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黄卓立的基金投资经

2007-4-17 10:13 《新财经》·刘立新 【 】【打印】【我要纠错

  黄卓立

  1973年生,经济学博士。1998年起在君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资产管理部、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资产管理二部从事投资工作,2000年起任安徽省证券公司资产管理总部、华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资产管理总部高级基金经理。

  2006年,基金经理为“基民”创造了十亿元左右的财富,异常火暴的基金业让“基民”收益不菲,也让基金经理们炙手可热。基金经理每天操控着上亿资金,他们如何创造高净值,如何挖掘高收益,他们的生存状态又如何基金经理的中坚力量大部分生于20世纪70年代,30岁出头。他们精力旺盛,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是做投资的黄金时段,黄卓立正是其中一员。生于1973年的他语调平缓甚至慢悠悠,让人很难从声音中判断他的情绪变化。电话预约采访时,记者误以为他是一个年逾不惑的中年人。黄卓立笑着说,八年的投资生涯促成了他的“早熟”,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是职业习惯也是投资必需。

  自下而上选股票

  黄卓立管理的华富竞争力优选基金是2004年开始运作的。当时,国家资源非常紧张,很多行业都遇到发展瓶颈,在普遍不看好后市的情况下,黄卓立和他的团队却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们认为: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一定能够冲破瓶颈,成长潜力巨大。

  选股的一般思路是自上而下,先看经济面,经济大环境对哪些行业利好,哪些行业需要重配,再在重配的行业中选择个股。黄卓立反其道而行之,他钟爱自下而上的选股方式。他对《新财经》记者说:“我更偏重自下而上的方式,去发掘有竞争力的个股。不被看好的行业一定蕴藏着值得挖掘的高成长型企业。比如福耀玻璃,玻璃制造业整体发展并不景气,福耀玻璃从2005年开始正式介入国际汽车玻璃市场,公司2007年的海外配套销售收入将达到5000万美元。目前在中国汽车玻璃市场占有50%~60%的份额,凭借低于国际竞争对手15%~20%的成本,其在国际汽车玻璃市场的潜力很大,所以,几年内福耀玻璃将会出现爆发性成长。”

  通过这种自下而上的选择方式,黄卓立发掘了不少“黑马”股票,比如中信证券、广船国际,他都是从底部买起。

  发现高成长性企业,在合适的时机介入,黄卓立将主要精力放在“瞄准”和“扣扳机”上。中创信测就是黄卓立发现的一匹“黑马”,从2000年一直到2005年下半年,通讯这个行业一直不太景气。股改前,黄卓立购得这只股票,当时购入中创信测的股价是每股5元,现已涨到每股13元,涨幅惊人。中创信测是北京的一家通讯设备检测公司,2006年3月,这家公司兼并了国内的唯一一家竞争对手沃泰丰,现已成长为国内最主要的通信测试企业。黄卓立表示:“中创信测在这个领域的竞争力不言而喻,当3G、NGN下一代网络机遇到来时,它的成长空间可想而知。”

  “我偏好成长股,重仓一定要做成长型股票,业绩增长一定要快。但不能应收款堆得高高的;不能今年业绩涨了,明年就退了。成长的速度、质量和延续性都要考虑。”这是黄卓立的投资理念。

  基金热将持续

  对于这一拨基金热,很多人表示有泡沫,那么,未来基金是否还会持续热销?黄卓立给记者列举了一堆数字:2004年,一年只有两只100亿基金,现在有些基金一天就能卖400亿。从前景上看,老百姓的存款还会源源不断流向证券市场,仅2006年10月,从老百姓储蓄转到基金市场的资金就有2000亿元,“目前,已经投入基金市场的资金约20000亿元,而整个居民储蓄已达160000亿元,太悬殊了,所以,再投2000亿元都很正常。毕竟我国现在是低利率的时代,老百姓都很精明,比较之后,自然会选择高收益的投资方式。”

  黄卓立分析有三个因素支撑基金持续热销,首先是赚钱的财富示范效应,“人都是趋利避害的。2005年,很多人恐惧市场,因为有亏钱的示范效应,大部分人望而却步。2006年以来,形成了几个基金购买高峰,这个财富效应肯定会吸引更多的人投资基金。”

