贸易壁垒、获取发达国家企业研究开发能力、获取重要原料和能源来源、降低生产成本等目标。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主要将围绕放松境外投资外汇管制的展开上。

  对于2007 年汇率政策的判断

  在日前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对当前贸易不平衡趋势的应对政策作了声明: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最有效手段是实行经济结构性的调整政策。首先是扩大内需,其中特别是扩大消费内需和发展服务业。此外还包括扩大出口,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到外面去投资建厂,这需要解除一些政策上的障碍。而汇率政策将只作为辅助性政策使用。

  周小川的讲话进一步验证了我们的结论,调节汇率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贸易失衡的问题,只能起到辅助性的作用。我们预测2007 年的配套政策为:控制人民币小幅持续的升值;通过实行两税合并以及提高劳工成本、土地成本和环保收费等政策,调整对外贸易结构,遏制外商直接投资;积极扩大内需,支持中国企业到国外投资建厂;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手段,成立外汇投资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缓解升值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