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黄金苦旅”何时休

2007-5-9 16:38 《新财经》·王 博 【 】【打印】【我要纠错

  如果继续让“黄金周”这种“集中休假形式”存在下去,那么,“‘黄金周’期间的供不应求”与“‘黄金周’之后的供过于求”就会周而复始地出现沸腾的“民怨”

  “五 一”来了。“相约‘五 一’黄金周”的广告热浪掀天。然而,记者在随机采访时,却听到如下一组冷冷的声音:

  ——“每个‘黄金周’对我而言都是一种折磨,所以,不愿意过所谓的‘黄金周’。累!”(外企职员:李小姐)

  ——“在‘黄金周’旅游简直就是花钱买罪受,人多的程度足以叫我要么自杀、要么杀他,简直可以用失去理智来形容。无论白天或晚上,哪哪都是人,导游一个劲儿劝你买东西,真是受不了。”(网络管理员:齐健)

  ——“回想往年的‘黄金周’,除了窝在家里就是出去逛商场。窝在家里还好,逛商场就遭罪了。不仅人挤得要命,商场里变着法儿的打折也全是骗人的,最要命的是你买了东西都交不上钱,排队那个烦啊,真没法提!”

  ——“去年‘黄金周’我出去了一趟,来回13个小时,玩的时间只有4个小时,剩下9个小时都在开车,还以为我去多远的地方了吧,没有,就怀柔,那叫一个堵。后来有一天说去唱歌,几个人一去,那人叫一个多,最后也没唱。反正啊,这次‘黄金周’我可不出去了,找几个朋友,看谁家大,就上谁家造去,打牌、看片、玩游戏、吃饭、喝酒、侃大山…… 挺好!”(软件销售经理:陈彤)

  ——“实际上,‘黄金周’中消费者的选择已成了泡影。我非常喜欢旅游,可现在却为去哪儿玩发愁。上次‘黄金周’和几个朋友去寒山寺照了很多照片,结果洗出来发现找出自己都很困难。这个时期啊,旅游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真的很无奈。”(媒介经理:苏珊)

  ——“千万别在人人犯傻的‘黄金周’出游。去年‘五。一’我们去扬州玩,竟然没有宾馆住了,我们被迫找了一家看上去、真的只有看上去而已……最好的浴室。”(银行职员:冯佳)

  ——“我不会在‘黄金周’去旅游。景区人多、假商品多、餐馆卫生也差,我不习惯。”(德国留学生:艾娃)

  ——“我们从自然中来,最终还要回到自然中去。旅游的真正意义在于对于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的暂时远离,而在青山绿水的自然之间,没必要为‘黄金周’涂上人为的黄色。”(桂林:刘先生)

  ……

  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几乎80%的消费者对“黄金周”表示恐惧和厌烦。“黄金周”已不再是往日美好记忆的代名词,而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苦旅”。

  疯狂的“宰割”

  李小姐是“低价诱惑”的受害者。她今年春节期间陪父母去了趟“新马泰”。回想起那段旅程,她对记者说了一个字:“黑!”

  她说,很多时候所谓的“零团费”都是骗人的:“他们可以给你较低的价格,但结果往往是景点与线路的缩水、食宿标准的缩水、交通工具规格的缩水、服务态度的缩水,增加的则是购物时间、次数和自费项目。比如,若在热点景区酒店给你降了住宿价,就从菜量缩水上往回捞,经常是‘三星级’变成‘伤心级’,‘全程空调客车’变成空间狭小的破车,可最后,却要旅客付出超过原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费用,所以,我再也不想过‘黄金周’了。”

  记得去年“五 一”,记者也曾心仪过“头尾6日游仅2000元”的旅游。可仔细打听才知道,原来“6日”是第一天晚上出发、第六天一早返程,实际上只有“4日游”。

  “这种故意用隐晦的、模棱两可的、不规范的语言、文字、图片和计量单位来诱导消费者的做法很不道德。”史小雨称,目前,这种糊弄消费者的“文字游戏”在旅行社广告中十分普遍,几乎成了他们赚钱公开的秘籍。

  最让史小雨不能接受的是,有些旅行社在签订合同时,约定不清、责任不明,故意含糊其词,采用不公平的格式条款,有意减少或免除经营者的义务和责任,为日后消费纠纷开脱责任。

  比如,随意转团。“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内组团标准合同,旅行社因参团人数不足需将旅客转并给其他旅行社时,必须先取得游客书面同意。但不少旅行社却暗箱操作,甚至不经游客同意就将游客转让。” 史小雨说,在他的朋友中,这种窝火的事也经常会碰到。

  网络管理员齐健则把导游与商家合谋“宰割”消费者看做是“五 一”的一场噩梦。齐健说,现在的导游太“昧”良心了。每次出发总会假惺惺地告诉游客在景点千万别轻易买东西,以防上当受骗。可一下车,便想尽办法把团队拉到给他们回扣的定点商店,任意延长购物时间,“热情”地为游客介绍、选购物品。再加上景区个别经营者采取不正当手法欺骗游客,如:虚高标价,由所谓的大师、专家签名销售,然后打着“照顾老乡”的幌子,把质次价高、假冒伪劣的商品当做“地方特产”“低价”兜售给消费者,使消费者在两面夹击中“深陷泥潭”、无奈被骗。

