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济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四个方面谈知识经济形态对会计假设的影响,并提出了知识经济形态下对会计假设重构的建议。
一、知识经济形态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一) 会计主体假设
1.企业的外延越来越难以界定。“控股”与“兼并”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结果,并随竞争的加剧越来越频繁。母公司有许多子公司,子公司又有子公司、关联公司等。资本市场的完善为公司的这种聚散提供了条件,控股公司和合资公司之间可以很快地形成集团公司,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解除这种联盟。而且,当代社会中有很多企业为了共同的目的,通过建立经济合同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实体,但并不形成会计主体,这使得“会计主体”的假设难以发挥作用。
2.网络信息的发展拓展了会计主体假设。知识经济是以网络经济为特征的。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一方面为世界范围内的分工与合作提供了技术条件,出现了许多网上的“跨国公司”,使会计主体假设失去了原有的单纯性;另一方面,出现了“网络实体”这种“虚拟公司”。“网络实体”的出现突破了原来会计主体假设的“空间”范围,致使现实中许多会计主体对应两个空间,一个是“物理”空间,另一个是“媒体”空间。各种网上实体则处于“媒体空间”之中。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媒体空间”的会计主体会越来越多,这使得传统中的会计主体所依附的空间范围更加变化莫测,如何对这种不确定的会计主体进行核算与管理已是现代会计所面临的难题。
3.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使会计主体假设难以应用。我们提出会计主体假设就是为了界定经济业务,核心任务是报告会计主体财务信息,重要的就是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使用者的层次是不同的,要求的内容也有所差异。例如,债权人关心的是企业的现金流量,供应商关心的是企业的前景,政府关心的是企业参与市场资源配置、履行社会职责方面的信息,顾客关心的是产品质量、价格等等。显然上述信息的提供已不再单纯拘泥于企业主体的经济利益,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利益来界定会计主体和财务报告中所包含的信息。它突破了传统“会计主体假设”限制下的三大财务报表的局限,这就需要把传统的会计主体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整合”,从而适应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口味”。
(二) 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认为,在正常的情况下,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经营下去,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直到实现会计主体计划和实现会计目标为止。它为会计工作正常的活动作了时间上的规定,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会计主体才能选用“历史成本”而不是“清算价值”来确认、计量其资产、要素,所有资产也将按预定的目标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它所承担的债务也将被如期偿还,企业的财务报告也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是一系列连续报告的组成。可见这一假设在传统的会计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持续经营假设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是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期间内不被清理、终止,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期间内会计目标可以实现,不会有大的变化。但是事实上,这些前提条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知识经济形态下尤其突出,表现在:
1.经济环境复杂化使得企业经营具有不确定性。传统经济时代,企业存在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之中,那时,只要企业成立时策划周密,经营稳妥,其目标一般能够顺利实现,这是持续经营假设的外部条件。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主体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风险日益增加。比如说:商品价格、利率和汇率变动剧烈,反复无常;随着复杂的金融业务和金融创新工具的大量涌现,使金融市场更加变化莫测。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企业随时都有被清算、终止的可能。“巴林银行”倒闭案就是很好的例子,1994年末净资产还有4.5~5亿美元,时隔不到两个月竟因“资不抵债”而破产,可见这种持续经营假设已动摇。
2.“无实体公司”的兴起及飞速发展也对“持续经营”假设提出了直接的挑战。由于这种公司是出于特定的经济目的,把许多个体通过网络联系起来,一旦目标实现便宣告解散。并且这种公司的外延经常变化,对于它来说,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的许多会计处理方法显然不再适用,因为它违背了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前提——会计主体在可能预见的期间内不被解散、终止。因此需要构建一种新的会计处理方法来反映“无实体公司”的结构和功能变化。
3.股份制的崛起和全球性的兼并和控股浪潮的迭起使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假设失去可能性。股份制兴起于20世纪,21世纪将盛行于世。这种经营模式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和扩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满足其强烈的扩张欲望。同时,通过企业间的整合也可以使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一现象将日趋频繁,正是它的巨大优越性,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先后掀起了兼并浪潮。兼并就意味着一个会计主体消失和另一个会计主体的变更。这使得持续经营假设失去了现实意义。
(三)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对某一时期财务信息的需要,而把整个持续期分为若干个连续的期间。这个假设认为,凡能描述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报告应予以定期的提供。这一假设是传统会计赖以存在的前提,许多经济业务及会计科目因此而产生。如,为了分清各个期间的经营责任和业绩而产生“应计”、“递延”、“待摊”、“预提”等特殊业务。但是这种假设也有其局限性,在新的经济形态下尤其严重:
1.许多经济业务与实际不符。由于会计分期而产生的经济业务,如,预收、预付、折旧、摊销等都是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的基础之上,是人为的规定,这必然导致客观经济现实与会计反映的信息的背离,这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理论上的缺陷。如固定资产折旧,虽然取得时的历史成本是确定的,但残值、使用期间是人为的,而且不同的折旧方法对当期的损益影响也不同,由此可见会计分期假设的采用使得某一时期的经济业务与会计信息不相符。