  第二个原因是源于投资基金的收益,“投资基金要比老百姓自己买股票的收益多得多”。据证券业协会最新统计,2006年,70%的散户投资者收益率低于50%,远低于基金收益率。“作为散户,天天起早摸黑,打听各种消息,承担各种压力,一年到头收益还不到50%.在这种情况下,投资基金是更轻松、赚钱的方式。”

  再者,投资者普遍看好后市,“经历过熊市洗礼的投资者还是很理智的,如果不看好后市,肯定不会把血汗钱放在基金上。”

  对于2007年的行情,黄卓立总体看好,他认为基本面没有问题,股指也算合理,但部分高涨的股票还需时间证明是否符合市值。“有些‘巨无霸’在股指中所占比例太重,我们看指数涨到了2700点,实际上大部分股票还停留在1700点左右的水平,‘巨无霸’公司对指数的影响很大,未来这种情况会有所改善。”

  对于普通投资者,黄卓立建议,“任何资产价格的上涨都不会持续一年就结束,比如房地产价格从1999年一直涨到现在。对于股市,我觉得2006年仅仅是个开始而已,如果看好一个长期趋势,没有必要做短期投机的操作。”

  乐此不疲做投资

  印象中,基金经理谈起自己的职业,总有满腹的压力和痛苦。但从黄卓立口中却很少听到抱怨和无奈。对于投资的热爱让他干了这一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热情有增无减。“我喜欢这个工作,喜欢挑战,我现在还年轻,没日没夜地干也不觉得辛苦。就像玩大富翁游戏,你可以掷骰子、挑路线,我乐此不疲,甚至不能自拔。”

  1998年,武汉大学国际金融硕士毕业的黄卓立放弃了众多银行职位,一门心思想做证券投资。周围同学纷纷进入了各大银行时,黄卓立坚持到最后才找到入行的“敲门砖”,如愿去了君安证券资产管理部。此时的黄卓立才发现光有热情是不够的,平时学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在这里似乎没有一点用处。路演阶段,他要施展浑身解数去说服其他公司把钱交给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这让没有任何经验的他感到了压力。黄卓立比喻自己就像不会游泳的人被扔进水池,挣扎着爬上岸就可以生存,否则只能被淘汰。今天看来,黄卓立已经成功上岸并培养了自己在投资领域畅游的技能。

  黄卓立认为一个合格的职业基金经理首先要勤奋,要像耕牛一样起大早开始工作。同时,责任感非常重要,“老百姓把钱投到基金,是一种依托关系,这是一种信任,你不能辜负这种信任,这也是我前进的动力。”

  目前,国内基金业对基金经理的考评存在一定的短期现象,为了在业内站稳脚跟,部分基金经理会产生“赌”的浮躁心态。对此,黄卓立以为:“不管是好是环,总要有个标杆,如果没有排名,怎么证明谁好谁差。现行制度下也许会有一部分基金经理‘赌’,但核心根源在于公司没有健全的内控制度,如果内控制度健全,基金经理想赌也赌不了。”

  常年百分之百的投入和专注直接影响了黄卓立的性格,他习惯用投资的眼光来思考问题。跟朋友聊天,他上来就关心对方所在的行业,说话直接干脆,这难免让外人感觉有些无趣。黄卓立有些无奈,他对记者说:“一般人很难理解我们,这也算是一种‘职业病’。”黄卓立“病”得还不轻,即便去旅游度假,到一个地方,他肯定先问这个地方的人口多少、GDP总量多少,以什么产业为主。

  投资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黄卓立对投资还是乐此不疲。他说:“做投资永远是遗憾的时候多,成功的时候少。所以,要尽量减少失败的几率,提高成功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犯错,不断提高,不断改进。”

  采访札记

  基金热引发了基金全行业的躁动,基金经理也容易浮躁,一旦这种浮躁渗透到他所管理的几百亿的基金投资行为上,那是可怕的。采访黄卓立,记者感受到在利益驱动下他内心的平静,这很难得。正如他的投资格言:投资和人生一样,有高潮有低谷,好的时候不要浮躁张狂,差的时候不要太沮丧失望,保持一颗平常心。