  “现在除非你不出门,一出门便处处是陷阱。”陈彤则把“虚假营销”看成是“黄金周”悬在消费者头上的一把利剑。

  “你看吧,景区花花绿绿的商店都贴着‘一折起’的广告,而且常常是‘一折’两字非常醒目,‘起’字很小。可实际上,只有极少的商品能打一折,而且商品的折后价格还高于原本价格。”陈彤说,这表面上看是诚信经营,但实则是欺生宰客,这无疑会影响和伤害游客对“黄金周”的感情。

  高昂的成本

  “消费者这两年怨言的确多了,‘黄金周’也确实到了该反思、改革的时候了。”面对消费者反映的种种乱象,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李义平教授认为,“黄金周”八年来所凸现的问题,真的已到该解决的关头了。

  “首先,‘黄金周’使商家的短期成本不断剧增。”李教授解释说,商家为了能在“黄金周”期间大量销售产品,往往需要进行两方面工作,一要大量进货,二要大力度促销。从进货方面看,几乎全国的商品零售商都会赶在“黄金周”之前进货,这就必然会造成货源的稀缺、运力的紧张,从而引发供应商提价和增加运费,使商家的短期成本剧增。

  “其次,正如前面消费者所感受到的,‘黄金周’的服务质量在明显下降。”因为“黄金周”期间,消费者在短期内集中大量消费,这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供需矛盾——需求旺盛而供给有限,从而导致消费者所购买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大打折扣,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比如,消费激增,使得很多商家追求短期利益,不断哄抬价格、以次充好来蒙骗消费者,从而产生诸如买票难、住宿难、吃饭难、行路难等问题。

  “第三,虽然‘黄金周’在客观上刺激了境外旅游,但对国内经济的拉动作用却在降低”。李教授指出,由于长假期的推行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长途旅行已变为一种可能,很多人开始选择境外旅游。虽说境外旅游的增加有助于我国国际形象的提升,但客观上也减少了消费者境内游的支出,所以,这对我国旅游产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第四,‘黄金周’的到来,使政府公共管理费用也在不断增加。”为了应对“黄金周”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社会公共管理问题及突发事件,政府每年不得不额外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国家社会管理支出不断增加。最为直观的就是“黄金周”来临前,中央各部委,如交通部、卫生部、旅游局等部门,要联合协商部署各项协调管理工作,全国各级政府也需要分派专门机构甚至警力负责期间的安全保障、信息服务、社会协调等工作,这些工作都占用了大量的政府和社会资源。

  “第五,‘黄金周’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造成了巨大破坏。”由于“黄金周”期间消费者大量集中出行,游客数量远远超过了景区的承载能力,使得一些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如,去年国庆“黄金周”前六天,敦煌莫高窟共接待游客19875人次,创同期历史新高。李教授说,日益增多的游客在带给莫高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让这座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世界人类文化遗产”难堪重负。现在,不少洞窟内的壁画已由最初的肉红色变成了黑色。这样的问题再不去控制、解决,将是人类共同的悲哀。

  李教授认为,如果继续让“黄金周”这种“集中休假形式”存在下去,那么,“‘黄金周’期间的供不应求”与“‘黄金周’之后的供过于求”就会周而复始地出现。长此以往,不仅损害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经营和消费基础,也会挫伤国民持续消费的积极性。

  低微的效应

  “事实上,‘黄金周’对我国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的确不大,其边际效应正在减弱。所以,我更主张政府引导居民,逐步淡化‘黄金周’消费。”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教授蔡继明在调查中发现,从2000年到2005年六年间,实施“黄金周”的5月份和10月份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趋势并不明显:“一年总共十二个月,排除季节因素,按平均计算,5月份和10月份消费也会占到全年的1/6,也即16.7%。但根据中经网数据库以及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分析显示,5月和10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和在全年的比重一直在17%左右,2005年仅为12.1%. 这表明,‘黄金周’的消费拉动效应并不显著,‘黄金周’并不黄金。”

  “与此同时,旅游收入也是考察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增加量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量中的比重,可以反映出黄金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贡献率。”蔡继明还对1993~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以考察“黄金周”制度对城镇居民的影响。考察结果显示,“黄金周”期间旅游收入增长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额中所占比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这说明,“黄金周”制度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量的刺激作用并不明显。

  蔡继明指出,八年前,我国设立“黄金周”是受大环境影响。当时,一是受东南亚经济危机影响,二是面临经济景气度不佳、内需低迷,所以,拉动内需成为设立“黄金周”的理由之一。但是,拉动内需只是它阶段性的任务,而非设立休假制度的唯一原因。今天,整个社会和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对“黄金周”制度也应做出相应调整。

  “当供给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时,不仅消费者无法全部获取所需商品,而且市场为了实现不充分的均衡,就只有提高价格,以满足少数消费者的需求。这种情形对于厂商是好事,对消费者则是灾难,因为消费者为获得同样的商品却多支付了费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黄金周’是该调整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所形势分析室主任王小广认为,从供需关系看,“黄金周”已不再是一个很好的安排。

  记者认为,“黄金周”是应消费者需求产生的,但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带有计划经济的特点,是人为创造的繁荣。“假日经济”催生了“黄金周”,“黄金周”带动了“假日经济”,但社会发展要求对“黄金周”进行变革。我们不能再无视旅游文化自身的特点,而去单纯追求每个假日的经济效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