2.公认会计年度无法满足特殊需求。在我国,乃至于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公认以公历1月1日~12月31日为会计年度,这一分期基本上满足了会计核算的要求,但也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即无法满足一些特殊业务的需要,无法满足企业内部及外部对特殊会计信息的需要,例如:
(1)不能满足一些产品具有明显周期的特殊企业会计核算要求。这些企业一般具有经营上的“淡旺”之分,如造船业,统一按公历年度划分会计期间,不但增加了会计工作量,而且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2)经济环境的复杂化要求提供适时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环境的复杂化、竞争的加剧增加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对于不同的使用者而言,有的需要及时、最新的信息,有的需要几年内连续的相关信息或中期报告、临时报告,甚至周报、日报等等。由于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会计主体必须打破传统会计分期界限,以用户的需要为依据,重新编制和处理会计信息。
(四)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提供的信息要能以货币(记账本位币)计量,会计是一个可以运用货币对企业活动进行计量并把结果加以传递的过程。它隐含了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会计要素应是可以计量或带有财务性的;二是假设货币币值稳定。两者缺一不可。在传统经济时代,由于会计工作主要反映的是财务信息,这一假设还算是适应其要求,但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一假设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新的经济形态要求变革原有的假设,表现在:
1.限制了会计工作的内容。货币计量假设实际上已把会计定义为“一门关于计量和传递货币活动的学科”,它把大量非货币信息排斥在外,这与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是背道而驰的。会计的现实情况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80年代以来,美国会计行业受到政府、学术界以及社会公众的强烈批评,批评的焦点是会计信息没有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报告未能面向未来,会计信息不完整,会计信息正在失去相关性。此外,随着近几年会计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融合,产生了许多分支会计学科,如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行为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等等。以上这些会计信息的内容已远远超过了货币计量的范围,新的会计信息的发展要求打破这一假设的限制。
2.币值的不稳定限制了这一假设的作用。前面说过,货币计量假设是以币值稳定为条件的,但现实中绝非如此,故这一假设缺乏实际基础。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资本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国家控制货币的宏观调控能力相对减弱,币值稳定更难保证。20世纪末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一些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更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最近的“尤科斯案件”中,尤科斯集团资产被低估了10~30亿美元,这份估价报告说明货币计量的人为操作性和币值相对于价值的不稳定性。另外,“网上银行”的兴起和“电子货币”的出现也冲击着货币计量假设。
二、知识经济形态下对会计假设重构的建议
1.会计主体假设应由过去强调单个绝对实体的信息使用观转向网络时代的相对主体信息使用观,使其成为一个开放性的主体假设。只要是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而相互协作的联合体,不管其有多少个部门或多少个独立的企业组成,都可将其视为会计主体。
这一定义是将经济利益的高度统一性作为衡量和判断会计主体的标准,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作为不与外界发生联盟关系而独立运作的企业,即不存在控制与被控制或依照一定的协议而相互协作的企业,其内部各个部门明显地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可直接视作会计主体。其二,对于存在着共同经济利益而相互协作的企业联盟体,如网络公司等,各企业之间也会存在不同的职能分工,如同单个不联盟企业内部的不同职能部门一样,为着相同的利益目标而协调、高效地运作,因而也可将其视为一个会计主体。
2.将会计分期假设纳入持续经营假设。因为在电子技术日益强大的今天和未来,我们无需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为财务报表的制作而进行烦琐的转账、汇总等工作,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能随时从相关的数据库中自动搜集并抽取有关的数据,生成与决策相关的财务报告和报表,为管理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每一时点的资产负债表以及不同时段的损益表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实时报告系统及时生成,使得会计分期的时间间隔可以不断缩短,使管理人员及投资者可以随时了解企业“现在”的情况,而不是几个月前的过时情况。只要企业在进行持续不断的经营,每一时点或时段生成的财务报告,就如同数学领域中的“点连成了线”一般,连续不断地反映出企业经营过程的全貌。因此,面对新的经济环境,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需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才汇总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会计分期传统做法,而这无论从技术还是从成本的角度来看,都已经是可行的了。只要持续经营的前提还存在,连续不断的实时报告系统不会是无本之源。
3.会计计量手段不应仅仅局限于货币,而应实现多元化。会计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与决策有用的信息。只要是对帮助决策有益的一切手段都应该为会计所采用,不能仅仅局限于运用货币这一工具来反映企业的状况。我们不能因为单一性手段带来的便利而丧失了信息的完整性和有用性。手段应服务于目的,进入信息时代,社会经济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商业行为也日趋多样化,会计应当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揭示企业中所存在的大量不能以货币量化揭示的事项,如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企业经营理念为员工和社会的认可程度、管理人员思想素质及经营技能的高低等。而且,如果能在现行财务报表之外再增加一些价值信息,尤其是有关人力价值、知识资本和信息价值等方面的信息,将会提高财务报告的有用性。会计应当不断采用新的技术来更新报告和反映的方式,使会计活动的结果能真正达到其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